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申通
“農文旅”融合既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蘇州市唐家宅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實踐不僅實現了文化認同、產業升級、生態保育與活力更迭,而且助推了產業的縱向延伸與橫向拓展,總結其分區發展與產業聯動的創新模式,以期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參考。
鄉村振興;“農文旅”融合;特色田園鄉村;景觀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基,鄉村發展與興衰切實關系到我國社會穩定與經濟建設的大局。工業化與城鎮化帶來城市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拉開,制約著我國城鄉協調發展,同時引發了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劇烈變遷和深刻轉型[1]。就大多數中國鄉村而言,實現鄉村振興需依托農業和旅游業,加之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農文旅”融合發展已成趨勢[2]。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已成為重要議題。有學者提出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是對我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的理論建構與科學論證[3]。依托鄉村自然稟賦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產品不僅可延續鄉村文化,而且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4]。張翠麗等[5]通過對“農文旅”的解讀,認為其本質是農業、文化與旅游3個領域及相關要素的整合重組、相互滲透,其中農業為基礎、旅游為動力、文化為靈魂,最終實現“以農興旅、以旅強農、強農興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學者認為要根據鄉村特點因地制宜地創新“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江蘇省鄉村振興實踐探索一直走在前列,是我國鄉村轉型發展的先行者,特色田園鄉村也為全國提供了鄉村建設的新路徑。因此,本文以蘇州市特色田園鄉村唐家宅為例,對“農文旅”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進行探索和研究。
鄉村振興是實現新型城鎮化、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必然。著眼于農村、農業和農民,著力于生產、生態和生活,以“農文旅”為抓手推動鄉村資源、特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打造鄉村振興的新動力。“農文旅”融合發展是鄉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利用鄉村農業與文化資源并實現旅游業快速發展可促進鄉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發展與生活富裕的目標。
特色田園鄉村從屬但不局限于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模式和載體之一[6]。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以農民為主體、注重鄉村內生性的發展模式,不僅改善了農民生活,而且豐富了農民的精神世界,從物質和精神雙層面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自然生態和農業資源為底色,將文化的“創意性”和旅游的“直觀性”交融,體現“詩中田園,畫里水鄉”的地域特色。而“農文旅”融合發展強調以農業為核心,將文化和旅游引入農村發展,促進農業延伸發展、農民收益共享。“農文旅”融合發展是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抓手,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
唐家宅位于蘇州太倉市璜涇鎮雅鹿村飛躍片區(見圖1),與楊漕村接壤,北鄰省道338,雅飛線、鹿北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唐家宅屬原風貌自然村落,占地面積約0.36km2,其中農田約350畝,涉及雅鹿村26,27,28,29組及原飛躍村委會周邊廠區,現有農戶59戶,常住人口262人,是紅色旅游與農耕文化的交融區,并作為蘇州市第五批特色田園鄉村(蘇州市精品鄉村)試點。

1 區位示意
1)產業特色鮮明 唐家宅以種植品牌稻米——璜涇大米為主,雅鹿村特有的黨建品牌“一鹿同行”與稻米產業相互融合,推動了村莊經濟發展和品牌效益。村莊北側紅木加工廠經營狀況良好,具有一定歷史與品牌效應,可通過村企資源共享實現產業升級和品牌推廣。
2)生態環境優美 唐家宅水體資源豐富,民居多臨河而建,農家水田環繞,水鄉風格濃厚。鄉村民居隱于稻田,百畝大地景觀作為唐家宅的鄉村特色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通過三星級康居鄉村的創建及唐家宅二期工程的提檔升級,唐家宅不斷推進河道環境整治、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已形成良好的鄉村環境。
3)交通區位優越 唐家宅村民出行至王秀鎮、鹿河鎮等地原本只能走小路,現經政府重新規劃,先后建成雅飛線、鹿北公路,并完成唐家宅外圍道路黑色化改造,與孟河村、楊漕村打通了回字形串聯線路,為下一步區域聯動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4)人文氣息濃厚 唐家宅在改造過程中為保留原有鄉村氣息,允許村民在原址進行老宅翻建,并對屋面破損嚴重的住房進行立面更新,保留白墻黑瓦的江南水鄉氣息。同時將太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按原風貌翻建,重現光輝歷史,聯合太倉市第一黨支部紀念館打造蘇州市廉政教育基地,將“黨建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融為一體,充分挖潛紅色廉政思想的當代價值,提煉并弘揚勤廉氛圍與廉政文化。
5)鄉風文明淳樸 在村莊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注重村莊外部環境打造,另一方面注重內部文明提升,堅持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共同推進。將村莊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合一,將家庭誠信積分融入村民考核中,使村民的行為舉止得到規范,思想道德得到提升。雅鹿村先后獲評“全國文明村”“江蘇省文明標兵”“江蘇省民主法治村”等榮譽稱號。
唐家宅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實踐充分立足自身資源本底與特色,以稻耕農業產業為基礎,以紅色歷史文化為靈魂,以田園鄉村生活為載體,以文化創意、田園體驗、游覽觀光為紐帶,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傳統意蘊的田園鄉村。在具體發展實踐中,貫徹特色優先、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依據資源特點發揮不同片區特色。
以太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為文化中心,結合藝術工坊和景觀健身步道等旅游配套服務,通過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形成集參觀展覽、緬懷學習、文創、休閑于一體的旅游體驗。以太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為歷史文化資源,對歷史遺址進行整治改造,打造紅色文化紀念館,展示唐家宅地區革命先烈的動人故事和感人事跡;結合黨建游園和文化廣場,形成集參觀、展示、會議等于一體的鄉村文化中心,提升“一鹿同行”的黨建品牌效應;坐落于稻田和文化中心的藝術家工坊以田野風光和紅色文化為靈感進行藝術展示和繪畫創作;親子手工樂趣園成為親子科普文化教育和手工DIY創作融合的文化創意新景點;利用現有濱水村道、田埂,結合現狀楓樹布局,一條百米楓廊串聯田園與水系,激活鄉村田野魅力。
圍繞農田區,采景特色稻田畫和油菜花田,將紅色旅游與農耕文化交融,營造農旅融合的休閑體驗。利用唐家宅水稻和油菜花資源,結合“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種植具有鄉村特色的稻田彩繪,同時增設稻田畫瞭望塔與稻田棧道等設施。瞄準日益興起的個性化旅游市場,結合休閑解壓的特色活動,利用閑置稻田定期舉辦露營、晚會等主題活動,提高游玩的趣味性。將村莊內部分商業性質的用房和區位較好的農屋改造為“稻香客棧”或“稻客民宿”,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實現餐飲休閑一體化發展。在旅游發展的同時注重鄉村環境營造,以濱河步道與田間棧道將整個村莊串聯,將生態駁岸和濱河步道打造為主要景觀帶。
重點依托現代農機站作為農業現代化展示的研學窗口,結合稻鴨共生景觀點,以農業、生態康養和旅游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生態的觀覽體驗。將原村北部綠秧禾合作社的農機站打造提升為現代農業展示窗口,構建產學研結合的糧油種植基地。通過與北側現代農業園結合,依托現狀有機水稻種植區擴大種植區規模,形成鄉村氛圍濃厚的農業觀光基地,打造現代農業旅游活動。注重生態康養產業發展,村莊中心的開放水體由雜草叢生的水田打造成稻鴨共生的核心景觀區。以塘為基,以水田為契機,引入稻鴨共生種養技術,增強鴨與稻的互動,營造稻鴨和諧的田園景色,同時進一步結合稻米文化,打造“鴨稻米”和“鴨田稻”品牌。
以農家果蔬種植區為核心,結合蔬菜采摘及田野課堂,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形式突出休閑農業的參與性和趣味性。整合宅間自留地,打造特色果蔬景觀區,擴充采摘品種和規模,結合“共享農場”理念,引入“自主+托管”結合的租種模式。打造田野課堂,以田園為教材,以農教為契機,定期舉辦農耕文化教育活動,使游學體驗相結合。將保留的飛躍六組的土地廟納入田野課堂教學線路,作為農耕民俗文化的展示教材。對片區魚塘進行梳理,采用“水上種菜、水下養魚”的立體化種養模式,通過“菜凈水、水養魚、魚養菜”的生態循環,實現漁業與種植業的有機結合,同時增設垂釣點,布置木棧橋和涼亭,打造可賞、可游、可玩的參與性荷塘景觀。
唐家宅在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劃分特色片區,實行產業集群發展。通過資源分析與特色提取,將村莊劃分為4個發展片區,并制定具有差異化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地發揮片區主導功能(見圖2)。

2 分區發展示意
4.1.1 紅色教育傳承區:文旅融合增強文化認同
鄉村文化帶有鄉村的獨特印記和標識,應與經濟和產業關聯進行價值挖潛、品牌創新,此過程中的文化傳承更能體現文化自信。唐家宅以紅色文化為底色,放大“文化IP價值”,促進文化活化與產業化發展,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發展,以鄉村建設擴大文化傳播,增強村民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4.1.2 稻田畫觀賞區:農旅融合引導產業升級
以農業主導的小農經濟往往呈現生產效率低、產品價值低的特征,因此以農為核的產業發展需轉型升級。唐家宅通過打造稻田畫的方式實現農業生產活動與觀光體驗于一體的農業旅游,結合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注入花期觀賞、稻畫游覽、農產品銷售與展示等活動,實現“以農興旅,以旅強農”的農旅融合發展,引導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4.1.3 現代農業游覽區:農康旅融合促進生態保育
鄉村生態系統奠定了鄉村自然要素的基礎,是其新陳代謝的重要渠道,對環境保護、景觀建設及整個鄉村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唐家宅在展示現代農業窗口的同時,注重生態共生景觀的打造,通過稻鴨共生塘促進生態康養產業發展,優化水岸生態系統,建立生態棲息地,加強鄉村農業生態安全格局。
4.1.4 農耕鄉風體驗區:農文旅融合激發鄉村活力
鄉村旅游最顯著的特征是“鄉村性”,所以在打造旅游產品與體驗活動時,要突出鄉村特點。唐家宅大力發展共享農場、觀光果園、教育農園、田園綜合體等“農文旅”業態,堅持“根在鄉土、本在農業、魂在文化、活在旅游”,將鄉村農業發展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激發鄉村活力。
“農文旅”融合發展更多強調以農業為本底,將文化和旅游注入農村經濟發展中,依托現有特色及閑置資源,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多功能發展,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民收益,實現共享[7]。唐家宅在產業發展策略上,通過農業產業縱向延伸與三產橫向拓展實現產業創新聯動(見圖3)。

3 產業延伸發展示意
4.2.1 縱向延伸,提高產業附加值
在農業產業發展上,以農業科研為驅動力加強農業科研力量,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強現有特色品牌璜涇大米的推廣宣傳,結合資源本底與技術優勢種植農業產品,如有機蔬菜、油菜、有機向日葵、草莓等,有選擇性地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構建生態農產品供應鏈。
4.2.2 橫向拓展,促進產業聯動
唐家宅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通過一二三產的橫向拓展,實現“農文旅”融合一體化發展。在以農業產業發展為主基調的同時,依托紅色文化,通過稻田畫等藝術表現形式,以農旅結合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有機稻米和有機果蔬的深加工,實現產業延伸與規模化發展。紅木加工廠通過村企資源共享,以紅木生產推廣唐家宅品牌效應,結合傳統手工藝展示鄉村特色傳統文化和工藝。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實現鄉村發展與產業振興是關鍵。“農文旅”融合發展是創新型產業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為新時代鄉村建設提供了發展思路。蘇州市唐家宅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實踐通過對資源本底的深刻認知,踐行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以分區引導實現不同層面的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雙向延伸實現產業聯動發展,探索出適合自身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為鄉村轉型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