○李 艷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融合向深水區推進。所謂媒體融合,就是利用網絡與數字技術將不同媒介形態融合的過程。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各媒介之間的界限模糊了,媒體資源得到了整合,媒體運營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而傳統廣播新聞節目原來的內容生產機制、傳播渠道、傳播方式等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需求,核心競爭力被削弱,發展面臨困境。
近年來受到新媒體發展的沖擊,廣播新聞節目收聽率有所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廣播新聞節目如何突圍?如何改造廣播新聞節目采編播流程,加強其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重塑主流輿論引導格局,是迫在眉睫的緊要任務。
與新媒體內容產品相比,傳統廣播新聞節目由于歷經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相對獨立的運行機制,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其采編思維陳舊,并日益固化成為一種束縛,導致了其內容質量不高。
首先,新聞標題循規蹈矩。標題是新聞中最具價值、最為重要的那部分內容的濃縮和概括,具有提示內容、評價內容、激發興趣等作用。在融媒體時代,缺乏活力的廣播新聞標題,很難激起受眾興趣。現階段,很多廣播新聞采編人員受傳統思維束縛,沒用互聯網思維去起標題,這需要引起重視。
其次,寫作風格死氣沉沉。受傳統媒體采編思維束縛,目前一些廣播新聞稿件在謀篇布局、行文敘事、播音主持方面仍然延續舊有的模式,滿足于簡單的就事說事,結構平淡無奇,語言暮氣沉沉,播音也缺乏交流感,因而難以達到好的傳播效果。
第三,內容浮于表面。信息時代,內容浩瀚如海,微信、微博、抖音、各類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快速傳播信息,使得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內容選擇難度增加,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廣播新聞節目仍在拼信息量,滿足于傳播內容膚淺的資訊,沒有在深度上挖掘,降低了廣播新聞節目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時效性是新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過去,新媒體還沒有出現或者不發達時,廣播新聞節目依靠自己的壟斷地位可以保證時效性,但在媒體融合的當下,各類新媒體平臺可以隨時發布新聞信息,搶占了時效先機。廣播新聞節目的壟斷地位蕩然無存,時效性的劣勢也顯現出來。傳統的廣播新聞采編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從采訪、寫作、編輯、制作、審核、播出,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而且欄目的播出時間也相對固定,廣播新聞節目在時效上和新媒體相比具有天然劣勢,導致其影響力日漸式微。
媒體融合時代,良好的互動,可以增強受眾和節目的黏性。但目前很多廣播新聞節目僅僅滿足于向受眾傳播信息,并沒有重視與受眾的互動,這不利于節目的長遠發展和傳播力的提升。
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渠道和傳播手段得到了豐富和拓展,這也是廣播新聞煥發生命力的重要機遇。但調查發現,目前很多廣播新聞節目仍然局限于在廣播頻率線性傳播,表現手法也僅局限于錄音報道,非常不合時宜。
俗話說“好酒也怕巷子深”。新媒體出現后,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減弱是不爭的事實,廣播新聞如果不在新媒體平臺融合傳播,必然不會有好的傳播效果。
在表現手法上,雖然聲音是廣播新聞的特色和優勢,但除了聲音,它還可以利用視頻、圖片、動畫等形式進行融合產品的開發,進行全終端、全平臺的推送,但受制于人才、技術等因素制約,目前很多廣播新聞采編人員并沒有這樣做。
眼下,新媒體蓬勃發展,融體融合向縱深推進。2023年3 月29 日,《2023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正式發布。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40億,超過即時通訊(10.38億)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網絡視聽產品使用率為97.4%,同比增長1.4個百分點,保持了高位增長。
面對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勢頭,傳統媒體只有擁抱新媒體,積極轉型,才能在危中尋機,獲得新的發展。這不僅是其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更是政治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工作導向,增強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廣播新聞節目與互聯網融合,實現廣播新聞節目逆勢突圍。
徐州新聞綜合廣播《93 早新聞》前身是《徐州新聞聯播》,擁有70 多年的歷史,主要面向早間新聞資訊收聽市場。欄目圍繞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報道新聞事件,展示新聞現場,解讀新聞背景,追蹤新聞熱點,評論大眾話題。自播出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節目收聽率在徐州電臺同時段節目中名列前茅。現以該欄目的改革創新為例,剖析地方廣播新聞節目的突圍路徑。
1.精心選材,聚焦社會熱點
徐州新聞綜合廣播《93 早新聞》設有《徐州新聞聯播》和《耳聽八方》兩大板塊。《徐州新聞聯播》板塊集中報道本市新聞,《耳聽八方》板塊搜集權威、新鮮的國內外新聞。為了吸引更多的本地市民收聽欄目,《93 早新聞》推出多種專題報道,包括《我在現場》《求證》等。《我在現場》通過廣播音效的運用,凸顯生動特色,讓受眾身臨其境,最大程度感知現場;《求證》對各類傳言進行調查求證,澄清事實,還原真相,阻擊謠傳,促進和諧,提升媒體公信力。此外《耳聽八方》板塊開辟《93 微關注》單元,對國內外熱點事件進行縱深點評,彰顯新聞深度、高度和溫度。
選材對于廣播新聞的質量具有重要決定意義,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熱點題材,才能打動人心,才能有效引發受眾的情感和思想共鳴。廣播新聞應在選材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走群眾路線,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這樣才能增強群眾對廣播媒體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廣播新聞采編人員應具備較強的策劃能力,確保策劃的選題能聚焦社會熱點,直擊社會痛點,不僅要有新聞性,還要具有新穎性、話題性,能夠牽動人心,自帶流量。比如,眼下全國多數城市掀起“馬拉松熱”,一些廣播新聞節目就這一賽事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深層次報道,引發受眾的廣泛關注,對于“馬拉松熱”,受眾如何看待?哪些人適合跑馬拉松?馬拉松賽對城市形象提升究竟有多大作用?系列策劃報道推出后,受眾紛紛參與討論,形成了較高的熱度。
2.強化精品意識,拓展新聞深度
媒體融合時代,無論傳播方式如何改變、傳播渠道如何拓展,高質量的內容始終是媒體永葆生命力與競爭力的法寶。對于廣播新聞生產來講,必須在媒體融合思維下強化精品意識,拓展新聞深度。
融媒體時代,傳統廣播新聞節目與新媒體平臺拼新聞時效并不占優勢,搶獨家新聞更不容易,這時候應該發揮自身公信力、權威性、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挖掘新聞深度方面做文章,多創作一些有深度、有思想、有觀點、可聽性強的廣播深度新聞報道,不能僅僅報道事件表面,還要剖析事件發生的原因,揭示問題解決的方向等,唯有這樣,廣播新聞欄目才能與新媒體平臺進行錯位競爭。
《93 早新聞》圍繞受眾關心的熱點新聞事件,全年不斷策劃推出主題性融媒體新聞行動,以連續報道、系列報道、組合報道等多種形式重點發聲、重拳出擊,增強媒體矩陣影響力。近年來,《93早新聞》以優秀新聞作品推動新聞欄目建設,喜結累累碩果。《我要找到你——首屆中國尋親大會現場直播》《牢記總書記重托,挺起中國裝備制造業脊梁!徐工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首吊成功》等多部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作品與新聞欄目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系,優秀新聞欄目具有聚集和刊播優秀單條新聞作品的功能,是優秀新聞作品的出口,而優秀新聞作品的刊播,同樣也能提升新聞欄目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以優秀新聞作品推動新聞欄目建設,不失為廣播新聞節目突圍發展的一條好路徑。
1.搭建媒體融合平臺,做全媒體報道
《93早新聞》搭建媒體融合平臺,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無線徐州APP、開吧APP、阿基米德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與受眾互動交流,解答受眾關心的問題,體現廣播傳播快速、溝通方便的優勢。
音頻廣播本身自有的局限性,就是單純依靠聲音來進行內容呈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生動性和可視性。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性,一些廣播媒體已嘗試“音視頻共做”的模式。《93 早新聞》也在對此進行探索性嘗試,在研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播特點的基礎上,一組記者通過一個生產流程,針對同一個新聞報道,產出電視、廣播、短視頻等多個平臺都可用的新聞產品。這樣不僅節省了人力資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音頻新聞報道的不足。
2.依托廣播特點,強化互動效應
互動性是融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廣播新聞節目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強化與受眾的互動。一是在節目中設立互動話題,吸引受眾通過節目新媒體社區進行互動交流,受眾互動時產生的音視頻和圖文素材,二次加工后又可以作為節目的素材使用,這樣受眾由被動的節目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節目內容生產者,個人的存在感和被尊重感上升,參與節目的熱情也會高漲,他們與節目的黏性會越來越強,這對節目的長遠發展有利。《93 早新聞》入駐無線徐州APP等多個新媒體平臺,在節目直播過程中,受眾可以參與互動交流,參與節目內容生產,還可以在新媒體平臺提供新聞線索,讓欄目和受眾形成了良性互動。
3.打造廣播IP
近年來,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概念越來越火爆,慢慢從影視文化產業、游戲和動漫產業引入傳媒產業。目前,央視打造的以康輝、朱廣權、撒貝寧為代表的“央視boys”已經在探索主持人IP 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效果。一些廣播主持人也在互聯網音頻平臺上進行“廣播主持人IP 化”的嘗試。由于廣播主持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粉絲基礎,所以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聚集粉絲。
對于地方廣播新聞節目來說,主持人的知名度不高,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打造“主持人IP”。基于這種情況,地方廣播新聞節目可以探索新的IP打造模式——廣播項目IP,如浙江之聲的“在銀泰看風景”系列、“一杯水公益”系列,交通之聲的“氧氣音樂節”等。《93 早新聞》立足節目特色,在“暖新聞”系列報道的基礎上,打造廣播項目IP《閃閃發光的你》,洞見城市微光,聽見時代信仰,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那份愛與堅守。節目一經播出,取得非常好的社會反響。
廣播IP 化運營,是一項系統化、綜合化的工作。廣播節目的IP可以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甚至整個頻道都能成為一個大IP,挖掘出更多的價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93早新聞》不是單純的新聞節目,時代賦予它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融媒體時代,時效性是一個媒體綜合實力的體現。即使是傳統廣播新聞節目,同樣需要提高時效性。一方面,要重塑廣播新聞節目的內容生產機制,在確保內容生產導向正確和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快寫快編快審快播。另一方面,可以打通廣播全天節目,碰到重要突發新聞,隨時在節目中插播,打破只在固定時間播報新聞的舊模式,實現新聞“即時性”傳播。廣播新聞只有先聲奪人,才能讓受眾第一時間身臨其境,才能搶占先機,變被動為主動。
碎片化編排,也是廣播新聞節目應對媒體融合的有力措施。隨著社會節奏加快,更多的受眾習慣在出行途中用碎片化時間收聽廣播新聞節目,這時候就需要廣播碎片化編排新聞。一般情況下,可分板塊、分主題組合式編排新聞,每個板塊時長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每條新聞以不超過3分鐘為宜,同一板塊內長短消息可以組合編排。
當然,廣播新聞節目碎片化編排需要遵循一般規律,具體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是注重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是指事實的內含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眾普遍關注的素質,以及其傳遞價值觀的能力。它包括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真實性、趣味性等基本屬性。新聞價值是我們衡量、選擇新聞的重要依據。在廣播新聞節目碎片化編排中應注重對各單條新聞價值的判斷,新聞價值高的,一般往前排,新聞價值低的,則往后排。
二是注重重點新聞。在廣播新聞節目的碎片化編排中,還需要注重選擇重點新聞。一般來說,重點新聞都是新聞價值較大的新聞,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與時效性有很大關系。黨委政府近期關注的重點工作、眼下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等,都應是重點新聞。因此,在一檔廣播新聞節目中,應將重點新聞放在相對重要的時段播出,重點稿件也應盡量往前排。
三是注重新聞廣度。《93 早新聞》作為綜合性的廣播新聞節目,編排時除了需要對重點新聞集中編排播出、凸顯整檔節目的深度和思想高度外,還需要拓展節目的信息量,確保廣度,保證內容豐富。當然,在編排非重點新聞時,應和重點新聞形成一種相對平衡的關系。比如,應兼顧不同的報道對象、地區、行業、單位,選材時不應過分偏重某地區、某行業、某單位等。同一地區和行業的新聞,短時間內不宜扎堆刊播。同一單位的新聞,如果內容一般,也不宜短時間內過多刊播。另外,在編排時應以正面報道為主,但并不意味著要排斥負面報道,鞭撻假惡丑現象同樣也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只要控制好比例,曝光類報道、建設性輿論監督報道等同樣需要。
四是注重社會效益。廣播新聞節目在進行碎片化編排時,要考慮到所選中的新聞刊播后會產生怎樣的傳播效果,要確保有益無害。尤其對一些社會敏感性高的稿件要慎用,以免產生新的輿情或者引起受眾恐慌。
在媒體融合深入推進的當下,地方廣播新聞節目面臨困境是不爭的事實。具體表現在內容質量不高,新鮮度差;時效性不夠,互動性不強;傳播渠道狹窄,表現手法單一三個方面。
對此,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積極推動傳統廣播新聞節目與互聯網融合,在節目內容上創新融合,在節目形式上突圍革新,在編排技巧上進行碎片化處理,才能讓廣播新聞節目在媒體融合時代逆勢突圍。
其實,媒體融合時代,廣播新聞節目面臨困境的同時也蘊藏著機遇,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就一定能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獲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