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依 王明惠
老城邊緣區作為歷史城區的外圍腹地,是新老城區與城鄉區域之間的過渡地帶,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以溧陽市城東片區為例,提出服務全域旅游、引入消費活力、完善配套設施、重塑城市界面的設計策略,探索老城邊緣區的發展模式,為其他老城邊緣區城市設計提供參考。
全域旅游;城市邊緣區;城市設計
全域旅游是我國旅游發展過程中逐漸演繹孕育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概念,是我國提出以旅游帶動和促進經濟內循環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全域旅游建設充分帶動了縣市全域發展,特別是除傳統城市旅游目的地外的鄉村地區,通過“旅游+”和“+旅游”規劃開發文化休閑、生態觀光、體驗度假、鄉村旅游等跨界產品。而城市區域依托品牌、產品、交通、服務等要素成為主要旅游集散地,形成城鄉互補、優勢互動的城鄉旅游大市場。
老城邊緣區作為歷史城區的外延,是城鄉二元結構的交融區域,也是城鄉間文化、形態、人群過渡的區域,雖在生長機制、空間拓展等方面與歷史老城聯系緊密,但因功能定位、發展動力等原因成為“燈下黑”區域。
1)功能維度 因位于老城核心區與新城交界處,功能較單一,缺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新城建設的巨大投入,成為老城核心區功能“孤島”。
2)發展趨勢 長時間停滯發展導致區域人居環境衰退,人口外流趨勢難以逆轉,形成老城核心區與新城之間的活力斷裂帶。同時,土地價值不高、內生人口不足、投資收益不理想導致再開發動力不足。
3)空間形態 城鄉交融發展、規劃管控不足導致區域空間失序,難以與老城核心區、新城進行良好的空間銜接。
1)銜接規劃體系 老城邊緣區是歷史城區發展的“燈下黑”區域,需通過土地整合和功能重構實現與其他功能片區的協同發展,其獨特的區位賦予了邊緣區在全域旅游發展中的后發優勢,尤其需對城市旅游規劃體系深入研究,在旅游沿線中找準定位。
2)落位服務節點 老城區因整體保護的要求,可開發用地局促,落位重點項目時空間不足。而老城邊緣區可通過盤整零散低效用地、村莊建設用地,為重要項目提供支撐,成為全域旅游中大型服務節點的空間載體,完善旅游服務體系。
1)注入文化基因 老城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老城邊緣區更新應充分利用該資源,通過文化脈絡延伸,提供展示平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老城歷史文化基因,走出與新城開發不一樣的發展之路。
2)多元消費業態 在我國不斷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大循環發展背景下,應突破傳統消費場景,從地面、水面、天空等空間,日間、夜間、工作日、節假日等時間段,針對老年人、中青年、兒童等群體,提供多類型消費業態,吸引人流,提升區域活力。
1)完善公共設施 老城區受發展空間不足等因素限制,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而老城邊緣區一方面基礎較差,另一方面受限制較小,可充分借用新老城區的市級公共設施,在更新改造中系統布局5~10min生活圈服務設施,完善配套功能。
2)聯動旅游需求 在滿足當地居民使用需求的基礎上,服務配套的布局需同步考慮周末、節假日等高峰時段外來旅客的使用需求,在重要公園綠地、商業設施建設中兼顧旅游形象屬性,并通過慢行系統、水綠廊道與老城區串聯,提升服務能力。
1)協同高度界面 老城核心區受保護規劃要求,建筑高度較低,而老城邊緣區鄰近老城環城水系或城墻遺址,因此需考慮其對老城區風貌的影響程度,構建連續、有過渡的建筑高度秩序,打破城市發展的界殼效應,與老城區整體高度相協調。
2)管控水綠廊道 水綠廊道可彰顯城市空間特色,老城核心建設區由中心延伸出數條水綠廊道。采用綠線退讓、設置節點廣場和沿線建筑控制等手法,強化城市水綠廊道建設管控,提升廊道空間的視覺效果。
溧陽市作為“寧杭生態經濟發展帶最美副中心”,建設為現代并文藝、大氣且精致的魅力城市,365km長的“溧陽1號公路” 將城市與原本分散的自然資源、鄉村景點串聯,“生態生產生活”相融、“全景全時全齡”共享,“三山兩湖宋團城”的全域旅游格局帶動了城市全域發展,并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團城是溧陽市古代甕城,整體呈“一環(護城河)一帶(城中河)”空間格局,是溧陽市最具特色的歷史遺產。項目地處老城東側,在溧陽市向南、向西發展的背景下,基地偏離城市發展軸線,因此近年來發展緩慢。同時,區域東側邊界即城市開發邊界,內部城鄉交融,存在大量村莊、農田、零散工業,緊鄰團城,是較典型的老城邊緣城郊結合區域。
作為老城邊緣非重點發展片區,設計從區位特點、人群活力、城市發展方向、文化溯源等方面出發,銜接城市功能,連接區域交通,完善公服布局,補充特色商業,與燕山新區、生命康原錯位發展,延續老城肌理,織補老城功能。
規劃借助城中河這一山水入城的唯一通道,承千年運河,延續水系生態景觀功能與活力軸線,向基地滲透轉化;接最真溧陽,引水入城,連心成島,塑造濱河文化活力帶;立宜居路網,優化原控規路網結構,建立小街區密路網,塑三大片區,最終形成“一核一帶,兩翼延展”的空間結構(見圖1)。

1 總平面
3.2.1 服務全域旅游:從單純城市延續向全域旅游綜合服務休閑驛站轉化
在溧陽全域旅游一體化進程中,旅游1號公路是串聯所有節點的唯一環線(見圖2)。但中心城區作為服務核心卻未體現旅游集散功能,休閑旅游產品較少、游客消費空間有限,留客能力不足。城東片區是主城區與旅游1號公路最大的交會點,應遵循城旅融合的設計理念,布局旅游公共服務與城市休閑設施,結合團城文化中心建設,成為旅游環線上最重要的休閑服務驛站。

2 旅游1號公路服務節點分析
規劃改變原控規單一城市居住片區定位,以特色經濟為極核,打造溧陽市城東片區和1號公路旅游環線的交會點,構建以旅游集散地為核心的多元復合功能,服務于溧陽市全域旅游。打造不夜水鎮、游子吟公園、藍綠棲谷三大品牌,構建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全套旅游服務體系。同時,通過提升城市景觀、旅游化改造文化休閑場所等方式,面向旅游環線打造溧陽主城區美音形象展示平臺、地域文化傳播載體、全域旅游服務驛站、老城活力延伸軸線,形成濱水活力核心,帶動整個區域發展(見圖3)。

3 旅游產品布局
3.2.2 引入消費活力:從單一商業功能到圍繞旅游化概念引入夜間消費業態
在經歷大規模城市擴張后,溧陽市城市中心由老城遷至新城商業中心。未來,隨著以溧陽市人民醫院為代表的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的搬遷,將加速老城空心化。通過分析溧陽城市熱力圖可知,雖人群活動熱點明顯南移,但夜間消費熱點明顯增加且向北回流,夜間經濟熱度持續升溫,同時熱力核心向城中河兩岸集聚,具備沿河向東延續拓展的可能性。
設計以此為突破點,以城中河為紐帶,延續老城歷史文脈,與宋團城功能互補,打造溧陽市最具文化品位的水陸游線。轉變原先單一的商業業態,構建18點至24點持續性的夜間消費鏈,增設以夜宵燒烤、美食小吃、酒吧娛樂、民俗表演為主的美食夜市島,以民宿客棧、非遺博覽、文創集市為主的民宿度假島,以“溧SHOW”主題廣場、音樂水秀為主的水秀舞臺,側重夜間體驗式經濟,打造活力核心不夜水鎮和具有持續活力的夜經濟生活圈,形成全域旅游中“最溧陽”的旅居生活體驗地(見圖4)。

4 不夜水鎮功能分析
3.2.3 完善設施配套:從基本居住配套轉為完善主客共享的文化休閑設施建設
因城東片區偏離城市發展方向,在原生活圈規劃中,各類生活服務設施較為欠缺。設計統籌全市生活圈層劃定原則,從中心城區尺度出發,在滿足5,10,15min生活圈基本配套要求的基礎上,結合鄰里、社區兩級服務中心,適當擴大服務類型,增加商業網點設施、社會福利設施、體育活動設施、文化服務設施,融入城市綠廊,同時滿足本地居民與游客的休閑游憩服務需求(見圖5)。
在分析現有城市公園體系和綠地功能的基礎上,呼應城西焦尾琴公園建設,結合原稀土工廠棕地改造,延續老城歷史文脈的同時,補充運動健身、文化科普功能,以孟郊游子文化為核心,打造集親子互動區與歷史感念區于一體的綜合公園。親子互動區布局球場運動、兒童啟智、銀發綠廊等社區服務功能;歷史感念區布局孟郊紀念、遺址互動、春暉廣場等對外游憩功能,融入溧陽公園城市建設,通過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區域活力。
3.2.4 重塑城市界面:從簡單地塊高度形態控制到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界面
現狀城東大道雖是溧陽市旅游1號公路途經城市的區段,但沿線建筑年代類型多樣,風貌駁雜,高度多為低層和多層,界面單調;與老城核心區相連的城中河沿線建筑分布密集,建設缺少管控,濱水公共空間不足,缺乏層次。地塊建設不僅要考慮城市開發的投資收益平衡,更要塑造展示城市形象的沿街界面。
設計采用GIS平臺的多因子疊加法,充分考慮交通、綠地、水系、城市軸線、老城距離、門戶要素、用地類型等因子。經計算,片區高層主要分布于城東大道沿線南北兩側和昆侖路南側,低層主要分布于城中河沿線,特別是鄰近城東大道處,多層主要分布于鄰近老城的銜接區域。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城東大道沿線的城市界面,結合邊界、節點、地標等城市設計要素,強化城中河沿線建筑高度和退線、公共節點布局與綠地,延續山水軸線,做強不夜水鎮,形成中軸不夜水鎮與疊墅洋房傳統低層簇團,兩側現代社區與青年社區現代高層簇團的高度形態,展現溧陽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界面(見圖6)。

6 城東大道沿線界面分析
老城邊緣區是老城核心區的延伸與擴展,在功能定位、空間形態、水綠軸線、人口活力等方面具有銜接城鄉地區與新老城區的重要作用。在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以溧陽市城東片區為例,提出服務全域旅游、引入消費活力、完善配套設施、重塑城市界面的設計策略,探索老城邊緣區的發展模式,為其他老城邊緣區城市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