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冰冰
2023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8周年紀念日。78年前的9月3日,中華兒女經過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同時在東方戰場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2014年的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高度概括了抗戰精神內涵。今年夏天,由《人民周刊》雜志社與中國楹聯學會聯合主辦的“理想·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楹聯書法展現場,三副抗戰精神楹聯致敬偉大的抗戰精神。
在深圳工作的趙秀敏今年49歲,是一名公司職員。對于老家在東北偏遠山村的她來說,林海雪原中與日寇血戰的抗聯英雄楊靖宇就像那片白山黑水一樣,永遠不朽。
“楊靖宇在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中想盡辦法與敵人周旋,談起他,人們心中都非常敬佩。他以草根、棉絮充饑,戰斗到最后一刻,連敵人都無比尊敬他,他的英雄事跡感召著一輩輩鄉親們。”趙秀敏說。
2022年,趙秀敏在楹聯微信群中看到《人民周刊》雜志社與中國楹聯學會聯合主辦“理想·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楹聯征集活動,便毫不猶豫選擇創作抗戰精神楹聯。她說,“只因這段歷史在整個中華民族記憶中沉痛而悲壯,身為中國人更應該牢記這段被鮮血染紅的歲月。”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圖為抗戰支前模范乘車方隊。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
確定“抗戰精神”創作主題后,趙秀敏決定先從14年抗戰歷程著手。“很多人說八年抗戰,其實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寇占領東北三省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抗戰的歷程。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14年時間中,有多少英雄在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而戰?”于是,趙秀敏首先決定以“十四年傾碧血”作為上聯開頭。為致敬抗戰英烈們為國犧牲、捍衛正義流的熱血,趙秀敏引用了《莊子·外物》中東周周景王時期上大夫萇弘的“碧血”典故。烽火硝煙之中,英烈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守護著流浪在中國大地上、深受苦難的百姓。為保衛祖國山河,那些在戰爭中永不屈服的抗戰將士,如同中流砥柱一般,于民族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創作下聯時,趙秀敏引用《詩經·周南》中的典故收尾,以“干城”比喻、贊美、致敬保衛國土的抗戰將士。
在趙秀敏看來,抗戰精神就是一種犧牲精神。“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為保衛祖國而舍生忘死。華夏大地上這段可歌可泣的歲月、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今天我們仍然要學習抗戰精神,是因為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趙秀敏說。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1934年冬天,面對敵人的迫害與逼供,抗日名將吉鴻昌拒不低頭。他以大地為紙,用樹枝做筆,寫下這篇充滿浩然之氣的正義詩后,英勇就義。幾十年過去了,共產黨員吉鴻昌“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仍令家鄉父老倍感光榮。
“我的家鄉河南有驍勇善戰的抗日英雄吉鴻昌。2014年,吉鴻昌將軍列入國家公布的第一批抗戰英烈名單。皮定均組建抗日游擊隊,并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據地。在粉碎敵寇的掃蕩中,涌現出許多抗日勇士。他們的英雄事跡,無不感動和鼓舞著父老鄉親。”談起家鄉的抗戰歷史,66歲的毛利民仿佛有訴不盡的衷腸。毛利民是河南省洛陽市一名退休公務員,和趙秀敏一樣,毛利民也是通過楹聯微信群獲知楹聯作品征集活動通知,并且選擇創作抗戰精神楹聯。
與作出創作主題的決定相比,創作的動力是深沉的。“希望人們勿忘那段屈辱悲壯抗爭的歷史,永遠緬懷先烈,珍愛和平,警鐘長鳴,避免悲劇重演,共同開創未來。”毛利民說。
毛利民告訴記者,確定撰寫抗戰精神楹聯主題之后,秉持“從全民族抗戰大處著眼,在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上點睛”的創作理念,開始構思楹聯具體內容。他坦言,撰聯的過程,既是搜集整理材料的過程,又是推敲文字的過程,更是主題升華的過程。
得益于多年創作積累,毛利民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經久流傳的抗戰故事:在國難當頭、民族存亡之際,一曲《保衛黃河》,凝聚起民族魂,喚起磅礴力量;在抗戰關鍵時期,面對“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毛澤東一篇《論持久戰》,猶如一盞明燈,驅散迷霧,照亮前程;一場平型關之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砥礪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士氣,鼓舞了國人抗戰的斗志。
通過以上這些素材的積累、構思、加工,使楹聯有序展開:上聯突出抗戰精神的內涵,通過全民抗戰場景來體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下聯彰顯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以一場勝利戰役管中窺豹為抗戰作結。在毛利民心里,學習抗戰精神貴在持之以恒。回望過往,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砥礪前行。
“抗戰14年,在那段鐵蹄踐踏、淚水和血水交織流淌的歲月中,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英勇奮斗,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這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和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日月可鑒,山河為證,永遠值得我們世世代代銘記。”毛利民說。
“征稿中每項精神,我都創作了對應的楹聯。”今年73歲的賀建明是江蘇一名會計師。他少時便熱愛寫作,青年時期插隊10年,返城后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南京師范大學學業,上世紀90年代進入南京軍區后勤部建筑工程總隊機關工作后開始創作楹聯,先后成為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開始施行野蠻的大屠殺,30萬同胞失去家園與生命。六周慘無人道的屠殺、奸淫、放火、搶劫,非但沒有令中華兒女屈服于侵略者的刺刀之下,反而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戰決心。賀建明告訴記者,創作抗戰精神楹聯期間,為充分展示中國人民的錚錚鐵骨、不屈不撓的民族正氣,自己翻閱了大量資料才完成創作。
“抗戰歷史充分說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是永遠不可戰勝的。”在賀建明看來,無論何時,抗戰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前進的動力、創新的動力、貢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