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曉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對“神仙眷侶”。20世紀30年代,梁家成為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龍,人稱“太太客廳”。如今,一群擁有文化遺產保護、城市研究、建筑歷史或考古學、美術史等領域有學科背景的人在北京成立了一個跨學科的公益平臺:“C太太的客廳”,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潘曦是“C太太的客廳”的常客,她的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地區與鄉土建筑,博士論文“納西族鄉土建筑建造范式研究”曾獲“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
潘曦是一位文靜秀氣的新昌女孩,1987年出生,2014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之所以把納西族的鄉土建筑確定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我對納西族地區比較了解。”潘曦說。2010年,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的潘曦,跟隨學院的無止橋團隊到云南麗江參加重點項目調研,去農村建造橋梁。這是她第一次接觸納西族地區。納西族建筑的工藝、技術保留完整給潘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做博士論文選題的時候,她決定對此開展調查和研究。
納西族是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在藝術方面也獨樹一幟,從房屋營造和鄉土空間中就能窺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古建筑研究大師劉敦楨先生在 20 世紀初考察麗江納西族民居時,曾評價其“保存古法較多”“猶存唐宋遺風”。然而,這樣富有特色的聚落空間與房屋營造方式在當今快速的城市化中卻難以躲過瀕臨消失的危機。山地民族聚落往往位于較偏遠地區,歷史上的官方文獻與檔案嚴重不足,是典型的“冷門”且意義重大的研究方向。
潘曦先后6次到云南、四川、西藏的納西族居住地進行調查。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潘曦常常親力親為,與泥木工一起砌墻、上椽、鋪瓦等,有時候還幫村民上山干農活。潘曦借住在一張姓村民家中,被村里人叫做“張家二姑娘”。
幾個月下來,整個人曬得黑不溜秋。“那年快過年了,潘曦從麗江回來,我一看都呆掉了,女兒曬得那么黑,穿得那么舊,簡直像一個長年干農活的小村姑,哪像一個博士生啊!”母親章亞蓮心疼地說。
“只有曬得像本地人一樣,才能與他們打成一片。”潘曦說,最艱苦的時候,是她去川滇邊境調研,人生地不熟,孤身一人艱難跋涉了十余日,身上被蟲子叮咬了近百個包。地方偏遠,交通不便,她搭乘著摩托車、拖拉機、小貨車,好不容易到了村寨。村里無水無電,電話都不能打。“最苦的地方是孤獨,當地人談論我的時候直接叫我‘漢巴妹’(漢族姑娘),因為至少方圓十公里內只有我一個漢族人。”這段時期,潘曦對村寨里木匠們的工作和生活進行了詳細觀察記錄,積累了近6萬字的調查日記。
終于,一本45萬字的《納西族鄉土建筑建造范式》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燦爛多樣的古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在鉛字中獲得傳承。“潘曦長時間駐扎村里進行現場調查,實屬難得,她的研究有堅實的調查基礎。”為她作序的導師秦佑國這樣評價。
“感謝納西族的文字,留下了許多東巴經書;感謝有才華有情懷的諸多學者,對東巴經文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我提供了堅實的資料基礎。”潘曦說,正是因為前輩學者的辛苦付出,“冷門絕學”才得以傳承,她所做的事情也是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