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媛
文化是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一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文化創新是建立在已有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學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場所。文化創新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把文化建設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突出重點,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才能使學校文化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由“有學上”轉變為 “上好學”。因此,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學校治理和教育教學更具高品質,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學校發展建設的目標追求。
天津市第四中學前身是始建于1912年的私立覺民學校。1949年8月28日,天津市首任市長簽署政府令,易名為“市立第四中學”。自此第四中學正式掛牌招生,成為解放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完全中學。多年來,四中創造了驕人業績:1989年學校黨支部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首倡“五美”教育等經驗相繼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天津日報》等報道與轉載;學校辦學質量與辦學經驗相繼被《人民教育》《天津日報》以頭版、整版刊登;承擔教育部重點課題并成為全國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學?!表椖啃#贿B續五屆蟬聯天津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21年獲評天津市首批品牌高中項目培育學校。
悠久的辦學傳統、厚重的人文積淀,使四中始終秉承“勤學、自立、成才、報國”的校訓,立德樹人,和諧共進。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學校在繼承豐富文化積淀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煉文化內涵,形成高品質的辦學品牌。我們提出:以學校文化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具體思路是:以“四中精神”為內核和根本,圍繞智慧學校打造的目標追求,以文化創新為手段和載體,努力構建我校特色文化建設模式,打造高質量、有特色、開放型、現代化、全市一流、全國知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水平優質學校,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高質量黨建引領,助推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四中具有黨管教育的成功經驗:1989年學校黨支部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1994年面對社會上開始涌動的補課潮,校黨支部決定面向全市舉辦“免費輔導班”,全體骨干教師每個周末堅持為來自全市各區縣的學生進行義務輔導,受到全社會的廣泛贊譽。
進入新時代,校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實現黨建工作和學校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一是黨建與日常工作相融合,與教學業務工作有機聯動,做到同籌劃、同部署、同實施,實現互融互促;二是黨建與師德建設相融合,實施“雙培養”工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質量。三是黨建與學校文化相融合,通過建設黨建文化長廊等,讓每一個教室、每一面墻都成為教育的載體,讓黨旗時刻飄揚。
二、凝煉“四中精神”,凸顯學校文化基因
學校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結晶,是學校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講:辦學校就是辦文化。擁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會有高品質而卓越的學校。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育人。無論是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歸根到底靠的是文化育人。
百年四中經歷了民國時期的艱辛辦學,上世紀50年代作為省級重點中學的顯赫聲譽,改革開放后的再次復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合和文化”作為學校辦學價值的追求?!昂稀奔慈诤稀:仙鐣髁x教育目的、合教育發展基本規律、合五育融合的培養目標。“和”即和諧。師生思想、心理、品格的個體和諧,師生間、師師間、家校間的群體和諧,建設和諧型學校。
辦學理念是“合和共成長”,就是融合團隊智慧,共同促進師生個體、學校集體的和諧發展與成長。辦學目標是建設“高質量、有特色、開放型、現代化、全市一流、全國知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水平優質學校。學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綜合素養的“和美學子”。教師培養目標是打造仁愛、博學、平和、高雅的“和雅教師”。學校精神是仁愛、正直、勤奮、堅韌的“四中精神”。
三、創建“和雅書院”,培養高質量教師隊伍
高質量、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的人才支撐,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我校創建以“和雅書院”命名的教師發展學校,旨在以書院式自由研習為主,集眾講授為輔的發展模式,打造向內生長、向下扎根的沃土,從重構校本教研、濃厚研究氛圍、產出研究成果、支持教師發展、規劃教師培訓五方面入手,通過搭建教師成長書架、推動精品課程共享、舉辦讀書沙龍、和雅講堂、名師工作坊等品牌活動,浸潤培育、輻射帶動,培養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國有較高學術占位、較強影響力的高水平教師團隊。實現四中教師隊伍的集群成長,為學校高質量內涵發展蓄勢賦能。
四、完善制度建設,豐富學校文化內涵
從文化層面而言,學校的規章制度蘊含著價值取向、理念追求、道德認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思想觀念,是學校發展觀、教育觀、質量觀的集中體現。只有當制度文化“內化”為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判斷,“外顯”為全體成員共同的行為習慣,才算真正發揮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與時俱進、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不僅能規范師生的行為,建立良好的學風、教風和校風,而且是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保證。四中認真梳理已有的規章制度,結合新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補充并完善形成覆蓋全面、內容詳盡、科學規范的新版《第四中學管理制度匯編》。涉及學生管理、教職工管理、教學管理、教育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財務管理、學校風險內控等八大方面88項制度,成為全體師生人人遵守的行為準則。
五、加強特色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育人質量
特色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跐M足四中學子全面而個性發展的需要,學校構建體現四中特色、彰顯文化內涵的五育融合的多元課程體系。
一是“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體系。圍繞德育的六大育人途徑,將主題教育類、校園節日類、社會實踐類、原創社團類等德育活動進行有機整合,構建四類德育課程:時政與心理健康課程、學科德育課程、德育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以“階梯式自主發展教育”為特色,根據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每一階段提出一個教育主題,每個教育主題之間互為依托,形成分層遞進螺旋上升階梯式發展的德育目標體系,使學生的教育循序漸進,逐步從他律走向自律,激發自主發展意識。建立和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估手冊,從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班主任評價、家長期望等方面,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不同層面的評價。將自主教育、一級一品、四中講堂作為特色,打造學校德育品牌,培養自信、陽光、舒朗的“和美”學生。系列化、課程化的德育活動和德育評價,在潤物無聲中實現育人功效。
二是多元化的“和融課程”體系。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完善“生本、多元、和諧”的“和融課程”體系。在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探索符合四中特色的國家課程標準化、精品化實施路徑,提升特色課程質量。例如:以“勤學、自立、成才、報國”校訓對應課程四個維度、八大類課程:勤學類對應基礎類包括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國家課程類;自立類對應研究類包括人文素養類和知識探究類;成才類對應體驗類包括生涯規劃類和社會實踐類;報國類對應拓展類包括興趣拓展類和科技創新類。開放多元、富有特色的課程體驗,給予四中學子更多的選擇,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三是構建智慧教育課堂新模式。充分發揮信息、音樂兩個市級特色課程學科基地建設的優勢,率先在全市開展“技術+藝術”學科的選課走班教學,借力開環融通的智慧校園系統,形成有梯度、全覆蓋、互融合的四中特色課程群,如創建“文化中心課程群”、建立STEAM機械原理等拓展類課程群;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合作型教學模式”和“清障式探究教學模式”,智慧校園系統為兩種特色教學模式提供了智慧學習平臺和空間、豐富的教學資源、多樣的評價手段和精準的教學分析,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四中智慧教育五育融合新生態。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