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這一重要論斷為做好新時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大力弘揚守正創新精神,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更好擔負起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從中華民族文明歷史來看,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有著守正創新的文化基因。“守正”出自司馬遷《史記》“循法守正者見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強調要恪守正道。其后,諸多文獻屢有“守正”記載。比如,班固《漢書》中的“君子獨處守正”、范曄《后漢書》中的“在位明察守正”、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中的“守正為心”、朱熹《宋名臣言行錄》中的“守正直而佩仁義”等。這些文獻記載都表明,中華民族歷來推崇堅守真理、恪守正道的精神品質,有著一脈相承的“守正”文化傳統。守正并不意味著守舊,與之相反,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歷代文獻中多有對“創新”的記載。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的盤銘上就寫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經》有語:“《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詩經》有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魏書》有語:“革弊創新者,先皇之志也。”可見,中華民族文明本身就蘊藏著應時而變的內在基因,具有守正而不守舊、尊古而不復古的創新進取精神。正是這樣的創新進取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陳出新,最終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中華文明。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來看,守正創新就是既要堅持按照事物變化發展的基本規律辦事,又要不斷自覺能動地探索出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創新性思想認識和實踐活動。“正”就是指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是“大道”、普遍真理、道德操守;“守正”就是從客觀事實出發,科學把握事物本質,自覺按規律辦事。“創新”就是突破成規、尋找新路,自我革命、自我發展,勇于實踐、形成新知。這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也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本質要求。
守正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以什么理論為指導,是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成為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因此,我們必須繼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辯證分析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與矛盾,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使馬克思主義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性。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文化創新發展,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升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表明,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歷史證明,中華文明能夠歷經滄桑而繁榮興盛,關鍵在于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決定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性質和前進方向。黨的領導激發和匯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力量,直接關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前途命運、最終成敗。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必須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過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符合現代文明發展的科學道路,是呼應時代發展和人民訴求的現實道路,是具有文明優越性的正確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是賡續歷史文脈和實現中華文明跨越式發展的必要前提。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生命,只有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要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文化創新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觀念,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仍然能為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十分重要的啟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觀,做到“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闡發與傳承,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精準化提煉“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精華。善于運用中華文化的傳統智慧來解決新問題、提出新方案,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要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實現文明創新。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出要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強調“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歷史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中華文明善于同其他文明交流,善于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化在物種和技術、資源和人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經常性的傳播互動,在交流融合中獲得發展進步,通過文明互鑒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要堅持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方向,又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拓展文明交流互鑒內容,加強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深入開展領域廣泛、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擴容增質,加大交流對話力度,不斷推動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進步。增強文明交流互鑒,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創新文明交流互鑒形式,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主體的交往能動性,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平臺所賦予的各種傳播能力,挖掘多種文化構成要素,廣泛使用多種移動終端,不斷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