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段永利

汪宏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機器人正好符合這個特征,既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又是加速各產業現代化進程的助力器,融入了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發展潛力巨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說,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已成為國際產業競爭的焦點,是衡量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主要標志,也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載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為53.1萬臺,我國裝機量超過全球總量的50%,連續9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國的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也持續快速發展,前沿技術加速突破,創新產品不斷涌現,應用場景也更加豐富。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歷史性交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著一定困難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也采取積極的措施,鼓勵技術創新、利潤擴展,穩定和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助推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成為世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汪宏說。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有哪些特色呢?
汪宏明確表示,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穩”。我國機器人產業韌性穩定向好,2022年國內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為44.3萬套,服務機器人產量達到了645.8萬臺。今年上半年我們有效應對了各類風險挑戰,推動機器人產業整體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了22.2萬套,同比增長了5.4%;服務機器人產量達到了353萬套,同比增長了9.6%。
二是“新”。“我們的創新產品不斷地涌現,機器人功能性能日益完善,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取得突破”。汪宏舉例說,在船舶領域中,因其焊接產品的體積大、厚度大的特點,成為行業痛點和技術難點。如今,爬地焊接機器人把這些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它可實現自動巡測、實時跟蹤,使得船舶焊接的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中國空間站的大小機械臂也已成功精準配合神舟十五號,協助目前在太空的航天員順利完成了艙外各種操作任務;“洞察”號自主水下機器人也完成了5100米的海底測試和長距離執行深海資源光學探查任務。
三是“廣”。機器人運用廣度加速擴展,據2021年數據統計,我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22臺,是10年前的約13倍,意味著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首次超過美國,在全球排名第五。焊接、噴涂等領域的自主工業機器人廣泛滲透到新能源汽車、光伏制造、鋰電池制造等新興行業;服務機器人在醫療健康、建筑、養老等產業已成規模,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好幫手”;特種機器人在科學考察、應急救援等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科學家和救援隊的“好伙伴”。尤其在極端降雨的天氣情況下,有不少特種機器人派上了用場,相信日后應用場景也會越來廣闊。
四是“優”。我國的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目前機器人領域的國家標準已發布了127項,共發放中國機器人認證證書528張,機器人服務能力在不斷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農業、醫療、礦山、公安等部門確立了“機器人+”應用協同推進方針,助力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能礦山、智慧公安快速發展,推動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發布一系列的機器人方向政策,政策體系持續得到完善。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基礎性不足、高端產品性能不完善、應用潛力尚未充分釋放等問題,還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求。2023年是我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開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如何完善新階段政策措施對機器人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汪宏說,今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就聯合17個部門印發了《“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推動機器人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提升創新驅動能級,謀劃推動鏈式發展,以“機器人+”應用行動為助手,通過以下三項措施大力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是持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為了構建我國機器人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鼓勵機器人企業共同來參與機器人的科學技術攻關,共同開發先進的機器人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
其次是進一步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持續推動強鏈固鏈穩鏈,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今年將在“鏈主”企業的布局、走出去和引進來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
最后是深入推進“機器人+”應用行動,聚焦典型的應用場景和用戶使用需求,開展機器人產品創新、應用驗證、試點示范和推廣服務,以規模化的運用帶動機器人的整機和零部件的系統升級。
正是一次次產業的升級、技術的革新,才讓機器人從笨拙遲鈍到學會判斷,從機械重復到擁有感知,在交互體驗中變得更加靈活,在算法語言中變得更加智能。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自立自強、換代跨越的戰略機遇期,亟須加速邁向技術“從有到優”、產業“由大到強”的高質量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