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鐘的
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我們應該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什么樣的未來?這不僅是哲學家們苦苦求索的終極命題,也越來越緊迫地影響著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找到文明永續發展的精神指引。
10年前,習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答“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怎么辦”的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為彷徨求索的世界點亮前行之路,為各國人民走向攜手同心共護家園、共享繁榮的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日內瓦萬國宮的演講中提出:“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五個堅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行動指南,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描繪了藍圖。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基本特征,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中華文明向來主張在欣賞本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的同時,也欣賞其他民族的文明,在互相欣賞中促進不同文明的和諧,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設想,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則將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世界經濟開放則興、封閉則衰,唯有開放才能進步。世界越是面臨保護主義帶來的風險,越需要不斷擴大開放的意愿和能力。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光照下,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內外聯動性,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隨著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地緣博弈的舊思維,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范式。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倡議共建“一帶一路”10年來,進一步打通經濟全球化的大動脈,暢通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致力于打造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有力促進了各國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鏈優化布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臺。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承載了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10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連續6年寫入聯大決議,獲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它確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新思路,彰顯了“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和諧共處、多元互鑒、團結協作”的全球治理新特征。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評價說,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