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高中數學單元教學是基于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的需要。通過整體安排單元教學內容,總結單元教學整體框架和高效路徑,提供教師單元教學策略,改變學生當前淺層學習的現狀,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一、借助單元教學,明確教學單元的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教科書“圓錐曲線的方程”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內容。教學前,總攬全章,從核心素養的角度進行梳理,不難發現本單元蘊含的主要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數學運算、數學建模、邏輯推理素養。
(一)創設情境,形成定義,發展學生數學抽象素養
教師將一條定長繩子的兩端固定在同一個定點上,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這時筆尖(動點)畫出的軌跡是什么曲線?學生們共同回答是:圓。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同桌合作在白紙上將繩子的兩端固定在兩個定點上(兩定點的距離小于繩長),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得到的軌跡是什么曲線?
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自己畫出橢圓,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積累感性認知,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在橢圓形成的過程中哪些量變了?哪些量沒變?
引導學生觀察兩定點的距離和定長之間有無關系?
引導學生類比圓的定義形成,得出橢圓的定義。進一步追問常數等于或小于兩定點距離時,點的軌跡存在嗎?是什么?
使用信息技術軟件(如GeoGebra)畫出筆尖移動的軌跡,觀察這個軌跡,發現它是一個橢圓或線段。利用信息技術軟件可以形象、直觀地表明定義中的必備條件,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理性與嚴謹,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素養。
(二)類比研究,推導方程,發展學生邏輯推理素養
類比橢圓標準方程的研究過程與方法、建立雙曲線的方程,在對比橢圓、雙曲線定義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推導雙曲線的方程;并對橢圓、雙曲線的標準方程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結構的異同,發現不同形式的標準方程以及不同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用類比思想為研究雙曲線找到了方法和策略。通過類比橢圓方程的研究過程,建立的坐標系不同,雙曲線方程的表達式也不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如何建系才能使雙曲線的方程更簡捷,加深理解根據對稱性建系方程更簡捷的思想。
(三)自主探究,化簡方程,發展學生數學運算素養
推導圓的方程時,由圓的定義列出方程涉及一個根號,所以我們直接平方去掉根號即可,而由定義列出的橢圓方程含有兩個根號,直接平方方便化簡嗎?請同學們試一下。
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前后四人作為一個小組合作交流,看看怎么辦?
學生經過交流后發現兩個根號在一側不好化簡,可以對這個式子變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一個根號的問題再化簡,即移項。
通過小組合作突破難點“怎么化簡帶根式的式子”。利用希沃白板軟件的交互性將學生的推導過程投影展示,并請學生本人做簡要陳述。教師讓學生觀察x2、y2的系數以及常數項,考慮怎樣能讓方程
(a2-c2)x2+a2у2=a2(a2-c2)更簡捷。
學生指出兩邊同時除以a2(a2-c2)。
教師馬上問可以除嗎?還能讓方程? +? ? ?=1再簡潔嗎?
學生回答:因為a2-c2>0,類比圓的標準方程,所以令“b2=a2-c2”。
由此得到了橢圓的方程? +? =1(a>b>0),該方程叫作焦點在x軸上的橢圓的標準。
(四)去偽存真,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數學建模素養
焦點在x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 +? =1(a>b>0);
焦點在y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 +? =1(a>b>0);
如何從橢圓的標準方程中判斷橢圓焦點的位置?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總結出哪個變量下的分母大,焦點就在哪個軸上。
通過歸納總結,強化學生對兩個橢圓方程的理解,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使學生體會類比的思想方法,為后續雙曲線、拋物線及其他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從現實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發展數學抽象素養。
觀察圓錐曲線形狀,通過對標準方程的討論,研究它的的幾何性質,發展邏輯推理素養。
在求圓錐曲線的標準方程中,把握運算的關鍵點,掌握運算的通性通法,感悟運算的程序性,發展數學運算素養。
將本章具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數學化,用相應的圓錐曲線的知識方法準確表達數學化過程和結果,從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數學建模素養。
二、立足教學整體觀念,做好單元教學設計,聚焦核心素養
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應立足于數學的整體觀念進行單元設計,要通過集體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并進行數學思考”,以便學生體驗和領悟核心素養。
(一)站在“學會抽象”的高度,建立概念
概念的建立過程具有一般性,今天建立概念的模式既是對過去概念模式的再現,又是以后概念建立的基礎。比如雙曲線概念的教學,筆者課前讓學生梳理圓、橢圓的學習過程,研究的一般內容、模式、步驟是什么,形成一份表格。然后再呈現新的情境,這樣學習的線索就很明確了。同時,通過雙曲線概念的再次強化,“概念抽象”的一般模式就被學生接受了。
案例:雙曲線概念的教學設計。
一般說來,研究一類新對象要關注以下幾點:(1)它是什么(抽象出一類對象的共同特質、建立概念);(2)對象命名(類名稱與個體的符號記法);(3)要素分析(構成元素、基本結構);(4)對象管理(簡單分類、每個對象的表達與表現);(5)對象運算(運算、性質);(6)概念運用。
類比橢圓定義:|PF1|+|PF2|=2a,a>c>0,a2-c2=b2(b>0)
提出雙曲線定義:||PF1|-|PF2||=2a,c>a>0,c2-a2=b2(b>0)
類比橢圓標準方程:焦點在x軸上? +? =1;焦點在y軸上? +? =1;推出雙曲線標準方程:焦點在x軸上? -? =1;焦點在y軸上? -? =1。
(二)從“學會推理”的高度,提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要從“怎樣進行推理”的角度提出問題,要引導學生圍繞“怎樣進行推理”進行反思、內省,而不是僅僅關注推理的結果。
當學生對新的領域還比較陌生,對新領域內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清楚時,很難找到研究的線索、方向。采用類比推理,情況就不一樣了。所以,波利亞說:“類比是一個偉大的引路人?!蓖瑯拥兀瑲w納推理也是建立新命題、發展新知識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恰當的設計,學生的學習就變成了在教師引領下的“再創造”的過程,學生經歷“觀察、歸納、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數學活動,推理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從而發展了核心素養。
(三)從“理解算理”的高度,設計題組
變式教學實現了歷史過程再現化,形式相同、本質不同的問題同時集中在一起,就便于學習者進行比較、概括與抽象,便于抓住問題的本質,是教師使用最多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本單元中,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方程與簡單幾何性質方法彼此都不一樣。完全可以在本單元結束后,采用變式題組的辦法,將它們集中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四)從強化“建模意識”的高度,應用數學
另外,“圓錐曲線的方程”單元整體結構也體現了數學建模的思想:描述現實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在整個單元教學結束時,要組織學生回頭看,采用整體回顧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整章的知識結構,體驗宏觀的建模過程,提升建模能力。教師沒有建立一種整體的觀念,沒有整體、全局地看問題,蘊含在其中的大道理、大的邏輯線索沒有被覺察出來,學生自然不可能建立正確的數學理解,更談不上形成素養了。
三、基于自主探究與自我內省,實施好教學過程
單元教學便于教師明了教學單元涉及的核心素養,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精心安排學生活動,著眼于整體的教學設計,將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便于教師在教學中聚焦核心素養,基于學生自主探究,自我內省的教學實施過程,便于學生將活動經驗內化為數學素養。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