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娜 國能朔黃鐵路原平分公司
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承擔著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國計民生等重要使命。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和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國有企業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發展挑戰。成本管控作為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盈利能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夠充分,導致成本控制的信息孤島。例如,生產部門不了解銷售部門的實際銷售情況,而銷售部門也不了解生產成本的具體構成,這使得企業無法形成全面的成本管控策略[1]。由于缺乏全面性的成本管控,一些成本會在企業的其他環節中遺漏。例如,在供應鏈管理中,如果對供應商的成本監控不足,就可能導致供應商的成本增加而最終轉嫁給企業,增加企業的成本負擔。現有的成本管控模式將重點放在特定的成本項目或領域上,而忽視了其他領域存在的成本浪費。例如,在生產環節進行了嚴格的成本控制,但在后勤管理和運營支持方面存在不必要的浪費,影響了企業的整體成本效益。由于成本控制局限在特定領域,企業難以全面優化資源配置。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全面考慮各項成本的影響,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影響了企業的整體效益。
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支持,企業很難對成本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識別。這導致企業無法準確了解各個成本項目的構成,無法確定成本結構中的主要成本和次要成本,影響對成本管控重點的把握[2]。科學數據是制定預算的基礎,缺乏數據支持意味著企業無法準確預測和規劃各項成本的支出。這將導致預算制定不科學,難以實現成本管控的預期目標。缺乏科學數據支持導致管理層在成本管控決策中缺乏充分的依據和指導,容易做出盲目的決策。這樣的決策是不明智的,會導致成本控制效果不佳。科學數據支持有助于企業及時發現成本管控中的問題和機會。缺乏數據支持意味著企業無法準確地監測成本變化和成本遺漏,錯失優化成本的機會。缺乏科學數據支持的成本管控往往難以取得明顯的效果,因為企業無法準確衡量成本管控措施的成效和效率。
全面預算將各項預算進行整合,包括成本預算在內,確保成本預算與其他預算相互協調,不發生沖突。這有利于統一企業的財務目標,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錯配。全面預算綜合考慮企業的經營環境和市場需求,將成本預算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結合,有助于優化成本分配,確保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成本效益。全面預算為成本預算的制定提供了更完整的信息和數據支持,有助于預測成本支出,準確把握成本控制的方向和重點。全面預算強調對各項預算進行綜合分析,包括成本分析,通過對成本構成和變動的深入研究,幫助企業了解成本的主要來源和變化趨勢,為成本管控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全面預算強調對企業績效的全面評估,不僅關注財務績效,還關注非財務績效,如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等,綜合考慮成本控制與企業整體效益之間的平衡,避免了僅從成本降低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忽視了其他維度的影響。全面預算將成本控制納入預算管理體系,強調在制定預算時就考慮成本控制的目標和要求,從根本上促進了成本控制的有效實施[3]。
1.確定預算編制的周期和范圍。周期通常為一年,也可以根據企業的需要適當調整,比如季度預算或半年預算。預算的范圍包括財務預算、運營預算、投資預算等,確保涵蓋企業所有重要的經濟活動。2.收集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歷史數據,包括財務報表、銷售數據、生產數據等,作為預算編制的基礎和參考。3.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發現問題和潛在機會。4.與企業管理層和各個部門進行溝通和協商,制定全面的預算目標,包括財務目標和非財務目標。并確定實現預算目標的策略和措施,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任務。5.根據預算目標和策略,各個部門分別編制具體的預算計劃,包括收入預算、成本預算、投資預算等。要確保各項預算之間的協調和一致性,避免預算之間的沖突和重復。預算計劃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確保預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經過領導層的批準后,預算正式生效,成為企業下一階段經營的指導方針。6.實施預算計劃,按照預定的目標和策略進行經營活動,確保預算的有效執行。要建立預算執行的監控機制,定期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偏差和問題,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7.根據實際情況和市場變化,對預算進行反饋和修訂,保持預算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通過反饋和修訂,不斷優化預算管理,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企業首先需要收集和分析歷史成本數據,了解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成本支出情況,為制定預算提供參考依據。企業根據經營計劃和發展戰略,確定成本預算的目標,包括總體成本控制目標和具體成本項目的預算目標。企業根據目標確定成本預算計劃,包括各項成本支出的預算額度和分配比例。企業需要制定預算執行計劃,明確責任人和執行時間,確保預算計劃得到有效執行。成本預算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和領導層的批準,確保預算計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業需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明確成本控制的具體目標和要求,規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和措施。通過設立責任制和績效考核機制,明確各級管理人員和相關部門的責任和權利,激勵其主動參與成本控制。企業可以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工具,如ERP 系統和成本控制軟件,實時監控成本支出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避免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支出。企業可以進行成本分析,深入了解成本構成和變動情況,同時對各項成本進行效益評估,確保成本投入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例如,一家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成本分析來管理其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設備維護等。通過仔細研究原材料的采購渠道和價格波動,企業可以找到更具成本效益的供應商,并制定采購策略以降低原材料成本。通過培訓和技能提升計劃,企業可以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定期維護設備以預防故障,可以降低維修和更換設備的費用,提高生產線的可靠性。這些成本分析和效益評估措施有助于企業避免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總體成本支出。
企業需要對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進行全面分析,了解行業趨勢、客戶需求和競爭對手的情況,為收入預算的制定提供依據。需要根據市場分析和經營計劃,制定收入預算目標,包括總體收入目標和各個產品或業務線的收入目標。企業要根據收入目標,制定相應的銷售計劃和策略,明確銷售渠道、銷售對象、定價策略等,為實現收入目標提供指導。要根據銷售計劃和策略,確定銷售預算和銷售指標,為銷售人員和團隊提供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收入預算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和領導層的批準,確保預算計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業可以引入先進的銷售管理工具,如CRM系統,幫助銷售團隊跟蹤銷售進度,管理客戶關系,提高銷售效率。通過設立銷售績效考核制度,激勵銷售人員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拓展市場和提高銷售業績。企業應加強對客戶的關懷與維護,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增加客戶黏性,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要建立收入監控機制,定期對收入實際情況進行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調整。企業可以進行收入分析,深入了解收入構成和變動情況,同時對各項收入進行效益評估,確保收入目標的實現和可持續發展。可以分析各個產品類別的銷售情況。通過監控銷售額、銷售量以及銷售渠道,企業可能會發現某一款電子產品銷售下滑的情況。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措施,如重新定價、改進產品特性或增加市場推廣力度,以刺激銷售增長。可以分析不同地理位置的銷售情況。如果某一地區的銷售額持續下降,企業可以評估該地區的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如果有必要,企業可以重新調整庫存,優化供應鏈,或者決定是否關閉不盈利的分店。
企業首先需要收集和分析過去一段時間內的利潤數據,了解企業盈利的歷史情況,為制定預算提供依據。應根據經營計劃和發展戰略,確定利潤預算目標,包括總體利潤目標和各個產品或業務線的利潤目標;根據目標確定利潤預算計劃,包括各項收入和成本的預算額度和分配比例。企業需要制訂利潤執行計劃,明確責任人和執行時間,確保預算計劃得到有效執行。利潤預算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和領導層的批準,確保預算計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業需要對利潤的構成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各項收入和成本的貢獻情況,確定利潤增長的主要因素。通過利潤的變動分析,企業可以了解利潤波動的原因,發現問題和瓶頸,為制定改進措施提供依據。應對各個產品或業務線的利潤率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出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尋找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徑。企業可以對各項投資和決策進行利潤效益評估,判斷其對企業盈利的貢獻程度;對利潤與成本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找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方向。例如,一家零售企業可以建立收入監控機制以確保銷售目標的實現[4]。通過收入分析,該企業可以深入了解其銷售渠道、產品類別、銷售地點等各項收入來源的貢獻情況。如果分析表明某個銷售渠道或產品類別的收入增長較慢,企業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市場推廣活動或產品改進措施來刺激銷售增長。對于不同銷售地點的收入,企業可以評估其運營成本和銷售效益,以確定是否需要調整店鋪的位置或運營策略。通過建立有效的收入監控機制,企業可以及時識別問題,并采取必要的戰略性舉措,以確保收入目標的實現和企業的可持續增長。
企業首先需要收集和分析過去一段時間內的現金流數據,了解企業現金流動的歷史情況,為制定預算提供依據。應根據經營計劃和融資策略,確定現金流預算目標,包括總體現金流目標和各項現金流項目的預算目標;根據目標確定現金流預算計劃,包括各項現金流的預算額度和時間安排。企業需要制定現金流執行計劃,明確責任人和執行時間,確保預算計劃得到有效執行。現金流預算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和領導層的批準,確保預算計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業需要對現金流風險進行評估,分析出現的現金流短缺和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通過優化現金管理,企業可以合理安排資金使用,確保有足夠的現金儲備來應對緊急情況。企業需要加強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的管理,盡量縮短回款周期,延長付款周期,優化資金使用效率;需要制定合理的融資規劃,根據資金需求的不同階段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同時優化融資成本,降低財務風險;需要合理規劃資本支出,確保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避免不必要的資本浪費。
企業需要明確各個成本要素,包括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人工成本)和間接成本(如管理費用、設備折舊),確保對所有成本進行全面考慮,將成本按照不同的業務部門、項目或產品進行分類。這可以根據企業的組織結構、項目組合或產品線來劃分。成本分類應該能夠反映業務的實際運作和結構。成本分配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異,包括直接分配、間接分配和混合分配等。直接成本通常可以直接歸因到特定項目或部門,而間接成本可能需要通過分配基礎(如工時、產量、收入份額)來進行分配,為每個業務部門或項目明確成本責任人,并明確他們的角色和職責。成本責任人負責管理和控制分配給他們的成本,并確保成本符合預算。要制定成本預算,明確每個部門或項目的成本預算限額;設定目標,監督成本的執行,并及時糾正超支情況。要將成本控制績效納入績效評估體系中,與員工的薪酬和獎勵掛鉤,通過獎勵那些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的部門和團隊,激勵員工更加關注成本。還要建立監測機制,定期審查各個部門和項目的成本執行情況;及時提供反饋,識別問題并采取糾正措施;提供培訓和教育,幫助成本責任人理解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其成本管理技能。
企業需要設定明確的績效指標,這些指標應與成本管控相關,可以包括成本控制百分比、成本降低金額、生產效率提升等。指標應該具體、可度量和與業務目標一致。要確定績效評估的周期,通常可以是年度或季度。在每個績效評估周期結束時,要對員工和部門的績效進行評估。應制定明確的績效評估標準,將成本管控的表現納入績效評估中,這些標準可以包括成本控制的達標率、超額節省的金額、提高的生產效率等。還要建立獎勵制度,根據績效評估結果提供獎勵。獎勵可以是獎金、員工股權或其他形式的激勵,應該具有明確的價值,并且足夠吸引員工的積極參與。應確保績效評估過程公平透明,員工了解如何評估他們的績效以及獎勵的分配方式。要建立員工的信任和參與度,提供培訓和支持,以幫助員工提高成本管控技能和知識。培訓可以包括成本管理培訓、數據分析培訓和項目管理培訓等。還要提供定期的績效反饋,讓員工了解其成本管控的表現,并提供建議和改進機會。
在國有企業成本管控中,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由于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運營機制相對僵化,成本管控模式常常受到傳統思維和行政化管理的影響,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國有企業規模龐大,涉及復雜多樣的業務,成本管控難度較大,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部分國有企業在成本核算和管理過程中存在數據不準確、信息不透明等問題,導致決策失誤和資源錯配。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國有企業需要引入現代化的成本管控方法和工具,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在這樣的背景下,全面預算作為一種現代化的管理工具,逐漸受到國有企業的關注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