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宇 陳鎮宇 關祎
以現代學校書院空間為研究對象,基于傳統書院空間特點分析,以江門幸福學校規劃及建筑設計為例,從規劃軸線布局、院落空間圍合、庭院連廊體系、建筑立面語境、環境景觀營造等方面闡釋現代書院空間設計的具體表達方式,對傳統文化空間進行創新演繹,營造體現可持續性的新型校園環境。
書院空間;學校設計;地域文化;創新演繹
書院是我國古代經典的教學空間,其特點為建筑群落圍合成一組組院落,院落呈中軸對稱布局,對外封閉、對內開放,既可在建筑內部傳道授業,又可在私密院落內學習及活動。建筑空間層次豐富,景觀視野良好。我國有四大傳統書院:河南省商丘市的天府書院、湖南省長沙市的岳麓書院(見圖1)、江西省九江市的白鹿書院、河南省登封市的嵩陽書院。江門幸福學校規劃及建筑設計借鑒傳統書院的空間理念,摒棄聯排式規劃布局,注重營造空間圍合感,采用“U”字形或“回”字形組團式建筑形制替代原有的條形建筑布局,從而形成豐富、活潑的多功能書院空間,彰顯文化氣息。

1 岳麓書院(圖片來源:網絡)
項目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處于龍溪路及云沁路交叉路口西南方向,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地形開闊平坦,有利于學校建設。項目總用地面積8hm2,總建筑面積49890m2,分為兩期建設,東側地塊作為一期建設用地,西側地塊作為二期建設用地。學校為九年一貫制,共54個班,學生人數大約1950人。一期總建筑面積41970m2,包含小學教學區8640m2、中學教學區6720m2、行政圖文樓4520m2、會議廳1800m2、體育館2630m2、食堂3270m2、學生公寓13130m2以及附屬用房1260m2。二期總建筑面積7920m2,包含二期教學用房6460 m2、學生公寓區1460m2(見圖2)。

2 江門幸福學校鳥瞰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學校主出入口位于東側地塊的南側,形成入口緩沖廣場及入口廣場區,塑造中正嚴整的城市形象。廣場正對的是行政圖文樓,為校園標志性建筑。廣場左右兩側為教學樓組團,組團圍合成3個半封閉的書院式院落,為每組教學建筑提供安靜的室外活動空間。學生公寓區位于校園北側,形成2個獨立的院落空間。體育館及運動場地位于校園東側,形成獨立的“動區”,與教學生活區的“靜區”分隔。二期教學區及生活區形成獨立的院落空間(見圖3)。

3 江門幸福學校院落空間分析(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建筑,對古代學術文化發展和人才培養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作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場所的主要代表,書院的空間形式具有鮮明特點。傳統書院選址于風景優美的名勝地,與自然融為一體,打造和諧的建筑群落,將借景手法及造園手法引入建筑群落布局,營造具有藝術氣息且陶冶人心的空間意境。書院選址與空間規劃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古人的審美理想。傳統書院設計以儒家學說為指導,采用“禮樂相成”的整體規劃布局,強調等級與秩序,體現尊卑有序的傳統倫理觀念。空間形式上表現為對稱感、規整感及序列感。書院的建筑布局體現講學空間、供祀空間及藏書空間的功能聯系,通常采用均衡對稱的布局方式,沿中軸線縱深方向依次布局牌坊、正門、講堂及藏書閣等主要建筑,形成層層遞進的序列空間。在中軸兩側平行設置次軸線,并布局祭祀等功能。其他場地結合齋舍等生活功能空間靈活布置,形成居學一體、開放融洽的學習環境。此外,將園林設計引入庭院及建筑灰空間,打造層次豐富的自然景觀,使建筑與環境緊密聯系,營造天人合一的空間意境。
2.2.1 軸線布局——禮樂相成
在江門幸福學校規劃設計中,主入口處呈中心軸線對稱布局,主軸線上空間層層遞進,依次為校園緩沖廣場、校園大門、入口廣場、行政圖文樓、會議廳、宿舍區院落,同時形成入口廣場兩側的教學區院落次軸線(見圖4)。通過縱橫垂直的序列空間,對主次空間和內外院落進行區分,體現出“序—敬”的關系。廣場區外向的院落及教學宿舍區內向的院落,結合景觀環境打造營造出空間親和感,體現出“和—親”的關系。上述軸線與院落空間布局將“禮樂相成”“和序滲透”理念有機融合。
2.2.2 空間圍合——多元融匯
整個校園區域通過“U”字形、“回”字形及“S”形布局規劃形成4個教學“書院”空間及3個生活區院落空間。主入口廣場通過中央行政圖文樓及兩側教學樓圍合,形成半開放外向院落,是富有空間層次的入口廣場空間。每個院落通過連廊連接、景墻貫通,在鏤空界面以及靜水面基礎上,結合竹林、景石、休憩廣場等,表達不同的空間特色。各個院落空間均有私密性,形成不同的主題,如主要景觀區、生態種植區、學習交流區、繪畫攝影區、演出會議區、展覽陳列區等,共同構成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環境。院落之間相互通達,空間相互滲透,借景造景,層次豐富,形成連貫多變的景觀體驗;院落之間相互嵌套,開合有度,營造出濃厚的“學堂書院”氛圍。
2.2.3 連廊體系——流線引導
連廊作為邊界明顯的交通空間, 具備極強的方向引導性, 在書院中人們大部分游走活動均在連廊進行。作為最常規的空間引導方式, 連廊可高效引導人們在多個建筑之同活動。傳統園林的連廊空間一般含而不漏、移步易景、或環或展,空間體驗豐富且富有禪意。新時代,校園連廊逐漸擺脫單一連接的功能需求,通過豐富的空間變化,加載停留、交流、閱讀、等候及展示等多種功能。連廊將不同功能和不同尺度的庭院聯系起來,并通過平面上的行進路線組織。校園規劃通過軸線和內院的組合構建呈完整回游路線的步行體系,將主軸線與分支步道結合。同時將各個單體建筑以連廊形式連接,建筑與連廊共同圍合出一系列庭院空間。連廊作為交流、活動、休閑的場所,可引導游走流線,方便各功能空間聯系。在連廊空間營造上,利用表皮設計及遮陽處理,通過空間的放大與縮小,形成豐富的光影變化與心理體驗,營造更加多元的主動型行為空間(見圖5)。

5 江門幸福學校連廊體系分析(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2.4 立面語境——地域文化
江門市為廣東省轄地級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因其位于西江與其支流蓬江交匯處,江南煙墩山和江北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廣布,東部、中部、南部的河谷平原、沖積平原、三角洲平原寬廣,丘陵、臺地錯落其間,組成多元化地貌景觀。
江門傳統建筑為嶺南風格,近代呈東西合璧風韻。嶺南建筑青磚黛瓦、意境悠遠,采用院落布局,其中圍龍屋建筑群落特色鮮明。圍龍屋建筑的白墻與青瓦屋頂形成強烈對比,猶如一幅清新明凈的畫作,是富有特色的漢族民居,整體布局猶如太極圖,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為半月形房舍,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及合族聚居性。
項目建筑設計保留嶺南特色,以白色和青色為主要色彩,立面材料主要為灰白色文化磚搭配青灰色金屬構件,局部穿插木質鏤空圖案幕墻,簡潔明快、清新淡雅。立面造型為方整有序的體量組合,搭配底層通廊、空中連廊、文化景墻等形成富有變化的室外空間。在設計語匯上,將對傳統文化的轉譯及巧思滲透到校園設計各個部位,采用青灰色鏤空窗藝、大面積的木質鏤空圖案以及錯落有序的片墻形式,力求將文脈傳承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角落,以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見圖6)。

6 江門幸福學校立面設計語匯(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2.5 景觀營造——水木竹瓦
孔子曾提出“游于藝”的倡議,此處的藝即為“六藝”,涵蓋了禮、樂、射、御、書、數的內容,體現出“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即將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實現人文文化與自然景觀的一體化,陶冶人的身心,拓寬教學界限。在書院自然環境設計中,將園林設計手法引入院落景觀設計,通過靜水面、竹林、樹木、鏤空瓦片景墻等元素搭配建筑,營造出宜人畫卷。在布局和裝飾方面追求簡約不繁瑣,白墻青水、疊石竹林,盡顯淡然之意,每個院落營造出各異的景致,行走其中猶如一幅幅畫卷徐徐展開,打造具有人文氣息的書院氣質,同時形成相互連通、開放共享的院落組團,營造開放自由的教學環境(見圖7)。

7 江門幸福學校內院空間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江門幸福學校規劃及建筑設計對傳統書院空間進行現代應用演繹,依托于江門地區的地域文化,結合新時代校園設計的功能要求以及現代教育開放、包容、多元的人文特點,營造出具有可持續性的新型校園環境,將書院這一傳統教育空間的特色再現,打造天人合一的現代人文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