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壽光市田柳鎮初級中學 唐多祥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指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對生物學科而言,核心素養具有較為明顯的綜合性,包含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的內容。要想讓學生具備以上核心素養,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對此,在初中生物課堂中,教師應結合生物課程實際內容,設計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學生而言,核心素養是學習生物學科必備的素養和能力,在有效的核心素養培養中,基礎定位很重要,即圍繞生物教學實際內容,挖掘與核心素養密切相關的學科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的關聯度,進而讓學生接受良好的素養和人格培育。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找準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定位,以生物學科教學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自身素養。
培養核心素養的另一關鍵標志是對學生的素養評價,通過課堂表現、測試分析等方式,對學生的生物學習質量、生物學科綜合素養等進行合理評價和界定,使課堂評價方式由原本的結果性評價轉化為過程性評價,評價標準由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水平,構建全面、完善的評價系統,讓學生對自身學習成果有充分認識。
課堂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教師借助課堂突出知識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銜接點,讓學生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真正提升學科素養。但是并非所有培養方法都能達到預期培養效果,部分生物基礎較弱或綜合能力較差的學生,需要額外的學習幫助,才能追趕上正常的課程學習進度。因此,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并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優化培養方法,讓學生接受更優質的教育。
1.借助多媒體呈現生命活動形式。
在傳統的初中生物課堂中,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對生物學科形成敬畏、尊重的態度,會刻意強調“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偉大”等,容易形成純粹的理論敘述,限制了知識的呈現形式。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僅僅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是遠遠不夠的,自然是豐富多樣的,生命呈現形式也是千姿百態的。因此,在生物課堂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呈現豐富的教學資料,借助以自然、人文為主題的視頻課件,豐富學生對生物科學的感受,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以“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認識到生命的多種形式,教師應借助多媒體呈現豐富的教學素材。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動物世界》中關于海中藻類、蕨類、苔蘚等植物視頻片段,向學生展示大海美麗和神秘的一面,激發學生探究生物知識的興趣,為后續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放大視頻細節,引導學生觀察藻類、蕨類、苔蘚的生活環境和自身特點,并提出問題,如“這些綠色植物生長環境有哪些特點?自身結構有哪些特征?”大部分學生觀察后都可以說出藻類多生活在水中、苔蘚多長在陰濕的地面或墻壁上、蕨類則多長在野外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教師則要利用多媒體展示藻類、苔蘚、蕨類的植物圖片,讓學生對照植物圖片和生存環境展開思考,明白植物生存環境與自身成長結構之間的關系。最后,部分學生可能會質疑,原因是結合過往的學習,明白了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多個部分組成,那么為什么藻類、蕨類、苔蘚結構組成卻不一樣呢?教師則順勢借助多媒體展示相應的植物圖片,為學生講解植物的“進化”情況,讓學生認識到所有類群的植物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進化而來,最早出現的植物就是藻類植物,接著是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然后才是之前學習過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創設情境展示現實生命活動案例。
情境教學法之所以在義務教學階段得到廣泛運用,是因為其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物課堂中,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將泛化的內容個性化,從而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培養。教師借助情境展示生活中的生命活動,讓學生在觀察生物現象的同時探索生命活動規律,并在解決問題中形成生命觀念。
以“傳染病及其預防”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生命觀念,教師應借助案例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科學分析現實問題,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首先,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討論“換季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以及癥狀是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傳染病入手,對流感、腮腺炎、風疹等傳染病的癥狀、致病原因、是否傳染、傳染途徑等展開討論,讓學生對傳染病的形成和預防產生初步感性認知。其次,教師借助視頻引導學生了解人類歷史上幾次大型的傳染病,如1348年歐洲暴發的鼠疫、1918年全球暴發的流感等事件。最后,教師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完成與“秋季流感”相關的調查,如流感暴發的過程中病毒是否會變異?通過哪些途徑快速傳播?如何有效將流感控制起來?指導學生從科學角度分析現實問題,理性地看待傳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等,并在探究中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
1.以問題為引導,形成科學認知。
理性思維是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方向明確、依據充分的思維模式,需要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逐步形成。因此,在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時,教師應通過問題引導培養學生運用科學視角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形成理性思維,并對知識形成科學認知。
以“植物的蒸騰作用”教學為例,教師應通過實驗指導學生探究“蒸騰作用強弱與葉片面積的關系”,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同時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利用視頻展示某植物健壯枝條上套了一個透明塑料袋,一段時間后塑料袋內壁出現很多水珠,并提出問題:“這一現象說明什么?蒸騰作用強弱與葉片面積大小有沒有關系?”學生需要結合所掌握的知識大膽猜測,有的學生認為葉片面積越大,蒸騰作用越強,有的學生則認為葉片面積大小與蒸騰作用無關。其次,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猜測設計實驗步驟,借助實驗現象加以驗證,大多數學生選擇利用“控制變量法”操作實驗,從同一植物同一健壯枝條上選取兩段枝葉相似的枝條,a段保留全部葉片,b段去掉大部分葉片,用量筒取等量的清水,分別注入甲、乙兩個錐形瓶中,再將a、b兩根枝條分別放入其中,用脫脂棉塞緊瓶口并觀察實驗現象。最后,結合實驗現象發現,葉片是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越多蒸騰作用越強?;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結合現象展開探究,通過大膽猜想、小心驗證的方式認識到葉片對植物蒸騰作用的重要性,達到提高實驗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目的。
2.以實驗為媒介,深入理解知識。
實驗是生物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也是夯實學生理論基礎,輔助其深入掌握生物規律的重要路徑。相較于常規的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探索中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因此,要想助力學生形成理性思維,教師應積極開展生物實驗,圍繞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積極開展生物實驗,助力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此外,實驗教學還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生物知識的科學研究方法。
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例,生物實驗更多是觀察微觀上的變化,與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相比,缺乏直觀性和趣味性,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首先,教師提出問題:“細胞都有哪些結構?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結構是否相同?”細胞具有微觀性特點,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學生自然會聯想到用顯微鏡一探究竟,教師順勢開展實驗教學。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完成“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的實驗,并提供洋蔥、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紗布、吸水紙、生理鹽水、消毒牙簽等材料,為學生演示規范操作實驗材料器具的過程,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生物演示實驗的基本步驟、實驗條件及注意事項,尤其要指導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并說一說每個部分的具體名稱,持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完成洋蔥玻片標本和口腔細胞玻片標本,借助顯微鏡仔細觀察細胞的結構,并繪制細胞圖。實驗結束后,將兩張細胞圖放在一起對比,直觀分析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差異,讓學生結合實驗依據來分析和推導細胞結構,從而發展理性思維。
小組合作是一種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圍繞課程主題布置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行分析任務解決思路,在合作和探究中強化學習能力。如此一來,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體驗任務的整個探究過程,在與合作伙伴的探究中取長補短,完善學科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以“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學為例,教師應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為學生布置小組探究任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觀察綠色植物的呼吸現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發生部位。首先,教師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來設問:“為什么蘿卜放時間長了會空心?為什么放在冰箱中冷藏的蔬菜保鮮期更久?為什么花盆底部會有一個洞?為什么不能在儲存蔬菜的地窖待過長的時間?”學生在分析這些感興趣的現象過程中,會對其中蘊含的知識產生探究欲望,為后續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三個演示實驗,實驗一:將種子放入瓶子中,萌發后將燃燒的蠟燭放入瓶中,發現蠟燭立即熄滅;實驗二:收集種子萌發時的氣體,并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發現石灰水變渾濁;實驗三:將萌發的種子和煮熟的種子分別放入保溫瓶,用溫度計測量兩個保溫瓶的溫度,裝有萌發種子保溫瓶的溫度更高。再次,教師要求學生結合三個演示實驗現象展開探究,說一說這些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逐一展開分析,發現實驗一瓶子中缺少氧氣,無法支撐蠟燭燃燒,說明萌發種子呼吸時吸收氧氣,而實驗二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石灰水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間接證明了萌發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實驗三則說明萌發種子進行呼吸時會產生熱量。最后,各小組將分析成果和判斷依據呈現出來,并在集體討論中相互交流,通過數據分析認識到萌發的種子可以進行呼吸作用。
社會責任感也是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中應著重培養的目標。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是通過教學案例來培養學生的這項素養,學生的體驗感不足,教學效果自然差強人意。對此,教師應整合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知識,并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設計實踐活動,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自身擔負的責任,從而逐漸形成社會責任感。
以“保護我們的家園”教學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強調生物圈的價值和重要性,并在課后為學生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感悟。首先,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借助“生物圈Ⅱ號實驗”,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并詳細向學生講解“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讓學生認識到生活環境中的哪些資源是不可替代的,哪些資源是人類生存必需的。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到戶外踏青,以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生物圈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觀察和分析中認識到生物圈蘊含的經濟價值、健康價值、風景價值、休閑價值、生態學價值等。最后,教師要結合“垃圾分類”這一生活熱點引入環境問題,向學生傳授生活中垃圾分類的知識,并設計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參加垃圾分類問卷調查活動,以社區為單位,了解居民對垃圾分類的問題和需求,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將課堂所學垃圾分類知識教給家人,并參與家庭垃圾分類?;诖?,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并在實踐活動中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
總的來說,核心素養是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具體畫像,對指導課堂教育、課程設計和實施均有著重要意義。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目標,并圍繞課程標準設計課程活動方案,能夠讓學生在思考、探究和驗證中逐漸提高綜合能力。此外,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善于運用信息技術來呈現生物知識,豐富課堂形式的同時拓展學生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