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興無,秦彩霞
(1.新鄉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2.河南省浚縣第一中學 河南 鶴壁 456250)
教師入職教育又稱為教師崗前培訓,是教師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準教師向合格教師轉化的關鍵環節[1]。教師入職教育課程設計至關重要,是入職教育課程順利實施,實現入職教育課程目標,完成教師崗前培訓任務的前提。
《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提出了“師德為先”“實踐取向”等理念,《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提出了“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等理念,這些理念都是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設計應遵循的。
東漢教育家王充認為教師必須道德高尚。唐朝教育家韓愈認為:“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衡量教師的標準首先是“道”,這里的“道”即師德。作為教師,首先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師德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核心。
然而目前有一些地理教師在師德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缺乏為黨和人民的地理教育事業而奮斗終身的崇高職業理想信念,導致事業目標不明確,拼搏進取精神不足;二是責任心缺乏,只教書不育人,徒手教書而不備課、不鉆研業務;三是言行不合乎教師的職業規范,為人師表意識淡薄,難堪為學生品德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四是違背科學道德規范,在撰寫論文、編寫教材著作、申報評審課題項目中學術不端。以上現象的出現,緣由諸多,既有教師自我教育缺乏,思想道德境界低的主觀原因,也有學校方面師德師風建設不力的客觀原因。而學校方面的客觀原因之一就是傳統的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體系對師德教育不夠重視,沒有在教師教育課程模塊中設計師德方面的課程。
所以,“兩大標準”觀照下的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必須高度重視師德教育,應堅持師德為先的設計理念,將師德放在地理教師職業素養的首位,引領新任地理教師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師德在其教學、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等各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領悟師德修養的內涵,掌握提高師德修養的方法。這就要求新任地理教師入職前應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課程,以切實提高地理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
古今中外,無數仁人志士無不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北宋詩人陸游有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毛澤東強調,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美國教育家杜威始終強調“做中學”。所以,只有不斷實踐才能推動科學和社會不斷發展前進。地理科學是實踐的科學,實踐性是地理科學的本質屬性,教師只有通過實驗、觀測、考察、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才能提升自己的地理實踐能力。教育專業是實踐的專業,教師只有通過備課、說課、課堂教學、學習指導、課外活動教學等實踐活動才能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進而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所以,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設計必須堅持以實踐為價值取向,致力于為新任地理教師搭建教育實踐的平臺,以強化其實踐意識,發展其實踐能力。
實踐為重的設計理念對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設計的要求如下:
首先,應適當提高實踐性課程的比重。對此,一是增加地理實習等地理實踐課程,尤其是地理野外考察活動。當前研學旅行是教育部對中小學生素質培養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小學課外活動的熱點。為提升地理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的能力,需要在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中設計以地理野外考察為核心的地理實習課程。二是要增加課堂實操、教育調查等教育實踐課程。據調查,當前師范院校地理教師教育專業開展的教育實習、教育調查等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時間不足,導致畢業生教育實踐技能較低,入職教育課程中設計這些課程恰好有助于彌補地理教師職前教育課程體系的不足。在入職教育課程中設計以同課異構為主要內容的課堂實操課程則有助于地理教師及時將所學教育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理解接受理論。三是要增加課堂觀摩課的次數。一般來說,安排優秀中學地理教師為新任教師講授地理示范課是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設計的慣例,但由于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指導思想的影響,示范觀摩課的次數一般較少。而示范觀摩課有助于新任地理教師快速直接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能,改進教學行為,所以新任地理教師往往對示范觀摩課興趣濃厚。因此,增加課堂觀摩課的次數是滿足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需求的客觀要求。
其次,在理論性課程中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如開設青少年發展問題研討、地理教育新進展、地理教學問題研討等現實性很強的理論課程。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指出,教育應促進人們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實踐表明,全面發展的理念不僅適用于學生,也適用于新任教師。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要堅持全面發展的理念,不僅要傳授教師地理學科知識,也要擴展教師的通識性文化知識(包括藝術類知識),做到精深與寬廣相統一,使之成為專才基礎上的通才;既要傳授教師專業知識,也要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還要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而且要培養教師的審美觀念,做到知能并舉、德才藝兼備,使之真正成為“師范”人才。
為了落實全面發展的理念,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除了開設地理學科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外,還應開設一些通識性文化知識課程,如自然科學基礎等文化知識課程以及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
法國成人教育家朗格郎的終身教育思想強調人的終身學習。《學會生存》提出,“每個人必須終身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是二十一世紀引領學習科學的思想浪潮。因此,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必須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進而想學習、會學習。
終身學習的理念要求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結構要進行調整優化,增加教師專業發展等一類的課程。
《教師專業標準》分為《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三個學段標準。《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教師職業標準,是國家對合格中學教師的基本專業要求,是引領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2],是中學教師職前培養、入職訓練、職后培訓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從其地位與作用可以看出,它是設計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的根本依據。它對入職教育課程設計的指導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設計理念的引領。《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提出了“師德為先”等理念,因此,“師德為先”也應是入職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二是課程方案的意見性指導。《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從三個維度十四個領域對中學教師素質提出了六十三條基本標準,每一個領域的基本標準都要求開設相應的入職教育課程來實現。例如,“學科教學知識”領域的基本標準要求開設地理教學論、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地理教育簡史、地理課程論、地理教學方法等課程;“教育教學評價”領域的基本標準要求開設地理教育測量與評價等課程。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教師教育標準,是國家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3],是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方案、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的重要依據。從其地位與作用可以看出,它是設計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的直接依據。其對入職教育課程設計的指導價值主要體現在課程方案的具體指導方面。《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對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提出了具體的方案,如要求開設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地理教學設計、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課程,這對地理新任教師入職教育課程方案具有直接的借鑒意義。
入職教育目標是指新任教師崗前培訓的定位和規格要求,它反映的是學員的應然狀態,教師入職教育課程方案的價值追求。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目標是“兩大標準”地理學科化、區域化的產物,因此它是設計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方案的重要依據。例如,某教師教育機構的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目標為:
①熱愛中等地理教育事業,關愛中學生,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②獲得系統的地理科學知識;掌握系統的教育理論和地理教育理論知識;具有寬廣的通識性文化知識;熟悉校情、校史、學校制度和學校文化。③理解并掌握《普通高中(或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熟悉高中(或初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內容。④掌握教案的構成和撰寫技巧,學會教學設計;掌握講授、板書、演示、提問等基本的教學技能,學會教學實施;掌握評價的類型、內容、方法和試卷編制技巧,學會教學評價。⑤掌握中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學會班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活動組織。⑥掌握科研方法,學會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
根據這個入職教育目標,該教師教育機構的入職教育課程方案需要設計地理學科課程、教師教育課程、通識性文化課程和學校概況類課程。
它是指新任地理教師專業的現狀和基礎,包括畢業院校、學科專業、學歷層次、教學經歷、科研經歷、職業態度、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它反映的是學習者的實然狀態,是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方案的邏輯起點。入職教育課程是為中學地理教師開設的,因此地理教師專業發展基本情況是設計入職教育課程的重要依據。不同畢業院校、學科專業背景、學歷層次、教學經歷、科研經歷的新任地理教師,其專業現狀也相差甚遠。其專業發展基本情況大相徑庭,因此,入職教育課程方案應在調查了解新任地理教師專業發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來制訂。
一般而言,必修課程主要由“兩大標準”和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目標決定,而選修課程主要由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情況來決定。其中新任地理教師的畢業院校、學科專業、學歷層次、教學經歷、科研經歷主要決定了課程內容的廣度,新任地理教師的職業態度、知識基礎、教學、科研、班級管理能力與水平則主要決定了課程內容的深度。如地理教師教育專業的新任地理教師可重點安排通識性文化課程,地理科學專業的新任地理教師可重點安排教師教育課程;碩博士教師可重點安排技能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本科教師可重點安排理論性課程。所以,在設計新任地理教師入職教育課程前,要通過課堂觀察、調查等方式對新任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精準定位,由此來決定入職教育課程的數量門類和各門課程的內容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