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聞劍飛 邵夢霓 朱佳華
線上線下結合CBL教學模式在體育專業理論課程中的運用與實踐*
王志紅 聞劍飛 邵夢霓 朱佳華
(合肥師范學院 體育科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本實驗旨在驗證線上線下混合與CBL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體育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教學效果。將合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1級運動康復、體能訓練專業兩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以上課、作業和期末考試方式進行。實驗組采用線上線下結合C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方案通過率和課程目標理論基礎、學會應用、學會反思達成度高于對照組,說明線上線下結合CBL教學模式在體育專業理論課程的基礎知識,實踐運用、反思等方面教學效果更佳。
CBL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形成性評價
人體體育動作分析與肌肉鍛煉是體育專業實踐運用的重要課程,在教學中應注重案例和實踐的教學。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是指按照一定比例線下、線上教學結合的教學模式[1]。該教學模式作為實踐教學模式重要方法之一,線上完成30%學時,主要是理論部分;線下實踐部分采用CBL以案例的形式進行。該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能有效改變傳統模式中填鴨式授課的問題。CBL教學法以案例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向導,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解決真實問題能力為目標。相關研究證實,CBL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均得到顯著的提升,這說明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具有顯著教學效果,且相關實驗還證實CBL聯合教學比單獨使用CBL的教學效果更顯著[2-3]。形成性評價是CBL的重要反饋方式,不僅能多形式的評價教學效果,還能及時的向學生和教師反饋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4]。基于此,本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結合C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探討其教學效果,具體如下。
以合肥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21級運動康復、體能訓練專業兩個班級學生的教學效果為研究對象。
1.2.1 教學實施過程
1.2.1.1 學時與分組
將21級運動康復、體能訓練專業兩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授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采用上課、作業和期末考試方式進行。實驗組采用線上線下結合CBL教學模式與形成性評價模式進行教學。
課程共有32學時,其中線上12學時,主要是完成理論部分,線下的實踐部分為CBL案例教學,20學時,每個項目5學時(4學時案例處理+1學時理論學習),共完成5個訓練方案為主題的項目。每次項目開始之前,采用學習通隨機將學生分組,每組4-5人,教師制作評價表供課堂記錄和評價。
1.2.1.2 CBL教學案例設計
CBL案例設計如下:基于真實的訓練需求,撰寫CBL項目。每個項目包括四個模塊(每組每個學生負責一個模塊),模塊一:涉及動作分析的基本原理;模塊二:不同主題的訓練方案;模塊三:醫學干預;模塊四:運動延展課題。以肥胖項目為例,案例基于真實的醫學確診肥胖案例撰寫。根據項目設計三次任務:(1)教師向學生展示患者的BMI、體脂、體型,飲食習慣等材料。引導學生討論和分析,要求學生總結出肥胖的各項生理指標和飲食習慣方面的異常。(2)給出患者的運動習慣,供學生分析討論,要求學生分析和總結該患者需要的運動處方。(3)結合減肥藥、減肥手術等醫學措施,要求學生為患者指定科學的醫學干預手段。具體見下表1。
表1 慢性病運動康復CBL教學任務安排
1.2.1.3 CBL教學案例實施過程
案例分析任務是要求學生制定科學減重方案。完成方案制定需要學生對健康促進、體能鍛煉、病理生理學、肥胖的危險因素、運動處方、運動生理學相關的運動科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整合。該環節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手段,體現學生中心的重要部分。教師收集和整理相關理論知識,制作成線上部分,引導學生在線上完成學習。每個項目制定一個案例,學生完成方案的制定后,由每小組展示制定的訓練方案。
與常見的CBL教學不同的是,教學任務應圍繞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開展,滿足學生學習時的多樣化需求。以科學減肥訓練為例,結合學生已有的基礎設計相應的任務。教師除每模塊線上講解1-2學時的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前制定學習方法、整合學習資源、有效的引導學生學習、結合多種評價方式反饋及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這與傳統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案例的簡單分析和標準答案式的教學區別較大。首先,CBL項目比較立體化。課程的CBL教學案例的設計根據真實肥胖患者的的運動康復方案、體能訓練、實現科學減輕患者的體重的目的展開。整個過程跨學科,要求學生制定完整的適合患者的減重計劃并且形成可執行的方案。其次,制定運動方案之后,學生運用方案去檢驗減重效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生第一步需要調用已有的知識,并且不斷主動思考和探索需要的知識體系直到解決問題。這個過程產生情緒波動,增加反思頻率,做出修正的決策,并且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掌握多少標準答案。這個過程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運用的重要環節。最后,每次CBL授課時,隨機任命組長和記錄員,分別負責主導本組的學習計劃和進程、記錄討論結果。每次課組長帶領組員完成學習和討論模塊內的內容,教師觀察并記錄每組的學生表現,不參與學生的討論、不提醒和暗示學生。綜上所述,課程教學致力于將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化,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行為,最終通過方案的執行過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實現培養學生會運用、會反思的教學目標。
1.2.2 課程效果評價方式與評價指標
人體體育動作分析與肌肉鍛煉課程是體育專業的重要實踐運用類課程,因此CBL教學評價強調對每個案例的學習的全過程評價與反饋。課程的評價體系及觀察指標由課堂表現(40%)、小組匯報(30%)和作業(30%)三大部分組成。課堂表現:評價學生準備程度(態度)、討論發言的狀態、專業程度及分析、協作、溝通、創新4個方面的能力,態度敷衍和無故缺席扣除課堂表現的50%;小組匯報:評價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講解準確度、效果、答疑邏輯性4個部分;作業:評價學生方案的質量。需要學生體現具體的數據指標、知識準確性、國際視野等能力,抄襲和錯誤則扣除作業的20%。
此外,組長和表現優秀的匯報隊員視其表現增加10%以內的分數。每次CBL課程結束前教師進行整體分點評,任選一位同學進行串講。最后需要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該結果不納入個人成績,但是連續不及格的同學會相應的扣除10%的課堂表現分。由教研組教師根據方案的科學性來打分得出通過率,所有的案例得分的平均分為課程的總成績,將成績根據案例性質按理論基礎、運用、反思三部分計算達成度。具體觀測指標見表2和表3。
表2 評價指標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進行分數統計,用百分率表示。
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方案通過率、學科理論成績、學會運用成績、學會反思成績進行評價。根據統計顯示,與傳統教學組對比,CBL教學結合線上線下與形成性評價模式進行教學方案采納率更高,表明實驗組的方案更全面和合理。此外,理論基礎、學會運用、學會反思三個方面的達成度也高于對照組。具體見表3。
表3 教學效果對比
為了了解實驗組學生對教學的態度和效果,課程在每個CBL項目的最后一次課進行評價。以肥胖CBL項目為例,在實驗組的班級向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調查顯示:教學內容方面,近90%的學生認為實驗組教學課堂有利于激發自己學習興趣,89%的學生認為項目內容有利于形成實踐能力,80%以上的學生認為項目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且有利于培養協作能力。在學習效果方面顯示,近70%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的任務形式有利于理論運用。對學生學習狀態調查顯示,實驗組70%的學生總體的學習態度和參與度較高,解決問題的和協作實際的能力得到提升。上述結果均提示,實驗組教學方式適用體育專業的理論教學。具體見表4。
表4 課堂教學效果統計表(N=29)
體育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面向體育專業理論課程的教授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懂理論、會反思、會運用是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實驗得出,實驗組的方案通過率、理論基礎成績、學會運用成績、學會反思成績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實驗組的教學模式適用于體育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
實驗組線下實踐部分采用CBL案例教學的形式進行,不僅實現將基礎的理論知識充分運用于運動實踐之中,更是反哺理論知識學習的有效手段。實驗指出案例過程有利于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形成更系統、更積極和更主動的學習習慣,從而有利于提升教與學的效果[5]。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評價和反饋,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6]。相關研究指出,4周的實踐,實驗組學生的專業知識成績、實踐技能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7]。由此得出,該模式使學生深入到運動實踐中,對學生運動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有較大的提升。基于案例出發的CBL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并在真實案例基礎上,制定訓練方案。這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論指導實踐,提升學生運用的能力。相關教學實驗也指出,案例教學的任務完成和方案的制定使得學生的自信心、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有明顯的提升[8-9]。這與本次實驗結果相符,8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得到提高。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實驗組的基礎知識、實踐運用、反思等方面教學目標達成度更高。提示,實驗組的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會運用與反思,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水平,實現教與學的效果和質量的提升。說明實驗組兩種模式有效結合,有的放矢,注重反饋,適合體育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也能提升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效果。
[1]金石,王璐露,宛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反思與策略優化[J].中國大學教學,2022,44(11):72-77.
[2]馬靖媛,梁紅敏,樊文星,等.CBL+CBL+TBL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我國基礎醫學教學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2,38(18):2274-2279.
[3]侯傳迪,楊歡,荊凡,等.CBL教學模式對預防醫學生課程教學效果的系統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22,49(3):572-576.
[4]王濤,梁亮,鄭敏化.形成性評價與教學反饋在醫學遺傳學CBL教學中的應用[J].遺傳,2020,42(8):810-816.
[5]陸曉晨,耿海華,盛紅專,等.EBM-CBL-CBL教學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臨床實踐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4):66-69.
[6]俞福麗.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校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1,43(3):86-90.
[7]宋麗娜.基于PBL聯合PCMC方法的兒科護理教學效果觀察[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2,36(12):104-105+120
[8]周吉,唐亮,賀氣志.醫學遺傳學形成性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3):29-30.
[9]李麗,叢馨,吳立玲.形成性評價在高等醫學院校基礎醫學教育創新發展中的應用和啟示[J].生理學報,2020,72(6):743-750.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nd CBL Teaching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WANG Zhihong, etal.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 Anhui, China)
基金項目:2020 年度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健康教育學(項目編號:2020szsfkc0733);2022 年度合肥師范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人體體育動作分析與肌肉鍛煉(項目編號:PX-206221812)。
王志紅(1991—),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