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姿穎 藏志勇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生產規模小、種植較分散、產出效率低的農業生產體制,導致農業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少,農村生活環境較差,影響著農村實現現代化和廣大農民的幸福生活,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決心。黨和國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將產業排在首位,確定其為鄉村振興發展的根本環節。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五大振興”的科學論斷,并突出鄉村產業振興是基礎。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三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強調了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1]。
東塔鎮是寧夏靈武長棗的產地,許多村莊以長棗為主產業。村委會作為鄉村基層組織,直接面對農民以及農村產業,大力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村委會的作用不容小覷。本文以寧夏靈武市東塔鎮為例,探究其下屬的各村村委會如何促進農村產業發展,通過研究其發展路徑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建議及對策,可為相關部門和研究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依據。
一般指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多年來,中國的鄉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村民自治,并不是行政性力量。正是因為這樣,在人民公社體制解體的背景下,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村民進行自己組織,很快成立了村委會,并在當地農村區域進行大量的民主實踐,由此為我國的基層民主自治奠定了一定的實踐基礎。同時在實踐當中村民委員會以及村干部肩負著組織團結并且帶領農民群眾們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鄉村振興,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重任。村委會更是村民自治的“組織者”,承擔起組織和動員村民的責任,肩負促進國家資源下鄉與提升農民組織力相結合的歷史使命[2]。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發展不僅有農、林、牧、漁業及其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還包括了旅游業、服務業以及特色產業等更多現代產業,實現了農村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全覆蓋,并且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通過對農村產業進行開發、擴張、生產、經營等方式,不斷促進農村產業形成一定規模,并且形成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通過提供勞動就業崗位、入股分紅等方式促進村民經濟收入的增長。這一產業也具備高的價值鏈、長的產業鏈、完善的供應鏈等特征,同時還可以實現深層發掘農業功能,深度開發農村價值,優化農村就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方面,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3]。要實現產業興旺,就要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走特色經濟發展的道路,采取差異化農村產業發展模式。農村特色產業是依托農村特殊地理、特殊氣候、特殊人文等資源而開發形成的有經濟效益的產業。
東塔鎮位于靈武市東南方向,距市中心3km,總面積252km2,下轄東塔、城一、城二、果園、新園、園藝、黎明、宋橋、安家湖9個村委會,約有2.3萬人;農業主產水稻和小麥,兼產瓜果、蔬菜。東塔鎮是靈武長棗的原產地,長棗為鄉村支柱產業,目前全鎮共種植長棗近1000hm2,其中,結合鄉村振興項目的設施長棗約有33.33hm2。2015年8月,農業部認定東塔鎮為第五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靈武長紅棗);2022年3月,被命名為第十一批寧夏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從2022年起,按照政策要求每個村開始進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一舉措極大程度上鼓勵了村委會成員對本村產業正向發展的信心,領導班子更是積極參與,使得農產品質量和產量逐年上升,農民收入與村集體經濟也逐漸上漲,深化了農村產業鏈,農業產值更是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長棗產業發展中,由村委會支部書記與其他致富帶頭人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使其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如在馬場湖長棗種植區建成標準化長棗生產示范種植基地。解決本村村民的就業問題,帶動周邊農戶實現了增產增收。2023年,引進“長棗2號”品種的培育種植,更是提高了靈武長棗的質量及品質。2018年以來,村黨支部以大秦農村合作社為龍頭,帶動全村棗農通過航空、物流、電商等途徑,將靈武長棗銷售至北京、上海、廣州、江蘇、深圳、湖南、河南、拉薩等地。現已建成致富帶頭人示范基地1處,黨員帶頭人示范基地1處,每年銷售靈武長棗均在1500t以上,產值900萬元以上,實現銷售利潤130萬元以上。
東塔鎮積極打造田間長棗文化展示區、采摘體驗休閑區以及休閑娛樂綜合產業等延伸性產業鏈,由此推動靈武長棗產業設施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使得東塔鎮的農業由一產向二三產快速發展,增加農民務農、為農的決心,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以此帶動優質長棗產業發展。2023年預計每667m2收入由原來的0.3萬元增至2.3萬元,村集體收入可增加20余萬元。
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不僅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進一步拓展了農村產業鏈,使農村產業結構也得到優化,農村的三產融合發展與多元化發展就可有效提升農村產業的結構與數量,進一步夯實鄉村產業興旺的根基。在東塔鎮各村村委會的組織帶領下,充分利用臨街優勢,改造建設停車場,預計可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0萬元;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盤活老園子閑置土地;承包棗園,加盟項目,成立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承攬園林綠化管護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26萬元;流轉閑置土地,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渠道翻新砌護、長棗設施溫棚、老果樹群保護開發利用等重點項目,力爭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30%,實現村集體收入、農民收入雙提升。
使用財政投入專項補助資金以及村集體經濟進行解決村莊道路硬化、河道漿砌、渠道維護以及春秋季農建等問題。做到清理各類生活垃圾、建筑垃圾1000余t,清理溝渠24km,整治墻面50余處,新砌圍欄800m,綠化栽植2300余棵。自籌18萬元對黎明村大古鐵路沿線老園子雜草雜樹枯枝及建筑垃圾進行清除,改善“臟、亂、差”局面,消除安全隱患,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深化“廁所革命”,督促第三方強化衛生廁所長效運行維護管理,截至目前,該鎮共改造農廁1309戶。
村委會成員當中,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且學歷不高,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強,勞動力素質較為低下,很難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受自身發展空間的局限性和當地人才薪資待遇政策等影響,培養出的很多優秀人才外流,難以留在本地,使得農村經濟發展中缺乏高素質人才。日積月累,不僅無法創新現有產業,還可能導致傳統產業的效率日漸低下。目前,村委會組織成員存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等問題,盡管這些領導班子成員長期工作在基層,擁有很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本村農業基礎情況較為了解,但其保守思想觀念強,接受新鮮事物意識差,對未來農村農業發展視野不開闊,導致學習運用新技術和新知識來解決現階段農村農業發展新型問題的能力較差。
東塔鎮青壯年村民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高等教育的培訓,認識和接受新事物的水平相對較低,同時受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和歷史文化的限制,也約束了其發展。近幾年,在國家大力扶持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許多項目和政策的實施都是以村級為單位,由村委會牽頭并組織執行。在落實過程中,村委會班子成員與農戶面對面接觸,但大多數村民思想較為頑固,不易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如,新型經營主體為了能夠有效率地完成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及監管會將現代化數字設備引入過程中,但由于多數農民學歷較低,對現代化數字設備使用熟練程度不高,即使經過專業培訓,依然存在“你幫我弄好”“這個程序太繁瑣,能不做嗎”等想法,所以配合程度較低,導致現階段村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更難為農村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鄉村產業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步伐。
東塔鎮大部分村子現階段已經基本解決了道路及網絡覆蓋問題。但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青壯勞動力更傾向外出打工,或舉家搬遷的人數越來越多,導致農村大量房屋空閑,土地無人耕種,閑置浪費。同時也影響了村莊的整體規劃,為農村基礎設施的規模化建設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如,有些村子需要建設一些集中供排水的管道,因為家中無人,導致供排水管道無法按計劃進行鋪設,影響其他村民的生活質量。除此之外,各級部門對農村基礎設施的管理和保護責任沒有明確的劃分,無法起到監管和維修作用,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很難完善,水平難以提高。
當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用地難、技術少等問題,主要受土地、資金等根本性要素的限制。東塔鎮的土地存在地塊數量較多,但存在農戶農田分布較為零散,可種植面積較小等問題。雖然通過土地流轉,部分農民的土地已經集中到合作社、村集體以及一些農業企業手中,但究其根本,還是沒有徹底解決土地分散規模經營的問題。農民自己種植生產農產品的成本較高,并且缺少銷售渠道,導致辛苦耕種卻沒有理想的收入,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民耕種的積極性。農戶每年的涉農收入遠遠不夠用于改良農產品、擴大種植規模、更新生產設備等方面,這些問題導致當前土地流轉集中成片的難度較大,制約了當前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這也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較慢的原因之一。政府在農村金融的發展上推進較為緩慢,鄉村產業投資力度遠遠不夠,金融產品及配套體系也還不夠完善。農村產業眾多都是小規模發展,穩定性不高,在銀行的評級不夠,且由于政策等滯后性,支持力度不足,貸款限額、手續繁瑣、融資困難等因素,造成貸款困難且額度小,使得農村產業發展沒有充分的財力保障。
許多現任成員年紀大、精力不足、缺乏創新精神,在面對新政策、新任務以及新要求會顯得力不從心。要抓住村“兩委”換屆選舉的時機,優配“兩委”班子,選拔出黨性強、能力強、作風強、群眾認可的致富能人、創新能手進入村委會。同時,加強村級后備干部的培養和教育,重視村民大學生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按照一定比例建立村級后備干部庫,在平時參與各種實踐,在過程中積累經驗快速成長。只有堅強的、充滿知識的基層黨支部和強大的黨員隊伍,才能夠戰勝困難,抓住時機發展壯大農村產業,促民增收。村莊想要長遠發展,需要制定制度機制來保障,不僅要重視組織自身建設,還要完善基層民主建設。
一個村是否可以健康、全面、快速的發展,取決于村民的綜合文化素質。因此,村委會可以積極聯系農業、就業、農機推廣等站所,增加各種知識技術培訓、農民大課堂等活動,提升村民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力,提高村民綜合素質,使其不與現代化社會脫離,并且逐漸適應和掌握社會需要的生存技能,不僅能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產,還能提高民主意識,發揮自己的作用。改善農村人員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在促進農村社會繁榮穩定發展的同時延伸了產業鏈。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和美好愿景與美麗鄉村建設是一致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生態基礎,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需要以此來形成生態宜居和經濟強村。全面建成道路、飲水、電力、天然氣和網絡基礎工程,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向新型農村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節能減排,在全村推廣新能源的綜合利用。如,小道旁安裝太陽能燈,建設實用型污水處理站等方式,節約能源,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現階段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委托出租、房屋及土地出租等途徑,其存在集體經濟收入來源過于狹窄的問題。村委會應當抓住有利機遇,時刻關注國家出臺的各項實時政策及其導向,創新發展村集體產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實現村集體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充分發揮自主經營的優點,增加農民與村集體收入。同時,村委會要加強品牌建設戰略,引入各類投資,擴大經營規模,探索能夠適銷對路、走出去的村集體產業。
傳統的農村產業產品結構單一,結構層次偏低,同質化發展嚴重,且可替代性強。為了扭轉局面,村委會要依托當地農民、農業等資源優勢,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帶領廣大村民發展本村特色產業。利用特色資源優勢,確定研究發展特色產業,為各村莊集體和村民增收提供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項目,切實延長產業鏈條和發展新興產業。
村委會要利用“互聯網+”打造網上產品銷售窗口,開通京東、天貓、拼多多、抖音、直播帶貨等現代電商平臺或者搭建新平臺,在當地各大連鎖超市增設銷售網點。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將互聯網體系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積極搭建網絡交易平臺,提高產品知名度。同時,增加網上、線下成交訂單量。將大型電商平臺融入到農村產業鏈中,大力推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入駐,推進當地的長棗、線椒、瓜果蔬菜等特產農產品進行線上線下融合銷售,增加農民的三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