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入聲的滇中方言個案研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蔡夢月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卷(第2版)》,陸良話屬于西南官話云南片滇中小片[1](P86),至今仍保留入聲調。本文的調查時間分別是2022年7月至9月和2023年2月至3月。調查語料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制的《方言調查字表(修訂本)》[2],入聲字專項調查選取該字表中的入聲字,并自制《陸良方言入聲字調查表》。調查點是陸良縣城中樞鎮環城社區。發音合作人選擇居住在陸良縣三代以上的本地人,分為新派和老派,音系描寫以老派發音人為主。本次的發音合作人均為陸良縣中樞鎮居民,主要發音人有兩位:一是太文方,男,55歲,中專學歷,陸良縣人民廣播電臺方言播音員;二是邵源,女,28歲,大專學歷,自由職業者。同時,在實際調查中,為對比讀音差異,曾尋求多名發音人反復核實,在此一并致謝。
陸良縣屬曲靖市管轄,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南部,東與羅平縣毗鄰,西與宜良縣接壤,南與師宗、瀘西、石林三縣相連,北與曲靖市麒麟區、馬龍區為鄰。總面積1989.47平方千米,壩區面積771.99平方千米,是云貴高原第一大平壩,地勢平坦,田地肥沃,被譽為“滇東明珠”。據2021年人口統計,陸良縣戶籍總人口701710人,其中,漢族占97.55%;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717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45%[3]。
陸良話的聲母有22個(含零聲母)、韻母32個(無撮口呼韻)、聲調5個(有入聲調)。陸良話的突出特點是保留入聲,入聲的調型為中降升,調值是434;陽平為高降調,調值是53。陸良話中,入聲和陽平的調值差別較大,因此,并沒有與滇中小片的其他方言點一樣“入派陽平”。周邊昆明、曲靖方言的入聲和陽平是低降調31,與陸良話相比,聽感上區別明顯。
在陸良話中,聲母共有22個(含零聲母),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陸良話聲母系統
陸良話的聲母特點:
1.與普通話相比,陸良話的聲母[ph、th、kh]送氣很強,[t?、t?h、?]舌位略偏后,[t?、t?h、?]發音部位接近舌面中。
2.清擦音[f]唇齒摩擦強烈,聽感明顯。
3.合口呼零聲母字,如“望尾”摩擦不明顯,僅在[u]韻母字如“五、午”時唇齒摩擦略強。
4.[n]和[l]部分混淆。大部分字的讀音能夠區分,如[n?n53](南)≠[l?n53](蘭);少部分字存在混讀,把[l]讀成[n],如[li?u53](流)=[ni?u53](牛),例字有“聊、料、流、留、柳、獵、林、連、聯、練、戀、率、劣、兩、亮、量”等,聲母均讀[n]。
5.不分尖團。古精組、見曉組今讀細音時,聲母讀[t?]組,如[t??n44](晶)、[t?hin44](千)、[?i??](香)。
6.古開口見系二等字大多存在文白異讀,文讀為[t?]組,白讀為[k]組。普通話讀[t?、t?h、?]的字,陸良話讀[k、kh、x],例字有“介、屆、街、去、鞋、巷”等。
7.區分[ts]與[t?]。古精組洪音今讀[ts]組,如[tsai44](災)、[ts?n44](尊);章組讀[t?],如[t???44](張)、[t?ɑo44](昭)。知組梗攝二等韻字讀[ts],如[ts?n44](撐)、[ts?n44](爭);其他全讀[t?],如[t?h?44](叉)、[t?o44](桌)。
在陸良話中,韻母共有32個(無撮口呼韻母),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陸良話韻母系統
陸良話的韻母特點:
1.無撮口呼韻母,[y]讀為相應的齊齒呼[i],如“雪=歇”“月=葉”“居=雞”。
2.無卷舌元音,普通話[?]韻讀為央元音[?]。
3.ai開口略大,音值接近[?]。
4.ɑo、iɑo的o尾音值接近[?]。
5.?u、i?u的u尾音值接近[?]。
6.u?的讀音有新老派差異,如“國”,老派讀[ku?53],新派讀[kuo53]。
7.來母字l后的i裂變為ei,如“李”讀[lei53],同類例字有“慮、侶、旅、鋁、縷、履、濾、屢”等。
8.前后鼻音不分。古深臻曾梗四攝開口字全收n尾,如“林=鄰=陵=靈”,均讀[l?n];“沉=陳=成”,均讀[t?h?n]。
9.除o?、io?二韻外,普通話讀鼻韻母的字,陸良話帶鼻化元音,但不屬于純粹的鼻化元音。發音時,舌位向發鼻音n或?的部位移動,但一般不成阻,標注為復合鼻化元音?n、?n、i?n、i??。
在陸良話中,聲調共有5個(含有入聲調),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陸良話聲調及例字
陸良話的聲調特點:
1.平分陰陽。古清聲母今讀陰平,古濁聲母今讀陽平,如東[to?44]、通[tho?44]、銅[tho?53]。
2.濁上變去,去聲不分化。古全濁上聲字今讀去聲,古去聲無論清濁今都讀去聲,不分陰去和陽去,如動[to?24]=凍[to?24]=洞[to?24]。
3.古入聲字不分陰陽,清濁同調,均為入聲,如谷[ku434]、毒[tu434]、六[lu434]。
4.古入聲喉塞韻尾失落,無短促急收的特點,僅作為一個獨立調類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相對。舒化后的入聲韻與以下陰聲韻合并:?、?、o、?、i、i?、i?、io、iu、u、u?、u?。
5.云南方言韻母io(腳雀學)、iu(菊蓄育)、ue(國或拙),自成音節或作韻母均讀入聲。
云南漢語方言形成于明朝初年,陸良話的形成與云南移民歷史息息相關。自戰國末期,楚將莊蹻入滇之后,便不斷有內地漢族民眾遷入陸良,但這些移民數量都不足以撼動當時土著民族人口占主體的局面,漢族移民大部分“變服從其俗”,融入到當地民族之中。在語言使用方面,也并未形成統一的的漢語方言。直到明初大規模軍屯移民有計劃地遷入云南,漢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遂成為當地漢語方言形成的基礎。
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領30萬大軍南征,在曲靖白石江殲滅元梁王主力部隊后,分兵來到陸梁(今陸良)。洪武二十二年(1389),沐英率軍征打陸梁,號召部族歸順,時值六月,天氣陰霾清冷,沐英遂將古詩“變作人間六月冷”改為“信是深山六月涼”,下令將陸梁州改為六涼,亦作“陸涼”[4](P6)。沐英是安徽定遠人,該地名中的“陸”與今安徽六安的“六[lu51]”同音。洪武二十三年(1390),由于軍戶及家屬大量遷入,于是設立陸涼衛,下設五個千戶所[5](P1136-1141)。自此陸良建立衛所制度,衛城設在今魯昌村,隸屬于云南都指揮司。“衛”是明朝重要的軍事據點,軍隊在此戍守、屯墾、養馬,控扼諸夷,大興屯田。明代中葉(15世紀),經歷“改土歸流”之后,衛所制度逐漸廢弛,原軍民屯墾戍守的“所”“營”“堡”“屯”“哨”等地,逐漸成為百姓居住點。當地民諺“彝家守老林,漢家住平壩”,反映了中原移民入滇之后,漢族和彝族人口的分布格局,由此形成了以壩子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漢語方言。
根據《明朝檔案總匯》第58、59冊記載,越州衛的軍官籍貫主要來自皖、蘇地區,占比為54%[6](P120),居當時云南八大衛所之首。越州衛即是現在的曲靖市區。洪武二十四年(1391),越州衛城遷到陸良。陸良與曲靖市區同屬爨文化的發源地,位于移民入滇的咽喉位置。方聰文在《爨鄉民俗文化大觀》中認為,明朝漢族移民主要來自南京和安徽[4](P6)。從上述論著可以看出,明初軍屯移民的籍貫大多來自江蘇和安徽。有什么樣的移民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方言,通常會以人口占多數的移民方言為主。
曾曉渝指出,明代南直隸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的融合體)是云南官話的主要源頭,“明代大規模漢族軍屯移民入滇,軍戶移民占云南總人口數的70%,漢族移民成為云南人口的主體,云南官話隨之開始形成。”[6](P161)陸良話與云南官話的歷史淵源系一脈相承。民間收藏的家譜和至今保留的碑刻,如陸良縣俞正飛提供的《俞氏家譜》和念欣月提供的《念氏家譜》,大都認為祖先來自南京。從現存歷史文獻推測,明代官兵集中出發的地點應是南京(明初的首都應天府),但軍籍來源不一,數量眾多,并不是所有從南京出發的官兵都是南京本地人。民間百姓相傳,其祖先來自南京石門坎,這一說法尚有待證明。軍屯移民入滇后,設立衛所編制,駐扎軍隊,并允許攜帶家屬。《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四年七月記載:“己丑,賜云南大理、六涼諸衛士卒妻子之在京者,白金人十兩,鈔十錠,仍給以官船,送往戍所。”[7](P308)來源地相同的軍戶及家屬群體,在此世代繁衍生息,他們所講的方言留下了源語言的印記。盡管地理位置相隔遙遠,但陸良話與江淮官話的語音特點亦有相同之處。
劉祥柏在《江淮官話分區(稿)》中列舉了江淮官話的六條語音特點[8]:有獨立的入聲調類、普遍存在前后鼻音不分、絕大多數方言點[n][l]不分、一般不分尖團、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失去介音、古開口見系二等韻字大都存在文白異讀的情況。這些特征都與陸良話遙相對應。下面,我們就以“保留入聲調類”和“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失去介音”兩個主要特點為例,分析陸良話與江淮官話的相同點。
伍巍在《江淮官話入聲發展演變的軌跡》一文中,把江淮官話入聲分為三類:甲類有兩類獨立的入聲調,一般都保留入聲韻(有喉塞韻尾);乙類只有一類入聲調,保留入聲韻;丙類無入聲韻,僅存入聲調,有的為短調,有的為舒調[9]。下面,主要從入聲韻、入聲調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1.入聲韻
江淮官話泰如片、洪巢片入聲有喉塞韻尾,這與上一世紀四十年代《云南方言調查報告》記錄的陸良話相同,當時的調查顯示,陸良話保留喉塞韻尾[10](P697)。而在2023年最新調查中,陸良話的喉塞韻尾已經失落,入聲不分陰陽,不帶塞音韻尾,這一特點與黃孝片相一致。由此可見,陸良話與江淮官話的部分地區一樣,明代之后的方言入聲,經歷了由喉塞尾變為零韻尾的歷程。
輔以實驗語音學的語圖分析,亦未發現入聲塞音韻尾的聲學特征。下面,通過例字“百”和“毒”的寬帶語圖,觀察陸良話是否保留入聲韻。具體如圖1、圖2所示:

圖1 “百[p?434]”的寬帶語圖

圖2 “毒[tu434]”的寬帶語圖
從“百”和“毒”的寬帶語圖可以明顯看出,兩個音節的韻尾均沒有出現驟停或者類似塞音沖直條的聲學特征,并且基頻曲線(箭頭所示線條)出現降尾現象。如果確實是帶有塞音韻尾的話,寬帶語圖上應該表現出塞音的聲學特征。
2.入聲調
從共時角度來看,陸良話與江淮官話部分地區的入聲調值同為曲折調。參考前輩的調查記錄,入聲分陰陽、陽入調值均為324的方言點包括望山、宿松、宿松(高嶺)、宿松(柳坪)[9];入聲不分陰陽、調型為降升調的方言點有紅安(214)、英山(313)等[8]。
從歷時角度來看,明代官話與今陸良話入聲也顯示為曲折調。曾曉渝認為,金尼閣《西儒耳目資》(1626)所記錄的音系可作為明代官話的重要代表,并構擬出明代官話的聲調和調值[11];1985年,魯國堯也擬測了明代官話的聲調和調值。現將明代官話與陸良話的調值進行比較,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明代官話與陸良話調值比較
總之,從陸良話入聲韻的演變和入聲調的調型來看,既與明代官話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也與江淮官話有一定的對應性。
在江淮官話絕大部分方言中,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失去介音,臻攝、蟹止攝、山攝合口字大都沒有介音。陸良話與此相似,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蟹山臻攝變為開口,如[tei24](對)、[thei24](褪)、[tshei24](翠),[t?n44](端)、[s?n24](算)、[s?n44](酸),[s?n44](孫)、[tsh?n44](村)、[l?n24](論);止合三等端系讀開口,如[lei24](類)、[tsei41](嘴)。值得注意的是,云南漢語方言u介音如此有規律脫落的語音現象并不多見,僅見于曾記錄有入聲的曲靖市區、沾益和陸良。江淮官話與陸良話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的介音情況,可如表5所示:

表5 端系合口字今讀洪音時介音情況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陸良話與江淮官話特別是黃孝片的方言語音具有對應關系。
美國語言學家拉波夫在《語言變化原理:內部因素》一書中,曾提出“用現在解釋過去”的觀點[12](P2),即對一些歷史語言學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從現存語言中搜集證據。從明代至今,歷經600多年的演變,方言語音“存古”與“納新”[13](P24),“活化石”般記錄著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印記。入聲的歸并或消失,歷來是漢語方言語音演變的重要現象。作為滇中小片唯一保留曲折調入聲的方言點,上推古音,陸良話的調型、調值與明代官話相通;下證今音,陸良話與江淮官話部分地區相似。通過對比語音特點,并輔以歷史文獻印證,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陸良話形成于明初時期的大規模軍屯移民,軍籍人口主要來自南京、安徽一帶,其基礎方言來源于南直隸官話。受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因素影響,陸良話仍保留著江淮官話的語音特征,在與周邊漢語方言和當地少數民族語言接觸影響下,最終形成如今的方言語音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