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貫徹執行,教師自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提升設計理念、過程體驗、思維點撥以及方法導引,努力推動數學教學走向高品質、高價值以及高效率,構建高質量的課堂環境。為了加速新課標與課堂活動的深度融合,教師積極探尋數學教學的有效路徑,為小學生提供高層次的心智啟迪與方法指引,科學創設智慧型和能動化的教學空間。因此,教師立足新課程標準深度數學教學路徑有助于促進數學教學快速走向高位設計、過程優化、能動高效。
一、數學教學的活動特點
第一,數學教學具有突出的知識性與實踐性。小學生不僅要深度感悟數學知識中隱含的自然規律,還要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做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可見,小學生需要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與拓展能力,能夠立足理論學習去實現主體實踐,做到以數學知識指引實踐活動,以實踐活動驗證數學知識。
第二,數學教學擁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推理性。小學生需要立足數字、圖像、文本等信息載體透過現象看到規律,并利用數學知識具化隱含的客觀規律,由此及彼地推斷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最終結果。所以,小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專研意識與思考動機,能夠樂此不疲地縝密思維、步步推進、直搗黃龍。
第三,數學教學具有明顯的生活性與體驗性。小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根源,立足生活經驗和實踐嘗試去輔助開展數學知識的高階思維。這樣,小學生就會立足于現有知識基礎慢慢參透新知識與新規律,充分體驗思維拓展與深度學習的快樂,取得學習進步和課程發展的喜悅。
第四,數學教學具有主體性與能動性。小學生需要經常面對新知識的融會貫通活動,還要面對新規律與新問題的征服任務,更要與教師或同學實時交流思維靈感與拓展方法。因此,小學生能夠時時展示生命活力與個性特征,充分表現個人的探尋角度、思維方法以及解決路徑,從而突出其主觀能動性。
二、新課標對數學教學的實施要求
第一,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數學知識需要小學生擁有高層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克服數學知識的認知難度與思維跨度,因而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為小學生提供充足的趣味元素,有效吸引小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這樣,小學生就會在數學教學中釋放出強大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夯實數學教學的主體基礎以及能動保障,推動數學教學順暢發展。
第二,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具有較強的生活性與感染力。教師要立足生活教育理念有效弱化數學知識的認知難度,借助生活情境感染小學生的認知情緒與積極心理,催發小學生的認知力、思維力以及拓展力,推動小學生在積極思考中成為認知主體。所以,生活情境是小學生快樂認知的興奮劑,借助優化小學生的認知體驗有效提升主體能力體系,科學高效地完成知識探究任務。
第三,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具有較強的交互性與整合力。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力與整合力,因而教師要科學引導其開展自由交互、多維探究、開放拓展以及高效整合,在團隊智慧的幫助下優化小學生的課程發展。而且,小學生能夠在群體交互中切身體會到互助的快樂與進步的喜悅,有效激發其參與意識、表現動機以及互助觀念,推動小學生走向組團探究、共同進步。
第四,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具有較強的設計性與實效力。教師應強化數學教學的設計性、互動性以及過程性,立足生本理念為小學生創設充足的交互機會與表現空間,借助旺盛的生命活力提升數學教學的品質性與實效性。教師還要在教學設計中實現個人的“積極隱退”以及小學生的“成功上位”,科學導引小學生真正成為數學教學中的認知主體,借助團隊智慧實現高質量的課程發展。
三、新課標背景下數學教學的落實基點
新課程標準是教師謀劃與開展數學教學的設計理念、評價尺度與優化依據,教師應立足新課程標準科學建構數學教學的三大落實基點,貫徹執行新課程標準。
(一)教師的智慧設計
為了踐行新課程標準,教師應提升數學教學的智慧性、設計性以及品質性,為小學生提供高水平、高效化的知識探究環境,向小學生輸送高層次、高價值的思維點撥、心智啟迪以及方法導引。教師是數學教學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因而教師的教學智慧直接決定著數學教學的層次性、品質性以及價值性,需要教師提升課堂活動的趣味性、教學資源的層次性、探究過程的啟迪性以及信息互動的實效性。因此,教師應為數學教學融入更多智慧設計,為小學生高效探究保駕護航。
(二)學生的能動參與
為了踐行新課程標準,教師應借助趣味元素與新奇素材提升數學教學的體驗性與吸引力,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認知靈感、探究思維以及生命活力,促使小學生釋放出高層次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活動就會獲得堅實有力的活力支持與能動保障,科學推動課堂活動實效化發展,將教學智慧真正轉變為實際行動。可見,小學生的生命活力支持能夠使教師的教學設計與預設活動具有良好的實際意義,也為數學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推動教學務實發展。
(三)設備的科技渲染
為了踐行新課程標準,教師應深入挖掘科教設備的教學價值,滿足小學生形象思維與直觀認知的需求與主體偏好,有效弱化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理論性以及深奧性。另外,當今的小學生生活在多媒體時代,對多媒體產品司空見慣,自然樂于在科技化的環境中進行信息處理、知識深化以及能力訓練,因而立足科教設備進行數學探究活動是小學生群體的心聲,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設備盡可能多地為小學生展示數學信息,以動畫信息實現直觀探究。
四、新課標背景下探究數學教學路徑的價值
首先,教師立足新課程標準探究數學教學路徑能夠為小學生提供規范性、品質化、素養型以及高效式的知識探究環境,創設形象性、直觀化以及趣味型的簡易認知方式,自然能夠助力小學生快樂認知與全面發展。教師立足新課程標準探究數學教學路徑能夠為小學生提供高層次的思維啟迪與方法導引,智慧推動小學生全面參與課堂活動,充分展示生命活力與主體個性。因此,教師立足新課程標準探究數學教學路徑能夠為小學生提供高價值的課程環境。其次,立足新課程標準探究數學教學路徑能夠幫助教師積淀大量的教學方法以及教科研經驗,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技能以及專業化發展的全面提升,優化教師的職后成長。新課程標準能夠強化教師的規范意識、品質觀念以及效益訴求,督促教師向教學設計、科教設備以及課堂活動要質量、要效果,為小學生建構完善的知識學習環境,優化小學生的課程發展過程。可見,新課程標準能夠強化教師的責任感與事業心,推動教師滿腔熱忱地投入教改活動。最后,教師立足新課程標準探究數學教學路徑能夠提升數學教學的設計性、過程性以及品質性,以電化設備為數學教學活動注入科技元素與時代氣息,提升數學教學的先進性與實效性。這樣,新課程改革理念就會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得到深度融合與務實發展,提升課堂活動的進階性、拓展性與創新性,科學啟迪小學生的高階思維、深度學習以及高效積淀。所以,教師立足新課程標準探究數學教學路徑能夠自覺踐行科學育人觀,立足生本理念優化小學生的課程發展環境。
五、新課標背景下數學教學路徑的有效探究
新課程標準是教師設定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能夠幫助教師持續優化數學教學的策略性、品質性以及價值性,切實優化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
(一)優化探究情境的品質性
教師可以立足新課程標準優化教學路徑的情境環節,為小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氛圍渲染、趣味吸引以及思維啟迪,以提升數學教學活動的吸引力,科學調控小學生的認知態勢與能力水平。因此,教師應優化探究情境的品質性,給予小學生高層次的新奇吸引、趣味體驗以及興奮激發,優化數學教學的主體基礎。
例如,在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下冊第四章“冰淇淋盒有多大——圓柱和圓錐”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將小學生進行分組,并為每組學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圓柱模型、圓錐模型以及足量的細砂。小學生利用上述素材進行實驗活動,主動驗證“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的倍數關系,從而使數學課堂轉變為人人積極參與、個個動手驗證的活動。可見,開心快樂的活動能夠給予小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幫助小學生獲得強烈的認知印記以及良好的認知效果。這樣,小學生就會在親身實踐中驗證“等底等高情況下,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自然能夠深入感悟這一數學知識。所以,實驗探究情境能夠給予小學生良好的氛圍感染與活動體驗,助力小學生獲得令人滿意的高效積累,打造趣味化、新奇性以及高效式的探究活動。
(二)優化探究活動的能動性
教師可以立足新課程標準優化教學路徑的活動環節,為小學生提供充足的參與機會、表現空間以及交互途徑,引導小學生成為探究活動的行為主體、釋放出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應優化探究活動的能動性,實現小學生的輕松交互、自由拓展以及多維整合,幫助小學生獲得強烈的表現感、進步感與快樂感。
例如,在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下冊第一章“完美的圖形——圓”教學活動中,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多種圖形,如各種車輛使用的車輪,體現圓形物體滾動時的均衡性與平穩性,生動詮釋“完美的圓”。另外,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小學生提問,“還有什么生活素材能夠證明圓的完美?”這樣,小學生就會立足“車輪”去拓展其他使用方便的“圓形物體”,創新思維隨之得以科學啟動,自然能夠在縝密思維中找到答案,如圓形的井蓋,無論維修師傅從任何角度放置井蓋,都能完全吻合,從而體現出圓形圖案的特殊之處。所以,教師的直觀展示能夠有效啟迪小學生的認知思維與探究能動,進而立足原有知識基礎拓展高質量的生活素材,以驗證“完美的圖形——圓”,凸顯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優化探究資源的集成性
教師可以立足新課程標準優化教學路徑的資源環節,為小學生提供高層次、高價值的認知信息環境,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探究水平以及整合效果。因此,教師應優化探究資源的集成性,為小學生提供高水平的認知素材與思考內容,幫助其積累高價值的課程知識,加速小學生的課程發展。
例如,在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上冊第三章“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精心提供兩種包裝盒,而且長方體包裝盒與正方體包裝盒擁有相同大小的正方形作為底面。這樣,小學生就會在動手把玩中發現,長方體包裝盒的底面能夠與正方體包裝盒的底面完全重合,二者能夠對接成一個更大的長方體。而且,學生在并排放置的長方體包裝盒與正方體包裝盒中發現,底面相同的正方體能夠成為長方體的一部分,也就是長方體可以截取多余部分后轉變為一個正方體。所以,教師精心挑選的長方體包裝盒與正方體包裝盒能夠成為高品質的教學資源,借助教學資源的特殊性有效啟迪學生的認知思維,以高集成性的教學資源優化小學生的探究思維以及認知效果。
(四)優化探究過程的主體性
教師可以立足新課程標準優化教學路徑的主體環節,為小學生量身定做有設計、有次序、有體驗、有效果的認知過程,提升每一個課堂活動的主體性、能動性與交互性,打造高效的主體探究過程。因此,教師應優化探究過程的主體性,立足生本理念建構科學設計、循序漸進、互助整合的探究過程。
例如,在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上冊第五章“摸球游戲——可能性”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摸球游戲,讓小學生切身體驗“可能性”。教師提供5個紅球、5個白球以及一個黑色布袋,讓小學生自主決定放入布袋中紅球與白球的具體數量,然后探究游戲結果與游戲材料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紅球數量與白球數量對游戲結果的直接影響,以幫助小學生深度感悟決定“可能性”的有效因素。摸球游戲活動實現了全員參與、全程互動以及全域思考,自然能夠全面優化數學教學。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是教師開展數學教學的導航儀與增效劑,能夠提升數學教學的設計性以及實效性,為學生提供充滿科技元素、時代氣息以及創新理念的課程發展環境。因此,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設計理念,以數學教學路徑為探究對象,并自覺優化探究情境的品質性、探究活動的能動性、探究資源的集成性以及探究過程的主體性。這樣,小學生能夠獲得高位設計、人文導引、趣味體驗以及先進高效的課程探究空間,加速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理念。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