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潼
職業院校是將教學與生產勞動結合的重要教育場所,承擔著向社會輸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因此,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體制機制必須順應當代學生的發展規律。
一、中職教學評價方式創新的背景和意義
當前中職學校中有很多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評價,傳統教育模式在進行教學和評價時,往往不夠全面、不夠準確,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情況,違背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規律,影響了學生多元化發展。特別是中職汽修這種以實操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對汽修專業學生的培養和技能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存在評價內容片面、重理論輕實操、忽視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技能的培養等弊端。這種教學評價方式主要以“一刀切”為主,長期在這種不健全的教學評價環境下學習,學生自身能力得不到肯定,體會不到成就感,自然就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從而選擇“躺平”甚至自暴自棄。以需要學生完成的組內、組間互評和自評為例,大多數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往往不夠認真,教學任務結束后,有些學生看心情、看交情進行組內、組間互評和自我評價,存在嚴重失真的情況。在教師評價方面,一般來說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的方式主要以是否完成教學任務為標準,這種評價方式過于標準化和單一化,評價時缺乏過程性評價,以致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
教育教學工作應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匯貫通為根本目的,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運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模式和評價方式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為使中職學生得到多元且更有針對性的發展,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亟須完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創新多方式、多途徑、多主體、全時域的教學評價模式。
二、目前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存在的問題
放眼全國,不難發現在很多中職學校中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那就是中職學校的學生來源問題,部分學生存在學習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方式方法不正確等問題。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多措并舉,認真做好這部分學生的訪查分析工作,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明確目標、制定職業規劃,與他們一道探索職業道路上的可行性。為了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進步,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談心談話、定期家訪和調查問卷等形式,多方面、多維度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經過仔細調查分析,得出以下關于中職學生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自身的原因。學生自身對學習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力,學習方式方法不當導致學習看不到成效,體會不到成就感。特別是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的學生一旦在學習過程中遭遇困難,便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其次,班級環境的原因。良好的班風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進步。反之,不良的班風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率。
再次,教師方面的原因。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擁有獨立的思想,細膩的情感,敏銳的情緒,他們對每個任課教師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好惡。一位德技雙馨、平易近人的教師自然能夠贏得學生的愛戴,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進而愛上學習。相反,如果學生對任課教師沒有好感,可能就不愛聽這位教師上課,以致討厭這門課程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最后,家長思想的原因。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沒有考上高中就是不適合學習,但是考慮到孩子年齡小,只能去中職學校學技術,畢業后,孩子早點參加工作早些積累社會經驗,也是不錯的選擇。學生長期受到家長這種思想的影響,就會誤認為在學校學習知識并不重要。
三、中職開展教學評價方式創新的必要性
中職學校現在單一的教育模式和教學評價方式已經不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這就導致中職院校無法高效地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現代企業不僅需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全能型的“跨領域”創新型人才,為了滿足中職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職業教育體制評價機制改革勢在必行。
四、中職汽修專業開展教學評價方式創新的路徑
教師要在“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要求下重新定義創新型人才的內涵,制訂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加快完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培養出更多各行各業的創新型人才。
首先,教育教學評價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積累經驗,采用的評價方式是否具有科學性,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評價結果的真實性以及評價作用的發揮。其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人的發展是多樣化的,在教育中學生是不可能做到統一的“生產線式”的發展。因此,職汽修專業在新時代背景下就必須創新教學評價方式,開辟新路徑,以此培養出更多汽修專業的創新型人才。
(一)“標程”結合,科學創新
中職學生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評價方法上要綜合運用標準化評價與過程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有標準化的科學性,又有過程化的準確性;既兼顧標準化的簡單高效,又實現了過程性的真實有效。這兩種教學評價方式的結合為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奠定了基礎。
(二)“一元”變“多元”,評價形式多樣
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顯然不能凸顯出每個學生的多樣化發展特點,還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縱觀國內、外的職業教育成果,我們可以借鑒、研究、總結優秀的教學評價方式經驗,推進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
第一,學生自評加入個人展示。在學生進行自評時,除了評價自己是否完成了汽修課程的設定任務,還可以輪流讓每個小組推出一名學生代表總結課程內容或分享學習心得,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施展,提高學生的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
第二,組間互評加入成果展示。汽修課程中不僅包括實操部分,也存在理論性強的內容,比如學習某部件工作原理的時候,學生只能接受理論教育,這時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就存在困難。面對這種情況,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海報的形式來進行課程主要內容的梳理和總結。經過教學實踐證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各司其職”,分工明確。這種教學評價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還凸顯了學生的信息采集及梳理總結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中職教學評價體系中,往往以學校師生評價為主,企業不參與到學生的教學評價中。而中職學生最終是要走向企業,服務社會的。因此,把企業對學生的評價結合到教學評價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中職學校定向培養學生;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考查和評價是非常有效果、有針對性的。因此,在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過程中加大企業評價的比重是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三,發展信息化教學評價方式。現在信息化課堂已經十分普遍,采用信息化技術來進行教學評價逐走進課堂,這為實現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很大便利。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評價不但可以全時域、全過程采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動態數據,還可以根據數據分析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傾向和實踐能力等情況。利用信息技術采集和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時的評價和反饋,根據評價和反饋,教師可以及時對學生進行學習的干預和調整,大大提高了教學評價的效率和準確性,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和教學方法。信息技術的使用強化了過程性評價,實現了教學評價的實時性和預判性,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社會,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中職汽修專業中建立健全形式多樣、科學有效的職業教育和教學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加快汽修人才培養的速度,更能推動社會工業的蓬勃發展。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