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成都市第七中學(高新校區)
黃正翠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作業是理解、鞏固和應用學習內容,獲得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促進思維發展,養成學習興趣,調節師生關系的主要途徑(王月芬,2021)。由此可見,作業不僅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高中英語作業多以書面作業、高考題型等形式為主,呈現淺表化、碎片化、高耗低效的問題,學生完成作業時往往認知參與度低、缺乏主動性和缺少積極情感體驗等。此類作業難以發揮正向功能,還會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作用,影響學科育人目標的達成。
深度學習針對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淺表化、碎片化、機械訓練等問題,將教學改進的目標指向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指向增進學生的深度理解、實踐應用并提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鄭葳、劉月霞,2018)。基于此,本文從深度學習的視角探討高中英語作業的設計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高中英語作業的質量。
(1)深度學習
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將深度學習分為六個維度的基本能力。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為了區別深度學習和 21 世紀能力框架中的能力體系,特將深度學習能力分成三個領域:認知領域、人際領域和個人領域。這三個領域正好可以完全包含深度學習的六個能力,為后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一個整合的框架,如表 1 所示(卜彩麗等,2016)。認知領域主要關注掌握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復雜問題解決;人際領域對應團隊協作與有效溝通;個人領域主要關注學會學習和學習毅力。
表1.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與NRC融合下的深度學習能力框架
結合深度學習能力框架與英語學科指導高中英語作業設計,能促進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
(2)英語學習活動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將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和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活動包含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類型(教育部,2020)。
活動觀將語言、文化、思維三者緊密結合,具有整合性、關聯性、層次性、融合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等內在特征,成為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實施路徑(王薔等,2021)。活動觀不僅可以用來指導教學,還可以用來指導作業設計,解決作業設計中的碎片化、淺表化等問題,有效提升作業質量。
借鑒深度學習關于認知領域、人際領域和個人領域的不同表征,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關于活動目的和活動層次的描述,筆者關注作業與學生學習的關聯,構建了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作業設計框架(見圖1)。該框架包含四點主張:第一,從作業價值層面,高中英語作業應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旨趣;第二,從覆蓋范疇層面,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作業應涵蓋認知、人際和個人三個領域;第三,從作業類型層面,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作業應包含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不同類型;第四,從作業過程層面,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作業應體現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學創結合的特點。
圖1.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作業設計框架
結合上文所提出的四點主張,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案例闡述如何在實踐中運用該框架進行作業設計。
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20)。結合深度學習能力框架關于三個領域和六個能力的描述及英語學科的特點,筆者界定了學習理解類作業的發展目標(見表2)。
基于表2的相關描述,學習理解類作業主要特點為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任務,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團隊協作、有效溝通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結構化的同時,促進人際領域與個人領域的同步發展。學習理解類作業的形式多樣,如常見的選擇、填空、匹配、簡答等題型,以及配音、朗誦、角色表演、繪制思維圖示、閱讀圈等表現性任務形式,均可體現學習理解類作業的內涵和特點。下面以兩個具體案例加以說明:
[案例1]繪制思維圖示
語言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將所學內容與已有知識和經驗建立關聯、形成新結構的過程。思維圖示能夠較好地達成該目標。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可讓學生使用思維圖示梳理詞匯、歸納總結已經學過的語法知識,也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之后用思維圖示梳理所讀內容并分享交流。這些活動既可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例如,在學生閱讀了原文小說Black Beauty以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思維圖示并在全班進行分享(學生習作示例見圖2),同時對其他小組的作品及分享情況進行評價。在此活動中,學生需要圍繞閱讀文本進行反復討論,厘清文本關鍵信息及其間的關聯,并確定最佳的圖形呈現形式,商議小組匯報人選,并根據匯報要求進行演練。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面臨成員對文本關系理解和思維圖示選擇不一致等問題,需要反復溝通達成一致。
圖2.學生閱讀后所繪制的思維圖示(原圖)
從認知領域來說,該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整合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簡單判斷的能力。從人際領域來說,學生在準備過程中的討論和分享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信息組織能力。從個人領域來說,該過程需要學生根據展示要求制訂學習計劃并掌握思維圖示的運用策略,也需學生克服一定困難并體悟到克服困難與成功之間的關聯,這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毅力。
[案例2]閱讀圈
閱讀圈是以學生為主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分享和討論的活動,又被稱為“文學圈”,既可以是一種教學任務,也可以是一種評價任務,與核心素養緊密關聯(羅少茜、張玉美,2020)。閱讀圈常用角色包含組長、總結者、文化收集者、生活聯系者、單詞大師和文本分析者(Shelton-Strong,2012),角色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例如,教師在學生閱讀原文小說Educated時,可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設置組長、總結者、文本定位者、插圖者、生活聯系者和詞匯大師六個角色,每組按照角色要求進行閱讀交流、展示分享。
在此活動中,組長需對全過程進行協調。總結者、文本定位者、插圖者、生活聯系者和詞匯大師均需按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文本閱讀和相關信息提取,結合個體經驗對信息加以整合,并以恰當形式呈現并分享。從認知領域來說,該過程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形成整體認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篩選及組織信息的能力。從人際領域來說,學生在該活動中需進行團隊協作和分享交流,有助于增進團隊意識,提高有效溝通的能力。從個人領域來說,圍繞特定角色獨立進行信息整理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習毅力。
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20)。應用實踐類的作業目標界定見表3。
高中英語應用實踐類作業可采用的形式有繪制插圖、制作圖表、閱讀檔案袋、翻譯、寫摘要、改寫等。下面以兩個具體案例加以說明:
[案例3]翻譯
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一冊 Unit 6 Reading板塊語篇“The Longji Terraces”的第一段描寫了龍脊梯田四季的風景,文字優美,意境深遠。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先獨立朗讀本段文字,在腦海里想象龍脊梯田的四季美景,再結合中英文語言表達特點,通過小組討論將其翻譯為漢語。
在翻譯過程中,學生需要反復閱讀原文,結合個體經驗生成自己的見解,同時通過小組合作以中文形式將其表達出來。為了展現龍脊梯田的意境美,學生在中文表達語言和形式上也需要進行反復推敲。從實際操作來看,學生既有選擇以散文風格來翻譯的,也有選擇以詩歌形式來呈現的,表現出了較強的創造性。該過程重在幫助學生形成新概念(提煉文本意象),并基于所形成的概念來解決新問題(翻譯為中文),能夠較好地促進認知領域目標能力的發展。同時,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分享交流、評價他人作品的活動形式也有助于促進學生人際領域和個人領域相關能力的發展。
[案例4]繪制插圖
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三冊 Unit 5 Developing ideas板塊語篇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生詞較多,內容較為抽象,學生的閱讀理解難度大。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教師在教學時可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為文本繪制插圖,并向全班展示、介紹所繪制的插圖。
該作業跟前文談及的翻譯作業一樣,也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生成對文本的理解,并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文本內容,而用英文闡釋插圖則對語言運用能力要求較高,可有效提升認知領域目標能力。過程中的合作探究和分享交流則有助于促進人際領域和個人領域目標能力。
遷移創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20)。遷移創新類作業的發展目標的具體界定見表4。遷移創新類作業的形式可以為演講、訪談、辯論、制作電子海報、錄制視頻、項目合作探究、文本續寫、撰寫評論等。下面以兩個具體案例加以說明:
[案例5]電子海報
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一冊 Unit 1 Using Language部分呈現了多幅社團海報。教師可將該課時作業設計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為喜歡的社團創作社團招募的電子海報。
為了完成該作業,學生需要通過不同方式去收集相關信息,同時需要根據自己對社團價值的理解和招新需要篩選信息,并以圖文結合形式呈現最有價值的信息。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信息,運用所學創造性地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既要批判性地看待同伴的想法,又要和同伴充分溝通,根據展示需要對海報信息進行反復修改。而最終的作品呈現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該作業能夠促進學生認知、交際和個人三個領域目標能力的發展。
[案例6]合作探究
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第三冊Unit 2 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語篇“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講述了加拿大小男孩籌集資金為非洲貧困地區修建水井的故事。該課時作業設計可以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非洲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原因并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在課堂上匯報展示。
該作業與上文談及的制作電子海報一樣,也是要求學生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多渠道收集信息,運用所學創造性地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并以英文的形式分享最終方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交際和個人領域相關目標能力的發展。
本文從深度學習的視域出發,基于作業在不同領域的表征,結合英語學習觀的相關理論,構建了高中英語作業設計框架,并結合相關案例闡述了如何基于該框架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基于深度學習的作業設計力圖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深度參與,旨在促進學生認知、人際和個人領域相關目標能力的充分發展,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注意的是,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參與的作業形式并不局限于本文所提及的類型,作業形式和發展目標能力之間的關系也會因作業要求的變化而變化,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