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烜
[ 摘要] 隨著經濟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地推進。在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公共藝術也成為點綴這個鋼鐵世界的一抹色彩,為枯燥機械化的現代社會平添了一絲活力。因其開放、公開的特質,其所具有的公眾參與性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公共藝術也不僅僅是體現設計之美的藝術作品,同時也凝聚了這座城市的文化與特色,展現出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和價值取向。
[ 關鍵詞] 公共藝術;價值取向;城鄉對比
公共藝術作品作為景觀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整體的景觀設計規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作為單體,又可以多個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景觀環境,公共藝術作品在設計時包含了作者不同的設計意圖,在不同地點、不同的場景應用都會存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
一、當代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分析
(一)團體建成
1. 公益性
在現代社會中,金錢似乎成了評價其在社會中所占分量的衡量標準。藝術作為精神上的審美需要,也難免會沾上“銅臭味”。但世事無絕對,社會中的公益性公共藝術也并不在少數。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大家荀子就說過:“人之初,性本善?!蓖硇淖鳛槿说囊环N“天性”,就已經被人所發掘。例如“雀翼鏘鏘”公共藝術集團在徐匯區永平里以大黃鳥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墻,這個是由殘障小畫家李隆鑫創作的上千只小鳥匯聚而成的,傳遞著殘障群體的心聲——“我們渴望被看見、關注和認可,而不是被捐助?!痹摴菜囆g充分考慮了殘障人士的心理,將對殘障人士的尊重表現得淋漓盡致,殘缺并不是能力上的缺失,僅僅只是行動上的不便,在現場還設有文創產品義賣、藝術DIY 互動等,所籌集到的善款都將持續用于公益項目,助力更多的殘障小畫家實現經濟自立。大黃鳥公共藝術墻體現的不僅只是理念上對殘障人士的一種關懷,還運用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展示手法,通過與現場環境高度融合的主題藝術來展現公共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共創和諧社會的美好心愿。
2. 營利性
營利性的公共藝術出發點和目的與公益性的公共藝術截然相反。公益性的公共藝術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社會的觀念與精神上實現一種自我的追求;而營利性的公共藝術目的就很簡單,即為了獲取足夠多的生產生活資料,用于維持自身的生存。大多數公共藝術都是營利性的,好的公共藝術作品也確實能帶來很可觀的利潤,但是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比藝術家所得的利益大得多,營利也只是公共效益帶來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的回報罷了。
(二)國家建成
公共藝術有藝術集團個人的創作,也有國家指派的創作,國家建成的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也和國家的政體形式有著很大的關聯。如資本主義國家以營利性為主,而社會主義國家則以非營利性為主。國家建成的公共藝術往往代表著社會階級的價值取向,如資本主義國家盛行的“利己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中盛行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精神,在國家建成的公共藝術作品當中也所體現,但共通的是國家建成的公共藝術作品有著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持,可以做出體量龐大、工藝復雜的優質的公共藝術作品。例如英國的雕塑《北方天使》,一尊重達200 噸鋼筋拼成的天使模樣的構筑物,體量龐大,但其建造的目的只是吸引人口回流,促進經濟的回轉,存在著明確直接的經濟目的,功利性強。又如中國冬奧會中的公共藝術作品,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單板滑雪運動員,是為了展示國家形象,體現冬奧會的主題,宣揚國力和振奮民族精神,更加注重形式。這兩件公共藝術作品的價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照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政體的價值取向。
二、城市社會價值取向分析
(一)大城市
1. 形成新型城市地標
在藝術史上,公共藝術雖然是一種新興藝術,但其發展的勢頭不可小覷。各大城市也為了增強自身的辨識度,紛紛修建了各種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藝術形式,起著愈加突顯的文化載體和城市地標的作用。地標性的公共藝術也能作為一種點睛之筆,凸顯出城市的過往,凝聚城市的特色[1]。在美國的紐約布魯克林看到一輛汽車大小的熱狗,請不要大驚小怪,那是歐文·沃姆(Erwin Wurm)的作品《熱狗巴士》。這是以一臺古董大眾的小型汽車為原型,加以藝術創作,而形成了一個略顯臃腫的、明黃色的餐車。為在公園中游覽的訪客免費發放熱狗。難以想象熱狗作為一種美國平民再尋常不過的食物,竟然是20 世紀隨著移民浪潮而被引入的,現在已經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美國的國土之中,成為一種再尋常不過的日常消費品,同時沃姆也希望通過這件作品表達出慷慨與民主的精神。
2. 緩和城市矛盾
公共藝術的作用不只是成為地標,也有緩和矛盾的作用。在北京地鐵15 號線,清華東站中的公共藝術品《學子記憶》就起到了緩和城市矛盾的作用。清華東站一直有一個被爭議的問題,明明更靠近北京林業大學,為啥要叫清華東站呢?這也是眾多北京林業大學的學子所糾結的問題,在網絡論壇上也成為學子們爭論的話題之一。而《學子記憶》這一公共藝術的出現,成功緩和了這一矛盾,將個人記憶帶入了集體記憶之中。尋找一種沒有時間邊界的共鳴及傳承大眾記憶的共同體,在內容上牢牢抓住了“記憶”這一模糊的概念,將大多數學子都會經歷的日常片段具象化,使用浮雕或雕塑的手法表達。如教室中瑯瑯的讀書聲,球場上揮汗如雨的身影,電話那頭的鄉愁與牽掛,書桌上堆積的書本和青春懵懂的愛情等[2]。不僅僅是記憶,共同性也是這件公共藝術作品的一大亮點。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就能聽到關于作品表現場景的情景對話和錄音,曾經的對話、熟悉的聲音就會通過手機在耳邊再次響起?!秾W子記憶》也不僅僅是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更像是社會的潤滑劑,順滑流暢、自然而然地在無聲無息中消除了清華東站的爭議,緩和了城市矛盾。
(二)衰落城市和小城市
有新興城市的興起,那必將有舊工業城市的衰落。曾經冉冉升起的濃煙是輝煌的象征,如今荒廢的煙囪與空空如也的礦山是蕭條的標志。英國紐卡斯爾市是一座因為煤礦而興起的城市,在工業革命時期,何等的繁華,但是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產業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第三產業興起,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逐步走向沒落。紐卡斯爾市也由曾經的繁華都市到現在的蕭條無人的境地,但《北方天使》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就地取材,利用當地沒落的廢舊煤礦所制造的鋼鐵雕刻出了《北方天使》,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工作機會,間接改善了人口外流,降低了失業率等[3]。《北方天使》成了當地最具觀賞性的地標建筑之一,也吸引了其他藝術在此地駐扎。使得這里從原本的一個默默無人的城鎮轉變為一個文化藝術城鎮,到此地觀賞游玩的人絡繹不絕。身長54 米、重達200 噸的《北方天使》在英國的紐卡斯爾市靜靜佇立,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當今紐卡斯爾市的繁華。
三、鄉村公共藝術價值分析
(一)實踐活動
由于公共藝術本身的特性,注定其不會是面向精英階層和高等社會的極具視覺觀賞力和表現力的精致化的藝術作品,而是面向社會,面向平民階層的通俗化的藝術作品。通俗化的藝術作品在形式上并不需要普通人難以觸及的材料,或者是專業人士才有的精加工技術。有時一塊石頭或者多塊石頭、一個字或者是一組字,只需這種簡單的形式與加工,再加之群眾的參與,那就是一件成熟的公共藝術作品。在江西省萍鄉市沿背村,這里是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的必經之地,也是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返鄉務農的“將軍農民”甘祖昌少將的故鄉。在這個革命老區,仍舊民風淳樸,還在訴說著甘將軍與“老阿姨”洪全珍夫婦不忘共產黨的初心,回到群眾中建設家鄉的故事?!兑粭l大河》是楊朔工作室帶領一群學生的鄉下實踐活動成果,利用微博在網絡上搜集了一千條革命熱詞,將其印刻在石板之上。以小河的形態,散鋪在小庭院之中。作品的上半部分由魚線懸掛,中間還有十個大小不一液壓成形的拋光鋼制球,球面上印刻著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的核心內容。村民們可以觸碰到這些石頭,甚至可以將其帶走。被帶走的石頭散布在村中的各個角落,也象征著這條河流奔向更遙遠、更寬廣的彼方。雖然這僅僅只是一次大學生為響應國家發展鄉村的號召所開展的一次社會實踐活動,但這次社會實踐所創的公共藝術,在這個村莊中生根發芽,融入這個村莊的歷史,成為村莊歷史的一部分。
(二)創造新型的旅游景觀
提起鄉村,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應該都是眾多的留守老人和孩童,由于鄉村缺乏產業支撐,大多數鄉村都沒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公共藝術使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鄉村發展成網紅村也是基于各種機緣巧合,具有不可復制性。在河南新鄉市輝縣的小屯村,一位“90 后”的年輕小伙尚勤杰,花了一年多時間在村中的墻面上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涂鴉,不僅有國漫哪吒的形象,還有龍貓、懸崖上的金魚姬,以及千與千尋等日本動漫形象。也正因為這些涂鴉使小屯村爆火,成為附近年輕人的打卡圣地,甚至有了“去不了三亞,去不了西雙版納,那就來小屯村逛逛吧”的說法。小屯村的爆火,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在于網絡傳播的迅速性和及時性,以及大眾的從眾心理,但尚勤杰的“農村不應該被貼上標簽,新時代的農村就應該有新面貌”也確實有一定道理[4]。
四、共通價值分析
(一)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增加經濟收入
旅游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型產業,也逐步代替了傳統的工業和農業,成了一種新型的產業支柱。旅游的盛行,不單單是自身的發展,也與人類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技術的不斷發展有著很大的關系。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創作的橡皮大黃鴨,自2007 年誕生起霍夫曼就帶著作品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發。截至2014 年的1 月份,大黃鴨先后造訪了11 個國家和17 個城市。大黃鴨所拜訪的地方都大受關注,也為當地的旅游及零售業帶來了極大的商業利潤[5]。就在去年的5 月份,大黃鴨拜訪香港。不光吸引了香港的游客,甚至還吸引了很多大陸的游客。很多大陸地區的人為了一睹大黃鴨真容,特意去香港。隨后大黃鴨就進入了北京進行展出,有數據顯示,接待大黃鴨的兩所公園之中,僅僅是門票收入就已經過億元,更別說衍生品銷售、餐飲、住宿、交通等為周邊產業帶來的豐厚利潤了。
(二)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國際交流
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僅只在某個國家盛行,或者是在某個國家之中傳播,更何況是處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時代之中。通過具象的公共藝術,將全球化理念表達出來的是位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門前的雕塑《永無止境》,作品創作的概念源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精神和使命的解讀——溝通、交流與連接?!队罒o止境》正是對這三個關鍵詞的視覺化和空間化的表達。雕塑上面有一百零一種不同語言的“你好”這尋常的問候語,這一百零一種語言正好涵蓋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全部的語言專業,展現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向世界的友好問候,也是連接世界、形成羈絆的手段[6]。友好問候也代表了中國溝通世界、團結世界的友好象征。
五、結語
城市和鄉村的公共藝術作品所具備的價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雖然有其共同性,但其建造目的和建造意義存在著不同的出發點。城市的公共藝術品,更多的是從一種自我觀賞的角度出發,而鄉村之中的公共藝術作品,更多的是從吸引外界的角度出發。總而言之,公共藝術是一種非常好的藝術表達形式,無論是大城市中作為地標緩和社會矛盾,或作為小城市或衰敗城市促進人口回流、回轉經濟的公共藝術,還是鄉村中的實踐活動、創造新型旅游景觀、溝通外界橋梁,其本質都是作為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啟動鑰匙。
【參考文獻】
[1] 張蘇卉.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地標的文化意義[J].藝術評論,2010,74(01):89-92.
[2] 武定宇.北京地鐵15 號線二期工程清華東站公共藝術品:《學子記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5(03):125.
[3] 莊馨恬.城市記憶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8.
[4] 范曉楠.景觀社會的圖像與繪畫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歐洲繪畫研究[D].清華大學,2016.
[5] 姚遠,楊琳琳.新媒體時代下視覺設計受眾參與性探究[J].大眾文藝,2013,329(23):121-122.
[6] 胡泉純.溝通、交流、連接:《永無止境》公共藝術作品[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236(0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