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蓮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家長的教育訴求以及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是當前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話題。那么,如何通過大單元閱讀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師都應思考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現狀
在教學實踐中,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現狀令人憂心。
(一)教學模式陳舊,教師“一言堂”現象突出
想要通過閱讀教學切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導、鼓勵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思想觀念陳舊,依然將“一言堂”奉行到底,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與探索精神。這種教學模式或許能讓學生答出教師滿意的答卷,卻無法培養出讓人滿意的思維能力,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
(二)學生思維僵化,缺乏靈活性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進行閱讀思考時都存在著“套用答題模版”的現象。學生面對一篇課外閱讀及其問題,首先做的不是閱讀文本,靜心思考,尋找答案,而是依照閱讀題型,在腦海中搜索背過的“答題模版”后進行套用。這種應試策略可能能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一點分數,卻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掌握了答題的技能,卻沒有掌握思維的方式,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同時,面對新穎的題型,持有這種答題思路的學生可能會感到束手無策。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學科的考核內容更加靈活多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思維能力成為了考核的重點,因此,傳統的“應試”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育新目標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打破學生的僵化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探析大單元閱讀教學的重點
“大單元閱讀教學法”之所以能在近幾年得到廣泛推廣,是因為這一教學策略符合了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兩大要求。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關注大單元的整體,又要培養學生分析不同文本個體性的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關注整體性,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關聯性
在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閱讀教學都是以“單篇”為單位開展教學活動。小學生思維還處于發展階段,難以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化歸納與總結,也難以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進行舉一反三。而“大單元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通過對同一題材文本的學習與分析,讓學生關注同一題材文本的共同特征,梳理思路,關注文本的整體性,把握同一題材的閱讀技巧與分析思路,從而幫助學生實現閱讀能力的培養與閱讀思維的建立。
(二)注重個體性,引導學生注重閱讀的差異性
“大單元閱讀”教學策略雖然早已提出,但在教學實踐中大規模推廣還是近年來的事情。面對這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策略,很多教師容易在教學實踐中“顧此失彼”,只關注于“大單元閱讀”的“大”,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文本的“個體差異”,致使學生在閱讀中只注重“求同”,而不注重“存異”。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對文本內涵因人云亦云而缺乏自己的認識。“大單元閱讀”教學策略注重文本的整體性,但教師在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個體性”,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求同存異”,既能把握大方向、大思路,又能關注小細節、小差異,從而真正促進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通過大單元閱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制訂教學目標,確立“大單元閱讀”主題
制訂一個確定的目標是“大單元閱讀”教學的起點,也是培養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重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以“單篇”文章為語文閱讀學習的單位,因此閱讀思維能力的發展會存在局限性,面對不同文本的同一表達,學生常常難以把握。教師應在“大單元閱讀”教學開展之前確立主題,并且由這一主題進行閱讀文本的選擇。以《慈母情深》與《父愛之舟》這兩篇文章為例,這兩篇文章的中心主旨都是“親情”,然而表達方式與敘述手段則各不相同。《慈母深情》中包含了許多細節描寫,由小見大,從“不起眼”的小事著筆,通過對細節的雕琢來展現母愛“平凡的偉大”。而《父愛之舟》一文則運用了許多場景描寫,多采用映襯的寫作手法來突出父愛的珍貴與難忘。兩篇文章寫作風格不同,寫作手法迥異,卻都是歌頌“親情的偉大”,將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便于讓學生理解不同表達手法,也可以抒發同樣的情感,幫助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建立整體性思維,從文章情感、內涵等大方向來把握文本。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完成這兩篇文章的教學目標后,讓學生結合這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寫自己的“親情故事”,通過“讀寫結合”來推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運用,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
(二)關注文本差異,讓學生打開思維廣度
教師應在“大單元閱讀”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差異,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廣度。以《北京的春節》與《臘八粥》這兩篇文章的教學為例,這兩篇文章都是以“春節”為主題進行寫作的,然而寫作的側重點卻有不同。《北京的春節》注重描寫民俗與傳統,展現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氛圍,而《臘八粥》這一課從“味覺”角度進行下筆,表現了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與家庭和睦的氛圍。這兩篇文章雖然都以“春節”作為主題和寫作背景,但是立意不同,側重點不同,文章的內涵與主旨自然也各不相同。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差異性,有利于學生基于大主題對文本內容作出合理且有效的分析,進一步促進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任何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想要讓學生能準確地把握文本內容,提高閱讀思維能力,就需要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以《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爬山虎的腳”以及蟋蟀住宅的影像圖片,引導學生的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將圖片、影音與文本內容相結合,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以“大單元閱讀”教學策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勢在必行的大趨勢。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找重點、抓難點,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與方式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與閱讀思維能力。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