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軍 陸昱潔 邢加滿


摘要:基于廣西壯族傳統節日文化,壯族螞拐節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壯族文化元素的研究。希望壯地的螞拐節可以繼續發展并傳承下去。運用了田野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和比較法進行研究。通過分析相關設計能夠深入理解壯族螞拐文化內涵,以壯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螞拐節圖騰以及紋樣在文創設計中來進行對廣西西北部文化與設計相融合的探討。對螞拐節文化,螞拐圖騰以及壯族紋樣,服飾民歌內容圖案進行分析。尋找代表性紋樣及色彩,重新整合創新。同時,可以傳播壯族文化,也可以促進廣西西北地區的旅游和經濟發展。
關鍵詞:傳承創新 壯族紋樣 螞拐節 民族文化 文創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21-0004-03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of Zhuang natio nality in Guangxi,the Zhuang Mafengguai Festival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 hope the Zhuang Mafengguai Festival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inherit. Field investigation,literature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were u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design,we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fengguai,and discus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design of northwest Guangxi with the totem and patterns of Mafengguai,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Zhuang people,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nalyze Mafengguai festival culture,Mafengguai totem,Zhuang nationality patterns,clothing and folk song content patterns. Look for representative pattern and color,re-integrate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it can inherit Zhuang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northwest Guangxi.
Keywords: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Zhuang nationality pattern Mafengguai Festival National culture Culture and create products
(一)研究背景
廣西獨特的人文自然環境與廣西螞拐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密不可分,壯語把青蛙稱為螞拐,在廣西紅水河畔,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慶活動。其產生與發展,折射出壯族人的生產與生存形態的變遷,以及他們在自然環境與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螞拐節,在廣西一帶盛行。
不管是源于民間的神話故事,或是以螞拐為祭品,都象征著壯族人對美好的生活的乞求與期盼。盡管早期的螞拐節是以祈求為主,但如今卻表現出希望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昔日的信仰觀念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習俗,并將其作為展現美麗村莊與鄉土文化的一種媒介。
(二)研究目的
研究內容主要是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理論研究的后續應用就是實踐研究,本課題的研究目的以及意義就是兩者相結合共同實現。
我們首先要對壯族螞拐節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進行系統化梳理,既然以壯族文化元素作為研究對象,就要通過壯族螞拐節作為主要對象收集相關文獻資料。文章以節日相關風俗中最具有特點的部分為研究對象。本論文的主要內容是運用壯族特有的紋樣和現代的文化創意產物,來創作一種體現壯族節日的產品,并把其運用到人們的生活中去。
實踐研究:在視覺表達的基礎上,怎樣把藝術的美學需求和現實的作用有機地聯系起來,就是要把理論需求、內容和結果進行高效的結合,實踐研究的重點和困難在于滿足產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同時傳遞理論內容和結果。
文章以螞拐節為主要目標,通過對螞拐節中的裝飾性要素進行創造與解析,并將其應用于文化創意作品的開發。在壯族傳統的裝飾品和繪畫中,突出了壯族的裝飾品的原創。
(三)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運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比較法及田野調查法。
①文獻研究法:為了對傳統節日文化創意產品有清楚的了解,要收集調研與國內外相關的資料,然后去整合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收集來的資料。利用互聯網、當地圖書館、博物館工作人員等。通過對河池、百色等地區居民的訪談和收集,進行相關數據的一些分析,總結和總結,形成理論,為設計提供有力的支撐。
②比較法:在收集和分析國內外優秀的案例總結,借鑒的精華和經驗優秀案例和應用設計的本質,分析視覺形象設計的相關數據,初步設計的方向和要求,如優化設計和最終的設計方案,需要使用一些基本的設計元素。
③田野調查法:通過實地調查,對壯族螞拐進行了深入研究,收集和分析了該地區的地域文化資料。通過對廣西壯地地域特色、歷史文化背景、絲綢面料知識的深入分析,形成優質素材庫,為形象設計提供優質素材。
(一)地域文化相關文獻
壯族祖先和大多數原始人一樣都信奉萬物有靈論,而廣西是典型的多神教地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原始人對上帝的崇拜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認識產物的,這也是過去人民意識形態的外化。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思維方式與螞拐文化起源傳說有關。壯族祖先把青蛙當作神,這與當時人的力量和地域條件相關聯。在人類的早期思維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自然界、對社會的了解十分局限。他們不能解釋諸如雷電、風和雨這樣的自然界的情況,他們害怕生活事件,如生命、衰老、疾病和死亡。當人們無法解釋這些現象時,就相信萬物皆有靈。他們認為,在這種大自然的影響下,有神在引導和安排著所有的事情。雷神、風神、水神、山神、太陽神都有強大的力量,履行各自的職責。廣西地處亞熱帶,多山多雨,雨季長,易發生雷暴。偶爾看到人們和動物被雷電殺死,當地的祖先都很害怕,因為雷電的震怒。多虧了托爾和他的青蛙的保護,廣西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種植水稻的地區。因此,托爾在諸神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蛙神在保護壯族祖先衣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是人類和大自然溝通的一個載體。其運用壯族先民的想象力把自己置于人類、自然與社會的中間,以這種想象來安慰自己的心靈。最先,壯族的祖先很重視農業,而在農耕中,降雨尤為突出。壯族先民相信豐饒的糧食是托爾賜給的,是托爾蛙保護的。因此,雷神在眾神中脫穎而出,而青蛙神對兩者都負有責任。借助壯族先民的想象力,把自己置于人類、自然與社會的中間,以這種想象來安慰自己的心靈。
百越族、壯族先祖布洛陀、布羅塔時期和野蠻時期都是以螞拐節為代表的,土司是漢族的主要民族。該程序顯示了選擇性與歷史記憶的關聯。馬峰拐節慶的禮儀活動主要有“召螞拐”,“葬螞拐”,“孝螞拐”,這些禮節,每個儀式和細節都具有一定的象征含義。通過對螞拐節的深刻闡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意義。節慶是一種由下至上的文化整合,是指村民之間密切協作、互相溝通、共同分享的特殊組織團體、共同營造了一段經久不衰的歷史、加強了社區的團結,在維持治安的基礎上,每年一次的慶祝活動都能強化個人的群體與國家身份。在螞拐節,人們解除了等級枷鎖,形成了一種狂野的個性,發揮了對社會的調控功能。
(二)民族傳統節日的傳播發展現狀相關文獻
由于一些傳統節日的產品設計文獻很少,而且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民族文化文本中收集和組織了產品設計趨勢。關于民族文化產品的發展分為三類:一是傳統文化的典型觀念;第二,時代創新的整合;第三,節日情感內涵的細化。
中國傳統節慶文化是民間文化,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智慧、精神和價值。在當今世界的變革和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我國的節日正處于觀念薄弱、活動形式單一、文化內涵庸俗化、西方節慶的沖擊與問題。伴隨著傳統節俗的沒落和喪失其應有的意義,我們迫切需要從新的歷史環境中尋求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在繼承和發展節慶活動中,傳統節慶的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近年來,以移動網絡為代表的新型媒介的興起,對目前的媒介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借助新媒介,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推廣節慶活動。網絡上節慶文化信息的殘缺不全,但是知識信息、活動、視頻、文化和創意產品卻能為大眾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新媒介的文化交流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對傳統的節慶文化的信息進行了系統化和零散的搜索。一些學者認為,新媒介網絡對傳統節慶的宣傳存在著過于分散和集中于單一形式的缺陷。
(一)研究分析
1.對地域傳統文化的發揚
傳統文化,概括來說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物質文化,指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相對比喻;第二種是相對抽象的精神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不斷碰撞,通過以人為主體,結合當時的地域或是特別事件,便形成了屬于當時的文化特點。文化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影響著發展,也是人類發展的印記。而對傳統文化的發揚是新時代深化文化認同和自信的必要途徑。
螞拐節誕生于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不斷推陳出新的設計讓人們逐漸遺忘非遺物質文化,文創設計對于大眾而言,是引領大眾了解并繼承優秀的非遺物質,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文化等,促進地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新的媒介。壯地螞拐節作為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傳遞給消費者的第一感覺是歷史文化的沉淀,而壯錦的圖騰是壯族人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用壯錦制作旅游工藝品及衍生文創品,展示了壯錦文化在發展中的變化和創新,作為廣西的名片,可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2.對文化設計媒介的思考
文創設計的傳播方式與廣播、電報、書籍等大多數的傳播媒介不一樣,表現出了受眾面窄、傳播速度慢、形式單一、沉浸感弱等諸多問題。
文創設計獨有的服務設計觀念,擴展了對傳統節慶的宣傳,本研究試圖探討如何將傳統節慶的文化傳遞與人們的文化需要與人們的健康生存模式相適應。把使用者經驗的概念引入到傳統的節慶文化中去。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慶文化,以迎合消費者對節慶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感受,達到宣傳的實用性、互動性和趣味。文章研究的重點是傳統節日文化及其與當下相適應的傳播模式傳統節日文化滿足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傳播與傳承的重要問題,并努力傳播傳統節日文化并為繼承提供新思路。
螞拐節就是壯族特有的傳統節日,而壯族服飾又是最能體現壯族民族特色。所以很有必要將壯錦紋樣和螞拐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既能繼承了優秀的壯族服飾文化,也很好地傳播了螞拐節文化。將二者進行科學的有機結合,才是做到文章創作的價值最大化。本次文創設計以壯族服飾紋樣為主,主要是通過紋樣再創新設計的方式來呈現此地螞拐文化獨特性,了解先輩做儀式的過程,服飾文化等。由于在中國知道螞拐節的人寥寥無幾,無可厚非地要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改良的設計。
但是當地品牌的規模化、標準化的意識不強,而且壯錦由于文化產業和相關科研單位尚未形成合力的原因,導致國家對其標準制定方面尚為空白,僅停留在地方標準階段,所以不利于傳統文化數字技術化的保存。
怎么用愉快的方式把消費壯錦藝術文化傳達給市場大眾,引起中青年消費者的高度關注,這對是壯錦對文創產品市場的一場重要挑戰,新時期青少年消費者能不能對壯錦非遺工藝源遠流長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將這個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方式才能獲得他們對壯錦華麗工藝的熱愛和欣賞,是研究者和設計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當然,雖然受眾多為廣西當地居民,但也不乏其他地區以及海外對壯族文化感興趣的人們,所以可以通過地區由內向外地宣傳,讓本地居民不僅可以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之后還能為此宣傳。
(二)研究結果
1.螞拐節日文化與壯錦文化結合
壯錦特殊的織造工藝是整個工藝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能工巧匠織造出精美絕倫的紋樣前提,圖案和顏色也深受在編織中使用的技術和材料的影響。螞拐節是廣西特有的民族地域節日,而螞拐本身就賦予了壯族文化特有的魅力,也是該地域文化的底蘊。可以說壯錦紋樣的產生離不開螞拐節的發展,這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螞拐節的內涵和壯錦紋樣的工藝特征,對視覺元素進行有效的提煉,將二者的關系進行有機的結合,再加以現代手法的創新設計。使壯族螞拐優秀文化得到承繼及發展,推動螞拐文化和少數民族紋樣設計健康發展,豐富設計內涵為完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2.文創設計運用平面互動技術
通過研究分析,目前市面上的創意產品主要是傳統的文化象征如印刷品、貼紙、印章等。這樣做使得創意作品更具文化內涵和可傳播能力,而去除了這個標志之后,整體作品就會與文化象征喪失關聯,看上去與一般的商品沒什么兩樣,顯得很平常。與其他文藝創作方式比較,它們的創作方式比較單一,缺少創意。不過,因為成本可控,設計方便,所以在文創業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的平面互動技術對產品進行再設計,使之能更好地發揮二維平面符號的優越性。其次,由于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文博類文化創意產品可以作為壯錦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了更有效地探索壯族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應用策略,很有必要對廣西博物館中關于壯錦的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

綜上所述,一個優秀的文創設計要求擁有以下特征:
真實性:即應有效地保障設計真實性,此為視覺設計的首要要求,應盡可能通過客觀的視野,為觀眾呈現出更具神韻的畫面,而不可以隨意設計,導致喪失了本真性。
統一性:視覺形象設計的整體性,并非說要全部采用同一模式,而是通過對不同形態采用不同的設計方式,達到風格上的統一,形成整體效果。
大眾化:無論哪一種視覺形象的設計,其最終都是服務于大眾的藝術。壯錦作為藝術品,其設計要求達到讓人望物生義,只有如此,才將凸顯紋樣設計的重要價值。
3.具體研究成果
具體的創意成果如下:
(1)古時該地信奉著青蛙女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類的發展大多因水而起,該地也蘊含著豐富的水文化,通過荷花去表達水元素也是一種方法。荷花和青蛙完美地結合一起,代表了這個品牌。色彩使用最為簡單的淡金色,讓人在視覺上看著簡約大方舒服,同樣也賦予了LOGO更廣的使用范圍。在細節上,對字體進行柔和處理,并使更加平滑,同時也在字體轉彎處進行尖角處理,使其和圖形的圓潤相得益彰,而后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在后續周邊設計中,如圖1。
(2)而本設計也是從現有的壯錦紋樣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再進行一個組合。紋樣是壯錦文化積累最直觀的表現方式,其紋樣分為抽象和具象兩種類型,其中就提取了“鳳紋”“蛙紋”和“蟒龍紋”三種常見紋樣進行基礎圖形的設計,再用圓點紋、條紋和八條幾何紋作為輔助圖形,讓兩者形成二方連續抽象組合圖案,這樣就可以設計出新圖形。對于基本圖形的設計,除了采用傳統的輔助紋樣之外,其次也融入現代的一次額幾何圖形,在色彩上,為了迎合現代年輕群體的審美,在保留傳統壯錦顏色的同時,也在細微的邊緣元素上做了適當改色,這樣無論在形式上還是顏色,或者在內涵上,既有對傳統文化的保留,也有創新,如圖2。
(3)壯地螞拐節作為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傳遞給消費者的第一感覺是歷史文化的沉淀,而壯錦的圖騰是壯族人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用壯錦制作旅游工藝品及衍生文創品,展示了壯錦文化在發展中的變化和創新,作為廣西的名片,可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針對名片的設計,可以將設計的標志和設計的圖案紋樣結合一下,在之前設計的紋樣中,截取其中幾個小元素,再重新組合作為名片的底紋,例如把傳統的蛙紋和錯落的方形邊框結合成新的圖形,上下兩邊再加入壯族服飾的邊紋。這樣第一張名片的底紋就好了,第二張可以采用與傳統相呼應的現代幾何紋樣,例如菱形、方形等,進行疊加組合再排序,再加以標志圖形的輔助制作出兩張針對不同人群的名片。前者的傳統元素針對懷舊的老年人群,后者的現代元素可以使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如圖3。

(4)視覺形象設計是對“壯地螞拐”具有一定規則的設計,其具有相對較高的統一性,規范性,其中分為基礎設計以及應用設計。載體的形式可根據文創產品的需求進行設計,多為名片,信封,明信片等作為主要載體。經過對消費市場的需求進行調研后,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設計,可選擇其他形式的載體作為輔助。可以采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品,喝奶茶咖啡是當下年輕人必不可少生活方式之一,那么使用奶茶杯和咖啡杯作為載體,用于傳播螞拐文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如圖4。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今是一個繁榮的時期,我國的旅游發展狀況、旅游文化得到了高度的關注,具有一定財力和政策傾向的少數民族,尤其是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家族,或是通過當地的財政資助,組織各類旅游文化活動。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對非物質文化的保存更為有利。
強調“真實性”是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的獨特標準之一,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整個螞拐節及其無形的文化遺產都在中國。很少有文化是完全原創的,這與政治、經濟因素是相互關聯的,但文化本身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新陳代謝。有些傳統只有當地人不斷創新才能延續下去。因此,螞拐節的主要力量及其持續而有活力的連續性仍然依賴于當地的壯族人口。只有尊重和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嚴格重視傳統節日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充分研究外國文化,不斷為螞拐節注入新鮮血液。螞拐節就能夠保持青春,經過歲月和世代。
參考文獻
[1]韋柳,包詩璞,韋東柳.生命儀式:壯族節慶活動中螞拐節的起源、 保護與傳承——以廣西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2):12-16.
[2]藍 穎,劉艷梅.文化生態視角下廣西壯族螞拐文化探析.[J]北部灣大學學報.2020(5):12-17.
[3]李洋,劉蘇,張子豪,鄭興華.基于文化需求的傳統節日文化傳播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210-215.
[4]王 薇.壯族螞拐節儀式音聲文化解讀——以廣西東蘭蘭陽村螞拐節為例.[J].大眾文藝.2020(04):89-91
[5]韋艷麗,周璇,趙志楊.旅游文創產品敘事性設計研究[J]. 設計,2021,34(01):8-10.
[6]熊佳慧,楊梅.青島民俗文化因子挖掘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J]. 設計,2020(16):120-123.
[7]林道佳.入廣西壯族織錦技藝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s設計.2022(0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