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佐
以山西省洪洞縣恒東小學設計方案為例,對建筑用地合理布局,分為西側教學區與東側運動區。半圍合的教學樓形成內庭院,結合看臺及活動平臺打造豐富的室內外活動空間,以擴大活動場所面積。在較為緊張的用地條件下,通過規劃設計打造多樣化的教學與活動空間,實現校園布局的靈活性與完整性。
校園建筑;設計;公共活動空間;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全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前,山西省洪洞縣城區內為適齡學生提供的活動場所嚴重不足,校內科技類、文藝類、體育類活動設施缺乏。隨著山西省洪洞縣城區規劃建設體系逐步完善,亟需建設具有較高辦學檔次和辦學水平的示范性普通小學,以解決洪洞縣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
恒東小學位于洪洞縣主城區,北鄰規劃支二街,南鄰恒富東大街,西鄰虹通大道,東側現為空地。用地基本為矩形,南北長、東西窄、東南高、西北低,總用地面積46640.55m2。項目用地較為緊張,主要包括建筑用地、室外活動場地、綠化用地、教職工宿舍用地等,如何合理分配各種用地指標,使其相互間既存在關聯,又互不干擾,最大限度地滿足學校使用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與交流活動空間是規劃設計的重點問題。
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1號教學樓、2號教學樓、綜合樓、報告廳、合班教室、教工宿舍、食堂、看臺、室外活動平臺、室外運動場等。辦學規模為8規制(48個教學班),總建筑面積為27749.05m2。
以“現代書院”為設計理念,結合基地環境特征,運用現代建筑思想,依據地形特點合理設計,打造功能分區明確、路網關系清晰、交通流線順暢、建筑布局合理、空間特色鮮明的現代校園。書院起源于唐代,由書齋與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演變而來,書院體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高級形態的教育與學術機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以書院為原型,突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兼顧學校的文化性與創新性,通過空間構成、建筑形體等元素體現學校的文化性與現代感。
考慮到學生學習、生活與交流需求,引入學街概念,注重環境設計,創造課外交流空間,豐富校園立體流線。以規劃、建筑、景觀三位一體的整體設計為目標,從室外環境到單體建筑內部,營造多層次建筑空間,保障使用舒適性。
塑造建筑整體形象,從色彩與造型入手協調整體環境。在延續現代書院與歷史文脈的同時,彰顯建筑現代氣息,詮釋新型教學求知環境。
秉承節能、節地、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證校園建設的經濟性、可行性。
恒東小學用地基本呈矩形,南北長、東西窄,規劃綜合考慮用地形狀、周邊環境及現有道路,將用地分為西側教學區與東側運動區2個部分(見圖1)。

1 恒東小學鳥瞰效果
1)教學區 沿虹通大道在場地內南北向布置教學區主體建筑:1號教學樓、綜合樓、2號教學樓、報告廳與合班教室,各單體建筑之間采取連廊有機連接,使其成為一體式綜合建筑。學校主入口設于西側,南北兩側教學樓及東側綜合樓圍合主入口禮儀廣場。在1,2號教學樓、報告廳與合班教室分別營造半圍合且相對獨立的景觀內庭院,內庭院與看臺底部連通,也可通過臺階與室外活動平臺相連,各建筑中的2層室內通道可直通室外活動平臺,擴大了室外活動場所的使用面積,實現建筑規劃布局的完整性。
2)運動區 設有看臺、400m環形跑道、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及相應配套運動設施(見圖2)。教工宿舍及食堂布置于運動場東北側。整體規劃設計分區合理,自成一體,便捷互通,互不干擾。

2 恒東小學運動區
恒東小學西、南、北三側均鄰城市道路,方便設置校園出入口。校園主入口設于西側虹通大道,以減輕主干道恒富東大街的交通壓力;在規劃支二街與恒富東大街設次入口,分別作為校園車行出入口與緊急疏散口。自主入口由西向東進入校園儀式廣場,由儀式廣場分別向南、北方向拓展道路,沿建筑長邊直通至端部,形成順暢的環形道路,既滿足使用要求,又符合消防車輛通行與救援要求。
校園北側設置室外停車場,配置充足的地面停車位,機動車自北側次入口直接進入停車區,不進入教學區,以構建便捷安全的人車分流交通系統,保障學校的教學環境及學生的交通安全。
加強綠化層次感、立體感,實現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的交融與協調。綠化植物的選擇必須著眼于為學生創造舒適、安全的活動環境。設計利用零散地塊營造美化與實用的小型景觀,增添場地人文情趣,創造宜人空間。
空間景觀規劃分為3個層次,教學樓西側主入口及前區廣場綠化、建筑周邊綠化及半圍合內庭院綠化。教學樓西側主入口及前區廣場利用周邊草坪、造景樹種及小品組成豐富的點、片狀綠化;建筑周邊綠化既可美化校園環境,又可使其與周圍建筑形成空間分隔,有效減少周邊道路交通對場地內部的干擾;半圍合內庭院綠化營造良好的景觀視線效果,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宜人的空間環境。
1,2號教學樓為地上4層,主要布置普通教室、教研室、閱覽室、書法教室、科學教室及計算機教室等,寬敞的走廊采光充足,通風良好,既能保證學生安全疏散,又可提供課間休息與交流空間。
報告廳及合班教室位于主入口北側,層數為1層(局部3層),1層主要設置報告廳(可容納600人)、合班教室,局部2層及3層為控制室、化妝間、管理用房等,為學生舉辦大型室內教學、文娛活動提供寬敞、舒適的場地。
綜合樓為地上5層,地下1層。地下1層主要設置設備用房,地上1~5層主要設置辦公室、醫務室、廣播室、電子閱覽室、會議室等,是學校管理與教師辦公場所。綜合樓3~4層通過室外連廊與1,2號教學樓相連,既便于日常教學活動使用,又可作為教師休憩、放松之地。
教工食堂及宿舍為地上5層,地下1層。地下1層主要為倉庫、非機動車庫,地上1層為教工食堂,地上2~5層為教師宿舍、衛生間及盥洗室。
迎合城市空間設計,建筑立面造型高低錯落,形態豐富,空間變化多樣。以現代風格為基調,形式上力求簡潔、明快。通過對現代建筑構成手法的提取與運用,滲透活潑、自由的元素,力求體現現代建筑的簡約之美,既簡潔大方又充滿人文氣息。建筑色彩遵循統一中求變化原則,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建筑形體方正簡潔,主墻面使用仿石漆,重點部位采用鮮艷色彩,滿足學生心理需求(見圖3)。

3 恒東小學建筑立面
在滿足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基礎上,消防設計還需遵循以下原則。
1)“預防為主,防消結合”,針對建筑火災特點,立足自防自救,實現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2)消防設計應以人員安全為主要出發點,并最大限度降低經濟損失。
3)提高建筑綜合消防能力。
4)防火設計措施需保證充裕的人員疏散通道寬度;盡可能加強構件的耐火性;設置火災預警系統,完善建筑消防設施;采取降低火災蔓延速度的措施;建筑周圍設置消防車道,每層建筑設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員進入的救援窗口。
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節約資源與減少排放,項目按綠色建筑一星級設計。通過總體規劃與建筑單體的優化設計,結合地域氣候、環境、資源、經濟和文化特點,與周邊生態環境取得動態平衡,將綠色、節能、環保理念貫穿于設計、施工、運營全壽命周期。
學校建筑需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指導下,滿足素質教育主題要求,為師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促進其溝通交流,增強學生協作意識及團隊意識。本文以山西省洪洞縣恒東小學設計方案為例,通過相對緊湊合理的設計,在較為緊張的用地條件下創造出充裕且多樣化的教學與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