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慎良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了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中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培養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且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數學學科,是中職教育的重點學科之一,學好數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而且能夠加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讓學生成為具有社會競爭力的人才。
然而,在當前中職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著效率低、成果不理想的情況,以致核心素養的培育難以得到真正落實。作為中職數學教師,應當在重視數學教學的基礎上深入剖析當前教學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予以解決,讓中職數學課堂得到優化與發展,煥發出新的光彩。
一、當前中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自信心差,主動性不佳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積極性是驅動學生前進的不竭動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學生由于經歷了中考的“失敗”,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一定的懷疑,甚至還有些學生萌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因為“認為自己學不會”,所以“選擇不學習”,這種負面情緒造成了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成果會越落越遠。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幫助他們重新萌發學習的主動性。
(二)教師過度強調成績,忽視核心素養的培育
中職數學教學與高中數學教學有所不同,前者更強調應用性,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相契合。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中職數學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依然采用應試教育的手段,以提高分數作為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這種方法不僅不利于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而且與“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職業教育觀相違背,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應當適當摒棄“唯分數論”思想,讓數學學習與職業教育相輔相成,使教學觀念與教學目標相匹配。
(三)學生水平差異大,分層情況較為明顯
中職學生雖然處于同一間教室里,但是有著不同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因此學習效果也不盡相同。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以班級為單位,規劃出統一性的教學目標,設計出相同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優生學有余力,而學困生跟不上班級的進度。教師應當在強調共性的過程中關注個性,運用合理的策略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進步與發展。
二、核心素養視閾下優化中職數學教學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習的主動性難以得到鍛煉與保障,也難以通過獨立思考的方式感悟到數學學習的魅力所在。基于此,教師首先要轉換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用數學思維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讓核心素養的培育真正落實在教學活動中。
以人教版中職數學下冊(基礎模塊)第一單元《數列》的教學為例。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學習了等比數列與等差數列,不少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經常會將等比數列與等差數列的公式與性質直接呈現給學生,而學生則只能對這些知識要點進行機械記憶,而難以形成自己的思考與體會。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始時先給學生幾個等比數列與等差數列的例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概括以及歸納,自己總結分析出等比數列與等差數列的性質乃至于公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并且帶著問題去聽課,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將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學習實踐中。
(二)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應用能力
中職數學致力于“以就業為導向”,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將課本知識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實踐經驗。創設教學情境,是增強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策略,能夠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更好地運用并思考所學知識,促進應用能力的顯著提升。
再以人教版中職數學中的《數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活動后,設計出一個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儲蓄,儲蓄是絕大多數人生活中的常見活動,而計算儲蓄的方法就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小明剛剛畢業走入社會,找到了一份穩定且收入可觀的工作,小明計劃每年都要存3萬元,若年利率為0.2%且保持不變,那么請問十年之后小明所有存款(含利息)的總和是多少?這看似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情境,但其實是一道等比數列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理清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打破思維定式,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數學,于生活中學習數學,讓數學學習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相契合,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實現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顯著發展。
(三)結合學生能力,進行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一種具有創新性與科學性的教學手段,也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雪花,也沒有相同的兩個學生,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習慣都有所不同,如果采用統一的教學目標與策略,那么課堂教學便難以兼顧每一個學生,因此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法就顯得格外有意義。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并且為不同小組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每個組內的成員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進步水平作出及時的調整。
以“函數的單調性”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給不同層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針對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有待提升的C組學生,教師只要求他們理解并掌握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并且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函數圖形,介紹函數單調性即可。針對于基礎知識尚可,學習能力一般的B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在C組學生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增添“提升對這一知識點的學習興趣”以及“判斷函數某一區間上的單調性”這兩大目標。而對于學習能力優秀、基礎知識扎實的A組學生而言,教師則可以在B組學生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增添“可以根據函數的單調性畫出圖形”以及“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函數單調性問題”這兩大要求,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得到最大發展。
分層教學不僅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充分利用學生的競爭精神,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形成你追我趕的態勢,既不松懈又不驕傲,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四)貼近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理解能力的不足是阻礙學生數學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比起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更容易從現實性的生活情境中獲取知識,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在教學設計中貼近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生活化的情境與事例輔助學生的數學學習,幫助學生更為迅速高效地掌握所學知識。
以人教版中職數學下冊(基礎模塊)的第九單元《立體幾何》的教學為例。對于不少學生而言,三維立體圖形的求證與計算是一項困難的學習任務,為此,教師可以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認識生活與數學的關系,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它源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而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樂于學數學并且善于學數學。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的教育目標。作為中職數學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當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的策略,通過保障學生主體地位、創設教學情境、分層教學以及貼近生活等方式,推動核心素養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