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賈琦 高炎紅
(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強調在城鄉建設中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規劃和建設時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延續,要講好城市故事,喚醒城市記憶[1]。近幾年,開封市政府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作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并詳細制定了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在內的相關保護與發展方案。
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是《開封市城市總體規劃》中的核心歷史保護區,歷代都有名人高士在此居住,歷史文化氛圍濃厚[2]。現階段,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敘事環境逐漸缺失,造成城市物質空間與非物質要素的文化、記憶等脫離。本文將空間敘事理論應用于歷史文化空間,通過對城市文化的敘事來呈現歷史,展示個性與特色,增加人們的空間歸屬感和認同感,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一種有效路徑。
空間敘事理論是敘事學研究從二維到三維的空間轉向,該理論將物質空間視為講述故事和承載文化的媒介,從而賦予空間本身特殊的故事敘述功能[3]。通過空間的變化、編排來達到空間敘事的目的,形成一種空間的敘事行為。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展,各種藝術形式如文學、繪畫、園林等不斷涌現,敘事的方法更有了長遠的發展,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4]。通常空間敘事類型是根據文學敘事要素,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將其分為故事敘事、空間敘事、人物敘事3方面來展開敘述。其中空間敘事的應用主要在歷史文化街區、博物館等物質空間,小說、傳記等文本空間,以及電影、媒體等虛擬空間中。
歷史文化街區本身就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故事的空間,街區內保留的文物遺存與歷史建筑、歷史風貌和文化資源,包括當地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文化傳承等,對于城市歷史記憶保護具有重大意義[5]。傳統概念上的敘事“空間”不僅僅指二維時空的時間文本,包含編年史詩歌、小說等,也包括三維空間載體,如城市、建筑等,也包括電影、電視等時間和空間同時注重的敘事媒體[6]。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可以通過將歷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與特定的物質空間相結合,使街區形成講故事的空間,讓城市空間成為文化的感知體和文化場。
敘事表達是指通過故事、符號、圖像和其他媒介來傳達特定的信息和情感[7]。歷史文化街區是指具有歷史和文化遺產的特定區域,通常由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景觀和其他元素組成。在歷史文化街區中,敘事表達可以幫助營造豐富的氛圍,讓游客更好地理解和體驗該地區的歷史與文化。
歷史文化街區的敘事性設計需要借助物質空間載體來實現,將不同的敘事信息通過特定的空間載體傳遞給游客,建立以敘事主題為核心,包括敘事要素、敘事路徑和敘事氛圍為關鍵的框架體系[8]。
2.2.1 敘事主題確立
歷史文化街區的敘事主題通常取決于該地區獨特的地理、歷史和人文特征。這些特質可以表現為與其他地區具有明顯差異性的地形地貌特征,該地區發生的重要事件,杰出人物的故事以及地方文化的傳承,從而孕育了這一地區獨有的文化底蘊[9]。總之,明確敘事主題是整個敘事過程的核心,應在保護更新工作前通過對街區歷史文化信息及物質空間載體的調查研究,明確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敘事發展方向,以便更好地向游客傳達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2.2.2 提取敘事要素
通過挖掘彰顯地方性的要素與物質空間進行適應性匹配,喚起人們在特定空間場景中的記憶和情感的共鳴,促使游客產生地方歸屬感與認同感[10]。街區的敘事要素可以分為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2大類,其子類別包括歷史文化街區敘事性營造的空間載體和文化感知。通過對敘事要素的挖掘、整合和運用,重現街區歷史人文風貌,增強游客的文化參與感,激活街區的發展驅動力[11]。
2.2.3 組織敘事路徑
清晰的路徑是對街區歸屬感的強化,也是公眾讀取敘事要素的前提。敘事路徑的組織將敘事要素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引導游客沿著特定的線索,逐步深入敘事主題。對于歷史文化街區敘事感的營造需要強調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有助于情感的醞釀和記憶的產生。通過將敘事要素的節點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游覽路線,可以達到一種步移景異的效果,從而揭示“從片段到整體”的關系[12]。
2.2.4 營造敘事氛圍
歷史文化街區的敘事氛圍感營造,是一種需要游客來參與創造的整體氛圍,也需要游客來參與感受。歷史文化街區敘事感的氛圍大體分成3個類別,分別是歷史文化氛圍、生活氛圍和商業氛圍[11]。通過全面、多角度的氛圍營造,創造感官的沉浸式體驗,有助于游客形成深刻的街區印象。
開封古城是著名的8朝古都,宋都皇城,古城內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勾勒出獨特的城市空間肌理,體現出開封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雙龍巷歷史街區是開封古城內規模最大的傳統居住區,離古城中軸線隔2個街區,全長約850m。在“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中,雙龍巷被稱為“開封第一巷”。

表1 敘事要素提取

表2 敘事要素的組合和體驗方式

圖1 雙龍巷區位分析
調研發現,從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傳統建筑被拆除重建,雖然經過修復的建筑風貌統一,但并未形成場所感與敘事氛圍感;街區敘事路徑單一,游客體驗感較差;街區內缺少一定的景觀小品,綠植的種類比較單一,缺乏激活公眾嗅覺系統的敘事要素;街區內商業服務無法滿足游客需求,人流量較少,缺乏活力,游客對街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足。
本文通過結合“空間敘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以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敘事性營造策略進行研究分析。

圖2 雙龍巷現狀分析
3.2.1 優化敘事主題
通過前期對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的敘事認知調研可以看出,公眾對街區的歷史背景認知程度較低,街區歷史文化氛圍較弱,缺乏街區內的物質空間載體的敘事性。因此,確立“雙龍”歷史背景人物為核心IP形象,在保護和修繕故居遺址的同時,街區積極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如歷史演出、傳統儀式、戲曲表演等,以活潑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和故事情節;民國時期革命故事和歷史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資源敘事為子主題進行敘事,形成適宜的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敘事氛圍。
3.2.2 整合敘事要素
雙龍巷街區有著豐富的敘事要素,包括名人故居、名人故事與傳說、非遺民俗、景觀肌理等,通過對物質要素、人文要素和歷史要素的系統梳理與整合,識別街區重要敘事節點和次要輔助節點,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敘事空間設計,還原歷史場景的原真性的同時,創造出兼具游玩和文化體驗的多重價值,見表1[13]。
3.2.2.1 物質要素
有關雙龍巷的歷史記載中,曾有眾多名人定居于此,如兩位開國趙匡胤和趙匡義、革命人物張鈁、杜孟模等,其遺存建筑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審美,其中張鈁故居被評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另外,街區內的胡同名稱大都有一些歷史淵源,如劉府胡同,明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就住在南劉府胡同5號。劉昌早已化為歷史塵埃,而以其姓氏命名的胡同卻留存了下來。通過串聯街區豐富的物質文化要素,從而增強雙龍巷整體的敘事氛圍,并加深游客對街區敘事的印象。
3.2.2.2 非物質要素
雙龍巷有著獨特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如手工釀酒工藝、手工藝制品、戲曲、汴繡、北宋官瓷的燒制技藝、撂石鎖等。將人文要素進行資源活化,增添一些戲劇表演形式,或在某一空間節點設置小劇場,通過戲曲的觀賞更加沉浸式的體驗街區歷史。類似于非遺黃酒釀造等傳統特色技藝,既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設計展示其制作流程,也可以衍生出不同類型的文創產品,從而刺激游客消費,帶動街區經濟發展。對于街區的非遺絕活,可以通過街區巡演,增加與游客之間的互動形式,從感官上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3.2.3 組織敘事路徑
在敘事要素的路徑編排中,游客將從雙龍巷的起源開始,逐步沿著時間線追溯,探尋雙龍巷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演變。同時,融入特色文化體驗的形式,包括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當地美食的品嘗,傳統慶典的參與等,豐富敘事路徑的體驗感,見表2[14]。
3.2.3.1 “雙龍”沉浸式主題
該游線以雙龍巷東西廣場作為“文章”的引言,通過2位開國皇帝的成長經歷一系列景觀雕塑場景的展現,將游客代入到街區的體驗中,以街區關于歷史的演出等互動形式進行引導,經由室內戲曲小劇場進行觀賞,之后來到狀元居,體驗古代科舉狀元的居住地。在高潮時期繼而穿行游覽至2位皇帝的故居,跟隨游覽路線來到街區兩旁的集市,游覽氛圍轉變為購買文創的商業氛圍,在進入尾聲時經過小茶館等娛樂業態進行休息。
3.2.3.2 紅色文化主題
紅色文化主題的路線主要分布在建筑內部,通過串聯起革命時期故事的物質空間載體,形式完整的敘事線。該游線以入口的杜孟模故居開始,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歷史進行展示,以及對革命事跡的了解后開啟整趟旅程。連接紫羅巷后經由李宅、羅章龍、張鈁等革命故居,再到蘭封同鄉會館體驗文人墨客的書畫。到尾聲時經由文創店鋪和娛樂休憩的場地結束游覽。
3.2.4 營造敘事氛圍
3.2.4.1 空間場景氛圍
通過引導公眾參與的活動與設施,提升街區的敘事感。通過增加互動設施與構筑物促進公眾與街區物質空間的交流,如可翻轉標識牌、掃碼讀取街區歷史信息的裝置等;通過增加街區業態,豐富公眾在街區中的活動形式,可增添特色餐飲、特色民宿、小型劇場、沉浸式劇本殺、咖啡店文創等商業形式。由政府定期組織的特色歷史文化活動,以知識競答、寓教游戲、體育活動等形式促進游客交流與公眾參與。
3.2.4.2 空間感知氛圍
空間氛圍感知是通過創造特定的環境和體驗,使人們在特定空間中產生情感共鳴和體驗感受。設計基于街區歷史的游戲元素和任務,吸引人們參與互動體驗,通過游戲的方式感知和還原街區的歷史風貌,如設計歷史解謎游戲、歷史角色扮演活動等,或在街區中設置虛擬的歷史場景或角色,通過手機或AR眼鏡等設備,讓人們在現實中與虛擬元素進行互動,感受歷史的沉浸式體驗;通過數字化創新,數字博物館等借助數字技術實現場景再現,構建數字化管理系統,并利用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技術,為游客提供街區的虛擬導覽。
本研究以開封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為例,以歷史文脈為節點串聯起街區獨特的敘事路徑,展現街區歷史文化價值,提升街區可持續發展動力,進而提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保護策略。通過對街區空間敘事要素進行提取分類,將敘事資源融入與之相符合的物質空間載體中,同時對部分建筑進行功能置換,將特色非遺類型與街區業態相結合。提出優化敘事主題,整合敘事要素,組織敘事路徑,營造敘事氛圍的設計策略。總之,構建街區特色敘事環境,彰顯其多元性和豐富的人文歷史底蘊,對于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在城市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不僅指出了未來城市規劃更新中的發展方向,同時有助于傳承和弘揚街區歷史文化記憶,對城市體驗者直觀感受歷史,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