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依明
[ 摘要]“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興起,使市場中新增了多種新型產業,也為許多傳統產業開拓了發展空間,其中文創行業與“元宇宙”結合緊密,以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token,NFT)數字藏品的形式應用。高校作為文化創意的集中產地,不斷創造出大量文創成果,然而這些成果未能發揮出其最大價值,存在著成果分散、缺少傳播、轉化形式單一的問題,文章嘗試從“元宇宙”的視角出發,運用數字藏品的轉化方式,融合高校文創成果,使其價值能夠得到進一步開發。
[ 關鍵詞] 元宇宙;數字藏品;文創產品;成果轉化
[ 項目名稱] 四川美術學院2022 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元宇宙——中國傳統文化數字文創IP 開發與平臺建設”(項目編號:kycx2022122)。
近年來,國家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了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的指導政策,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體系,支持建設各類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高校作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創意成果產出的重要場所,應積極走在時代前沿,探索先進科技與文創成果融合應用的新方式。文章將結合前期調研基礎,嘗試從“元宇宙”視角分析高校文創成果結合數字藏品的應用方式,以及現階段存在的風險問題,并提出了未來二者融合發展的建議。
一、數字藏品融入高校文創成果應用的方式
區塊鏈技術發展讓“元宇宙”的概念興起,其尚無公認的定義,目前普遍認為它是在區塊鏈、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應用具象化,數字藏品是“元宇宙”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媒介,其運作原理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產生的一種數字化憑證——NFT ①,賦予了藏品的可信存證[1]。在大力推進數字化建設的背景下,數字藏品的開發應用為文創產業拓展了新的發展路徑,同樣也可以應用在高校文創成果轉化上。
(一)創新性的可持續發展平臺
高校文創普遍停留在對產品的設計開發上,大部分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且相對分散,難以進行整合管理,各種項目成果缺少能夠匯總的支撐平臺,難以形成規模,生產附加值低。面對這樣的現狀,高校也在不斷地探索解決方案。重慶藝術大市場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吸納高校中優秀的創作者,為其提供了一個線下與線上的交易平臺,這樣的模式是值得其他高校借鑒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所售賣的藝術品均為實體作品,數字虛擬的文創藝術品無法在線下最大化發揮其價值。在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web 3.0 時代背景下,虛擬世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逐漸增強,虛擬數字藏品也可以作為一種資產加入生產生活中。
數字藏品交易平臺與線下藝術品交易平臺的性質一樣,都是出售現成的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品與購買者的中介,它們充當著藝術品市場價值的確認場所[2]。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采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提高數據資產交易、流通的效率,更易于確權,數字藝術作品被賦予了唯一性,減少了創作者版權被侵犯的風險。數字藏品交易平臺發展的可持續性已在市場運營的過程中得到了證實,高校文創藝術作品與NFT 結合,可更加深入挖掘成果價值,增加“變現”方式,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影響力,順應數字虛擬時代的發展趨勢。
(二)構建多元的運營方式
目前,國內的數字藏品交易平臺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政策限制,許多功能無法開展,如無法進行官方的二級市場交易,但平臺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了適合國內市場環境的多種運營方式,獲得了良好的反響。高校文創產品普遍重視開發而輕視運營,成果的運用場景較為單一,結合數字藏品的推出可創新其運營方式。根據前期對國內數字藏品平臺發展的分析研究發現,平臺的運營善于利用多種創新的玩法對產品進行宣傳與推廣,NFT +盲盒、抽獎、社群、合成等多種方式符合年輕人的“社交型”消費觀。他們通過購買相同的商品,在社群中分享知識和經驗,相互達成認同,從而形成了一個“亞文化圈層”,起到了社交的作用。日本消費社會研究者三浦展在《第4 消費時代》中提出第四消費社會概念,在該時期人們的消費觀念趨于共享,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弱,而對人際關系的相對充實感的需求越來越強[3],這種跡象在我國社會中的青年消費者身上初顯。高校文創作品可以借鑒數字藏品平臺的多元化運營方式,創新作品的應用場景,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作品的影響力,不僅可以使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還在此過程中增加了作品的社交價值。
(三)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在科技賦能文化產業時要推進產學研相結合,高校開發的文創產品所涉及的學科種類多樣,能夠契合不同企業的項目,適合進行產學研模式的探究。在教學層面,高校以往都是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如今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授課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在此基礎上可結合“項目+課堂”的授課模式,將教學與實踐相互融合,為學生構建以社會所需為導向的思想觀念。
現階段,在高校中除了校企合作項目的作品,大部分學生的文創作品成果轉化力度較弱,難以向社會推廣,數字藏品平臺可以被視為線上的創新創業基地,在教學最終的成果轉化單元中,為學生的創作作品提供實踐應用的場所,連接企業與高校,將教學成果最終轉化為經濟效益。
二、現存風險分析
(一)版權問題
NFT 去中心化的銷售模式能夠記錄交易的過程,且不會被隨意篡改,保障了買賣雙方的利益,對數字版權的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在其應用的過程中仍會有侵權事件發生,如在上鏈之前作品具有侵權行為,其發行后的損害將會被擴大,以及存在現有的制度無法界定其性質的侵權事件,如藝術家Hendry 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使用藝術家Halsband 的攝影作品進行創作,被要求銷毀后她將用噴漆銷毀侵權作品的過程錄制并制作成NFT,該NFT 藏品是否侵害Halsband的知識產權,其本身是否具有版權,這些問題皆是具有爭議的。高校在應用NFT 進行文創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也將會面臨版權問題,現階段可通過對智能合約的規范約束減少侵權影響。NFT 作為新興事物出現時間較短,為之建立新的法律關系框架與治理框架的條件還不成熟[4],我國政策提出現階段要“推動數字版權發展和版權業態融合,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和單位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平臺”[5],相信在這樣的引導方向下,數字藏品的版權能夠得到更加規范的保護。
(二)金融風險問題
NFT 數字藏品的法律性質模糊,在國外數字藏品平臺以虛擬貨幣進行交易,并且支持二級市場,許多IP 被炒作出極高的價格,被包裝成金融產品進行售賣,吸引用戶投資,但由于其投資的風險高,且我國法律未將NFT 納入證券監管,國內的數字藏品平臺被禁止進行二級市場交易,但仍有部分平臺逃避科技監管、金融監管,出現了投資風險、詐騙風險,以及洗錢風險[6],嚴重影響了數字文創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各機構聯合發布的《數字文創行業自律公約》中提道:“堅決抵制任何形式的以數字文創作品為噱頭,實質發行和炒作虛擬貨幣的行為;堅決抵制任何形式的數字文創作品價格惡意炒作,防范投機炒作和金融化風險。”高校在使用NFT 進行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應規避其金融屬性,通過正規的技術提供渠道進行平臺建設,防止金融風險出現的可能。
三、融合發展建議
(一)強調教育屬性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場所,肩負著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輸送人才和提供科技、智力支撐的重任,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代高校與企業推行協同育人的創新機制[7]。高校在將文創成果與數字藏品結合的過程中,應區別于以商業屬性為主的一般平臺,將教育屬性放在首位,使數字藏品平臺成為承載著文創實踐教學作用的場所。在具體實施方面,學生可通過文創成果或項目課題的申請,獲得平臺上的版面推廣,增加教學實踐過程的展示。有助于教學與時俱進,豐富高校教學內容、更新高校教學模式、提升教師教學視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增加教育意義,減少商業上的利益驅動,建構學院派的數字藏品交易平臺。
(二)完善跨學科體系框架構建
“元宇宙”將會是一個多元的、各種資源融合發展的世界,數字藏品能夠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如游戲、藝術品、音樂、虛擬世界等,高校在文創數字藏品平臺建設的過程中也應注重多元融合,創作出適應多種場景的藝術作品。為達成上述目標,高校首先需要構建教學上的跨學科體系框架,整合傳統學科資源,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培養跨學科人才。數字時代打破了學科間交流的壁壘,使得萬物能夠相互連通,不同的藝術類學科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跨界合作,創新作品的表達形式,展現作品的時代特征。如美術學科中的雕塑藝術可以與戲劇影視學科中的數字媒體結合,將傳統雕塑融合數字技術,在其形式美的基礎上展現出更豐富的視覺效果。其次應加強校企合作,相關技術企業可為平臺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文化企業也可通過平臺與高校創作者達成合作,促進雙方共榮發展,高校通過數字藏品平臺建設打造垂直市場的融合一體化發展模式。
四、結論
“元宇宙”作為新誕生的概念已成為各行各業積極探索的對象,高校的文創成果轉化方式可以在“元宇宙”視角下得到創新,但由于國內現存的法律監管政策不完善,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仍會面臨許多風險問題,如文中所提到的版權與金融風險問題,這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進行后續的理論與實踐探究。
注釋
① NFT(non-fungible-token):指非同質化通證,實質是區塊鏈網絡里具有唯一性特點的可信數字權益憑證,是一種可在區塊鏈上記錄和處理多維、復雜屬性的數據對象。
【參考文獻】
[1] 車智斌.“元宇宙”視角下數字藏品發展的思考[J].客家文博,2022(03):17-22.
[2] 路煒峰,蔣永青.區塊鏈NFT:開啟當代藝術的原創性時代[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02):96-101.
[3] 三浦展.第4 消費時代[M].馬奈,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98-100.
[4]鄧建鵬,李嘉寧.數字藝術品的權利憑證:NFT的價值來源、權利困境與應對方案[J].探索與爭鳴,2022(06):87-95,178.
[5]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3-7-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330664865258523&wfr=spider&for=pc.
[6] 楊云天.防范數字藏品交易的金融風險[J].中國金融,2022(24):83-84.
[7] 戴彬,張孟迪.創建“三螺旋”跨地域產教融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19(0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