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情境創設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是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手段。在數學教學中,存在著情境創設運用不合理之處,因此,有必要真實地認識情境的價值所在,并由此探討有效情境創設與運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發展。下面,筆者就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課堂的重要性
(一)情境教學有助于激活學生思維
小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他們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根據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中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如融入游戲、比賽等趣味性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融入課堂教學環節,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情境教學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情境教學可以促進師生的交流互動
教師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在這種教學情境中,師生可以很自然地進行交流與互動。學生會與同伴探討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把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在小組內進行探索,可以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其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形成。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策略
(一)讓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創設有效情境
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我們應該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進行新舊知識對比,得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從而掌握新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在教學六年級數學“正比例的意義”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同學們,給你們1分鐘時間,你能完成幾道口算題?做對一題,得5分。”做完后出示課件——表格,學生邊匯報,老師邊操作記錄。
2.根據以上兩個量的變化,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口算題,訓練了學生的口算能力,又為新課作好了材料準備,隨著做對題數的增加,得分也會增加。學生很容易發現它們是成倍上升的,潛意識中觸摸到了正比例的變化特征。
兼顧學情,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自然引入新課;鞏固舊知,激發思維,引領探索,自主學習,過渡自然,一氣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實例,創設有效情境
如六年級“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學生對“照鏡子”都很有感觸,這一點可以幫助他們初步認識軸對稱。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認識軸對稱,借助直觀教學手段是最好的選擇。我利用課件,使各種生動的物體沿著直線翻折,并最終重合,這樣直觀的畫面給了學生很深刻的印象,對于理解“軸對稱”這個抽象的概念很有幫助。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出發,“軸對稱”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善于觀察,生活就是數學的源頭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動引入,創設有效情境
如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筆者努力創設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在班內成立若干個學習小組,在教師宣布了實驗任務后組員們便積極行動起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動手實踐后,開始匯報研究成果。有的組員說:“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會上升一段,這部分水的容積就是這個豆的體積。”有的組員說:“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長方體的容器中,只要測量出含有沙子的這部分長方體容器的容積,就等于算出了這袋沙子的體積。”有的組員說:“我們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這個石塊外形一樣的物體,然后再將這塊橡皮泥改捏成我們曾經學過的某個立體圖形,如正方體,計算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也就等于知道了這塊石塊的體積。”
用上述多種方法將這些不規則物體轉化為規則物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組內互相交流、相互啟發,多種感官參與到自主探究性活動中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創設有效情境
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小學生就會主動與教師親近。讓學生在愉快、寬松、自由、平等的環境中學習,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學生學習就會感到有興趣,自然會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積極嘗試創設和諧的情境,力求使學生處于積極求知的進取狀態。如教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時,我對學生說:“今天你們來考考老師,請任意舉出一個最簡分數,老師馬上告訴你們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考老師,學生們別提有多高興,紛紛舉出了不少最簡分數,老師都一一給予了回答。起初學生有懷疑,經過驗算確認老師的答案是正確的,于是,由懷疑到信服,無形之中產生了“老師為什么能這樣快地判斷出來”的疑問,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極高的興趣進入到教學中。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還有待提升,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創設情境課堂可以使學生更加具體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作為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課標,根據學科、學生的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創設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創設情境是一個不斷發現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在實踐中,教師要養成觀察、積累的習慣。“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有了對數學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發自內心地感嘆: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