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冰冰
鳳凰木冠翩翩起舞,筼筜湖畔白鷺悠然。初秋的海濱城市福建廈門,千年潮未落,風起正揚帆。
9月7日至8日,由福建省政府、中國航海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在廈門舉辦。主辦方與來自加納、波蘭、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航運、物流、貿易、金融、科技等領域代表,圍繞“共商港航合作、共建絲路通道、共享經貿繁榮”主題,共謀“絲路海運”合作共贏新局面。
謀求發展合作是各國共同心聲,加快推進互聯互通是各國共同期盼,“絲路海運”項目成立5年來,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開展工作,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國名片。
“全球90%以上的貨物進出口通過海運完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在論壇上指出,海運在國際貿易運輸中居于主導地位,海運發展和創新對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福建省政府于2018年11月率先提出“絲路海運”項目,該項目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加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重大工作。
作為我國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和平臺,“絲路海運”致力于建設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國際貿易新通道,自2018年12月正式開航以來,碩果累累,成就斐然。
運行近5年以來,“絲路海運”得到各方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遠航的黃金水道越行越寬。自2018年開航至今,“絲路海運”命名航線國內始發港涵蓋天津港、北部灣港、廣州港、福州港、山東港、遼寧港、廈門港,聯盟成員單位304家,命名航線110條,通達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117個港口,累計開行11560航次,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78萬標箱,帶動投資近400億元,增加港口通過能力超1000萬噸,航線業務歷年貿易額累計20151億元,聯盟成員單位覆蓋產業鏈上的港口、航運、物流、制造、貿易、金融、信息等所有環節。其中,廈門港至馬尼拉港的國內首條“絲路海運”跨境電商快線,自2022年6月開通至今,集裝箱吞吐量近3萬標箱,總貨值超103億元。如今,“絲路海運”已與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一起,成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三大物流品牌之一。
“特別是在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新冠疫情的沖擊下,‘絲路海運’展現出強勁吸引力和旺盛生命力,對深化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深化國際投資與貿易合作作出了積極貢獻。”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在論壇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拓寬范圍,完善通道,優化環境,擴大開放,讓“絲路海運”朋友更多,輻射更廣,服務更優,紅利更足。“希望通過‘絲路海運’建設,實現以航運促進貿易,以貿易推動投資、金融、文化等往來,構筑我國與‘絲路海運’沿線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周祖翼說。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海運發展,不僅旗船數量創歷史新高,船隊載重噸位更是在今年躍居世界第一。“根據不來梅航運經濟與物流研究所(ISL)統計,截止到2022年底,全球商船隊規模達到6萬艘,中國旗船超過5780艘,合計1.17億載重噸。”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寧濤分享的數據表明,在國際航運領域,中國發展勢頭正勁。
“我們最開始做海運業務的時候,心里有一個夢想:中國船隊什么時候能創造歷史?”中國工商銀行金融有限公司航運事業部負責人賈浩在論壇上的感慨,在今年8月已經有了答案。據全球知名航運研究機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今年發布的報告,中國船東控制的船隊已經超越希臘,成為全球第一,總噸位達到2.49億噸。
藍圖繪就正當揚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需策馬加鞭。海運事業高速、穩步發展的背后,與中國政府多部委、多領域的支持密切相關。
趙辰昕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完善頂層設計,加大支持力度,在完善國際合作機制、推進多式聯運發展、構建全球網絡三方面推動“絲路海運”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航運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為世界經濟復蘇和貿易繁榮貢獻航運力量,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付緒銀在論壇中提出“緊跟時代步伐,融入發展大局”“順應發展趨勢,堅持創新引領”“發揮獨特優勢,深化開放合作”三點期望,期待為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更大作用,在推動綠色智慧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9月,全球人口總數已超80億人,其中,“世界上40%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線100公里之內的地方”。根據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交通運輸司司長任為民分享的數據推算,超30億人口(約為非洲、美洲、歐洲人口總和)的生產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明確提出支持擴大“絲路海運”品牌影響力,助力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福建省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志平表示,這標志著“絲路海運”正從福建實踐逐步探索成為深化全球合作共贏的中國實踐。
為更好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此次論壇期間分別召開了“金融助力‘絲路海運’港航發展”“智能集裝箱產業發展與國際標準化”“傳統碼頭智能化轉型升級”“政策性金融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四個分論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絲路海運”宛如一座“連心橋”,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倡議的誠意、毅力與實力。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領域的主力銀行,為積極發揮綠色航運金融政策引領作用,中國進出口銀行僅2022年一年便累計支持境外船東訂購國產綠色船舶70余艘,簽約金額共計約30億美元。
作為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中國信保積極發揮出口信用保險逆周期跨周期調節作用,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扮演著海外風險管理者和國家信用風險總閘門的角色,為“共商、共建、共享”提供強大的中國信用保障。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副總經理徐新偉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國信保累計支持對共建國家出口投資近1.9萬億美元,累計支付賠款95.9億美元,其中承保船舶項目963個,承保金額616.7億美元,港口類項目21個,承保金額73.5億美元,極大地保障了國際互聯互通和港航合作的安全暢通。
“絲路海運”聯盟首位非洲伙伴加納港務局港口物流部經理史蒂芬·奧維亞點贊“一帶一路”倡議,他表示,倡議彌合了分歧,促成了團結,希望通過與中國合作帶動兩國之間的貿易發展。
與“絲路海運”合作密切的波蘭格但斯克港直達廈門航線已開通近10年,波蘭投資貿易局駐華辦公室首席代表尤德良表示,波蘭是中國向中東歐和整個歐洲運送貨物的首站重要樞紐,作為中國投資歐盟的橋頭堡,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搭建的平臺,能夠給波蘭的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把更多的波蘭農產品、化妝品等帶到中國消費者眼前。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讓更多人互利共贏是經濟活動長久、良性發展的規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出發點的“絲路海運”讓人們更切實地看到,中國是充滿巨大機遇并愿意分享機遇的國家。這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國度,愿在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航船上,與全人類共同駛向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