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第三高級中學 張正軍
“學案導學”是嘗試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這種導學模式是以學案為載體,根據學案內容,逐步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體現(xiàn)學生才是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可以說“學案導學”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如何設計學案?如何通過有效的導學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在經過多年學案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談一談對“學案導學”的實踐與思考。
“導學案”與傳統(tǒng)的“教學案”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師生公用的一種文本,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案”是單方面的宣教,而“導學案”要重點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更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因為各個學校之間的學生學情差異較大,適合于其他學校學生的資料并不一定完全適合本校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因材施教前要根據本校學生的學情,首先做到“因材編案”,避免簡單地從網絡或者其他資料中隨意拼湊,而是要利用這些資源,整合、修改,最終形成適合于自己學生的一套資料。對于學案的編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案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如何有效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習得能力,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一方面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控與理解,另一方面同時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清晰的了解。有些學生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較差。數學學科的特點是前后銜接比較緊密,在學習本章節(jié)知識時,往往涉及前面一些章節(jié)的知識作為基礎,如果基礎不扎實,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課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現(xiàn)聽不懂的現(xiàn)象,這就要求通過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編寫學案,為下一步導學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
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成績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學習方法的欠缺,所以,學案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學案使用統(tǒng)一的模板,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維,降低自主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習的興趣。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預習環(huán)節(jié)。開始新課程之前,要體現(xiàn)對預備知識的復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以學生提前預習為主,通過課前學生的預習,基本達到本節(jié)課內容應有的知識儲備,同時教師要在開始新課程之前,在課堂上對預備知識進行復習。
(2)明確本節(jié)課的重點。明確重點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知道這節(jié)課要掌握哪些知識點或學會哪些重點題型的解題方法。帶著目的去上課,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師上課的效率。
(3)精選課堂典型例題。數學教學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做題,典型例題的講解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例題主要以課本例題為主,同時要兼顧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生能夠接受的例題,以加深學生對本章知識點的理解。
(4)精選與本節(jié)內容相結合的練習。練習主要是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除了課本練習外,還應精選一部分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課后作業(yè)。課堂練習要讓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和重要題型。通過課后作業(yè),進一步深入理解教學內容。
(5)自我總結環(huán)節(jié)。每一堂課,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我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的重要概念、知識點或重要題型,這一環(huán)節(jié)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抄寫課本中的概念性的文字,而是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總結知識點,可以是文字敘述,也可以是自己編的順口溜,甚至是一些圖片等,總之是適合自己特點的總結。重要的題型還應總結做題的方法及步驟。總結步驟時,最好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對老師講解的步驟進行細化,保證每一個步驟都能讓自己連貫地理解。只有通過不斷地自我總結和反思,才能將課堂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逐步提高對數學的理解能力和解題技巧。
在經過前期的精心準備,完成學案的編寫后,下一步要引導學生利用好學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按照步驟學習,能夠減少自主學習的盲目性,降低自主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初步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形成良性循環(huán)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幅提升,這就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重視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學案是引導、指導學生自學作用的文本,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效率,是學生自學的“線路圖”。首先要注重預習預備知識,學案中開始環(huán)節(jié)對預備知識有所體現(xiàn),要求學生在進行本節(jié)課內容之前,讓學生提前預習學案的預備知識,以便在教師開始上課時,思維不會因為不理解前面章節(jié)知識點而打斷,同時,也要對新的知識提前自主學習,將不理解的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標記,帶著疑問走進課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前面的預習,學生已經初步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但是這種理解只是表面粗淺的了解,往往達不到高考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明確知識點的難點、易錯點,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探究。討論時,首先要組織學組,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充分交流,讓學組代表將大家的一致意見和疑難問題公開進行交流展示,形成各學組相互競爭、相互鼓勵的良好氛圍;其次要注意設定討論的問題一要具體,二要有啟發(fā)性,三要有趣味性,同時要打破學生顧慮,形成自由討論的氣氛;最后,教師利用課堂時間,集中精力解決本節(jié)課內容的難點,消除學生心中的疑問,進行總結,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浪費在大家都懂的簡單概念中。在討論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處理放與收、問與答、個體與全體、學生與教材等幾方面的關系,既要使學生暢所欲言,又不能浪費時間、偏離主題,做到活而不亂、難易適中,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這也符合新課程背景下高效課程的教學理念。
作業(yè)分為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章檢測等,學生在完成一定的作業(yè)量之后,對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由于學案中已經設計了學生自主反思的環(huán)節(jié),除了課堂中教師總結之外,完成一定量的訓練之后,要求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一步總結。經過多次的總結,訓練,再總結,學生才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平時,教師課前課后要做大量的教學工作,如編寫教案、設計作業(yè)、課后評價等。導學案可以將這些繁雜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并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需全局把握,逐步引導,相比傳統(tǒng)教學,可以節(jié)約大量時間。
缺點:如果教師完全把學案當成教案,認為按照學案教學完全可以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及學習目標,課后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作進一步了解,沒有及時把學案中的不足反饋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也違背了學案導學的初衷。
每位教師通過組內的備課組會議,互相取長補短,將每個人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全部融合到學案中,使學案的內容更加科學完備地體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學習的時候對知識沒有遺漏。
缺點:由于學案是集體備課組智慧的結晶,符合全年級大多數學生的學情,但每個班級之間的學生或班級內部學生之間也存在差異,所以有時需要各個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適當調整學案內容及教學難易程度。教師用學案教學時若忽略班級之間、學生之間的差異,往往會出現(xiàn)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不消化”的現(xiàn)象,從而偏離“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
通常情況下,學生都會使用一些課外學習資料,這些資料中的題目沒有經過篩選,不一定適合自己,很多學生一道不落地用這些資料刷題,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收效甚微。學案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學案上,學生的目標明確,題目難易適中,題量適合,學生可以從繁重的刷題中解放出來,更高效率地通過做題來理解知識。
缺點:由于一部分學生自覺性太差,存在照搬照抄課本知識點,或同學之間相互抄襲,導學案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導學案的重要性,讓學生利用好導學案,通過導學案,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總而言之,導學案對數學教學有積極的幫助和推動作用,但是,也需要每位教師認真反思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借鑒成功案例,不斷總結導學案教學的成功之處,讓導學案教學模式切實推動數學的教學,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切實獲得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