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軍
[ 摘要] 龍獅運動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其發展現狀反映了新時代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動態形式。文章以社會學、民族學、體育學相關理論為研究基礎,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系統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龍獅運動為視角,對湖北省傳承較好的民族民間舞龍、舞獅運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調查,分析龍獅運動民間傳承、學校傳承兩種主體傳承方式的發展困境,為后期龍獅活化傳承發展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礎。
[ 關鍵詞] 文化;龍獅運動;現狀;困境
[ 項目名稱] 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龍獅活化傳承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2Q205)。
舞龍舞獅是我國民間傳統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民間舞龍舞獅運動文化的歷史傳承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新時代的龍獅運動是傳統龍獅運動的傳承與創新,它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民間的歡慶娛樂活動,還成為一種集觀賞性、健身性、娛樂性于一體的綜合體育運動。新時代舞龍舞獅運動的創新發展既是對龍獅運動的弘揚與發展,也是對民族民間傳統龍獅文化的碰撞與挑戰。因此,調查新時代民族民間舞龍舞獅的發展現狀及其困境,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保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科學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湖北省民間傳承較好的龍獅運動
(一)舞龍
1.黃州唐家渡“五龍奉圣”
唐家渡的“五龍奉圣”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興起于清朝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是黃州獨具特色與頗具影響力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唐家渡“五龍奉圣”流傳至今,已形成固定的習俗程式,如插旗子、接燈、開光、游本壇、出窩、送龍、化燈。唐家渡“五龍奉圣”的五龍,按照順序依次是黃龍、白龍、紅龍、金紅龍、烏龍。五條龍燈是一個整體,每條龍燈不能單獨活動,順序也不能顛倒。
2.恩施“板凳龍”
恩施板凳龍源自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楠木園村楊家家傳武術“板凳拳”,由“板凳拳”招式演變發展而來。板凳龍的基本動作共有9 個,即龍抬頭、龍回首、龍翻身、龍抱柱、龍戲珠、龍搶寶、龍飛天、龍入海、龍擺尾。動作要領主要是圓、翻、纏、竄、轉。板凳龍深受當地群眾喜歡,逐漸發展成為一項休閑娛樂活動、節日歡慶娛樂活動。2009 年入選湖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潛江“草把龍”
潛江草把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歷史久遠。扎制草把龍是個技藝活。草把龍一般有7 節、9 節、11 節和13 節,采用竹、木、繩、稻草扎制而成。潛江草把龍是長江中游古越人、楚人崇龍、尊龍意識,以及后世民間多神信仰復合作用的產物,也是長江中游悠久的稻作文化標志性的民間文化現象。
4.十堰上津“火龍”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是我國僅有的四座保存完整的縣級古城之一,火龍燈會是古城最著名的民俗。每年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古城大街小巷耍火龍,祈求風調雨順、祛除瘟疫。上津火龍會始自唐朝,一直延續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耍龍人頭綁紅巾,腰纏紅帶,手舉龍燈,雄赳赳地往前趕。上津城位于金錢河畔,歷史上一直是水碼頭。早年,民眾祈求東海龍王施恩布雨,就以“水龍會”的儀式進行紀念。只是“水龍”耍起來,燭火搖曳,一團紅火,再加上煙花爆竹燃放,更是火紅一片,于是人們就直觀形象地叫它“火龍”。現如今在鄂豫陜地區享有盛名,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5.嵩山“百節龍”
鄂州嵩山是百節龍文化的發源地,百節龍至今已有400 多年歷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嵩山百節龍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嵩山百節龍,龍頭7.3 m,重100 kg,保持龍頭直立就需要80 人,龍身長達101 節,用在龍身上的布料綢緞就有約3 000 m。百節龍制作分為設計、木工、篾匠、縫紉、美術、彩繪、刺繡、油漆、印刷、電工、鐵器等多個類別,工藝分為裁、剪、縫、繪、編、釘、扎、制、印、粘、貼等多個項。每道工序環環相扣,每個扎制部位緊密相連。先扎制龍頭,龍身、龍尾按工序依次扎制。百節龍扎制完成要擇日合龍,并舉行合龍儀式。每年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進行鄉鄰巡回表演,現已舉辦了24 屆龍燈扎制舞龍活動。
(二)舞獅
1.黃陂“僵獅子”
“僵獅子”起源于唐朝玄武門事變之后,是一種流行于湖北黃陂和孝感兩地的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活動,黃陂區的“僵獅子”最為有名。“僵獅子”意為被僵住的舞獅子,又稱將獅子,因其舞獅過程中“馬腳下馬將軍”而得名。每年活動貫穿正月初六至正月十六,最后送燈時,將獅頭燒掉,一般紙糊獅頭才燒掉,寓意重新再來。木質的獅頭,一般只燒掉祈福布披和一些小裝飾品,具有祭祀祈禱的意思。
2.夷陵區龍泉鎮“高蹺獅子”
“花鼓舞、花鼓戲,玩獅子,玩武藝,舞起龍燈唱大戲。”這是夷陵區龍泉鎮對高蹺舞獅精髓詮釋的歌謠。夷陵區龍泉鎮的“高蹺獅子”已有百年歷史,“高蹺獅子”把高蹺和舞獅兩種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形成獨有的舞獅表演形式,深受當地農民群眾的喜愛。
3.仙桃“高臺舞獅”
高臺舞獅是湖北省沔陽市(今仙桃市)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俗稱臺獅子,是沔陽舞獅的特殊絕技。表演是在壘起的方桌臺上,分大、中、小三種臺型。舞獅者除表演與地面相同的動作外,還有在壘起的方桌間穿繞攀爬,間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錢吊葫蘆等絕技表演,動作驚險,扣人心弦,每到逢年過節都會有表演。
二、湖北省民間龍獅運動傳承現狀
(一)傳承方式
1.民間傳承
家族傳承。家族傳承是民族民間龍獅運動傳承的最為主要、牢固的傳承方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傳承者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學習技藝經驗,年長者為家族技藝不斷層,都會將技藝傾囊相授,從而代代相傳,家族成員成為龍獅技藝的主要傳承者。
師徒傳承。師徒傳承也是常見的方式之一。民族民間舞龍舞獅一般在逢年過節或一些特定的節日里開展,沒有形成長期、持續的活動過程,傳承方式一般在農閑時或節慶表演時,技藝高的年長者邊舞邊傳授,其他人模仿學習,遇到較難的動作,由師傅講解技術要點。民間傳統的舞龍、舞獅注重習俗、精神、禮儀、祭祀等,在動作技巧上相對簡單,不需要長期學習。因此,大多數時候沒有嚴格的師徒關系。
2.學校傳承
20 世紀90 年代,隨著龍獅運動的專業化,對參與隊員身體的柔韌、協調、力量、耐力等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成為龍獅運動高水平發展的適宜場所。1998 年,北京體育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率先將龍獅運動引入校園,并于2001 年開設了龍獅必修課程,從此龍獅運動開始進入高校課堂。2003 年,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在中南大學成立,由中南大學作為牽頭單位,將龍獅運動作為選修課、普修課、專業代表隊訓練課正式納入教學課堂。2004 年,開展了“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計劃,從此龍獅運動逐漸以選修課、普修課、專業課、龍獅隊教學訓練課、社團興趣課等多種形式在全國高校蓬勃發展起來。現如今,龍獅運動已成為幾百所高校校園特色體育文化。隨著高校龍獅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2021 年全國青少年龍獅發展研討會在重慶銅梁成功召開,中小學龍獅運動在校園發展呈現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之勢。2022 年,教育部新課程標準將舞龍、舞獅納入義務教育體育教學課程內容,標志著龍獅運動開啟了進入中小學校園的新征程。
(二)傳承困境
1.民間傳承的困境
(1)傳承體系與結構不完善,傳承價值與意識模糊
湖北省民族民間舞龍舞獅雖然風格各異,但整體的傳承與發展形式大致相同。其表現在各地域舞龍舞獅民間組織自主發展,以休閑娛樂為主,經濟價值尚未挖掘,文化價值凸顯不足。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政府部門并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傳承與發展體系,對民族民間龍獅運動缺乏科學引導與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民間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對龍獅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認可與宣傳不足,民間愛好者在傳承過程中缺乏價值引領與文化支撐。
(2)發展方式單一,缺乏與其他行業的融合
產業化是新時代體育發展的主體方向。龍獅運動雖注重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傳承,但要想可持續傳承與發展,離不開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調查發現,民族民間龍獅運動尚未與教育、旅游、健身、“互聯網+”等其他行業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合作,也未借助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提出有效的改革發展策略,為本地鄉村文化振興助力。
(3)傳承斷層:師徒傳承、家族關系紐帶,阻礙了外姓人員及女性參與度
民間舞龍舞獅隊伍由男性組成,以家族傳承與師徒傳承兩種方式為主,由村民小組內的成員組成,靠傳承者自己張羅,經常選擇自己熟悉且體力合適的青壯年,主要從家族內有舞龍舞獅經驗的長輩獲取技巧。從而導致外姓人員及女性無法參與,不利于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調查發現,現階段不少龍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出現中青年斷層現象。
(4)政府供給不足,資金來源有限
民族民間舞龍舞獅傳承與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一方面,政府在扶持資金上,大多情況下只對國家級、省級龍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和傳承基地有資金補貼,其他民間舞龍舞獅組織幾乎沒有。資金短缺使傳承者積極性受挫,練習與表演的機會減少,導致一些民族民間舞龍舞獅文化漸漸消失。另一方面,政府經費支持的力度有限,通常無法滿足傳承與發展的需求,大多數情況下采取民間捐贈的形式得以勉強維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階段民族民間舞龍舞獅自主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薄弱,缺乏市場化,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民間休閑娛樂活動。
2.學校傳承的困境
(1)學校重視程度不足
學校領導是教學工作實施的決策者,在龍獅課程建設中起著統籌全局的重要作用。調查發現,多數校領導對于龍獅課程開發持保守態度,對龍獅文化不夠了解,對于龍獅課程的建設持無所謂的態度。一方面,學校認為體育課程建設應以現代體育為主,龍獅課程實用性小,普及度不高,不被社會普遍認可;另一方面,領導主要將精力放在中、小學體育熱門課程教學的建設中,對其他非教學項目關注較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即使有教師想開設龍獅體育課程,也通常會因為經費、政策得不到支持而打消念頭,導致龍獅運動在校園的開展受到阻礙。
(2)重現代龍獅技術,輕傳統龍獅文化
從20 世紀90 年開始,高校成為龍獅運動傳承與發展的新陣地。高校體育專業學生身體素質好、領悟力強,民間傳統的龍獅動作技術無法滿足競技運動需求,高校龍獅運動開始向速度、難度、技巧、觀賞性等方面發展,從而形成了新時代龍獅運動。傳統的龍獅精神與文化漸漸被高校教學給忽視,民間舞龍舞獅在高校的傳承也漸行漸遠。
(3)龍獅專業人才緊缺
龍獅運動作為民族民間體育項目,不僅要求高校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功底,還要對民族民間龍獅文化知識具有深層次的了解。調查發現,湖北省開展龍獅運動的高校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龍獅專業教師師資不足。一方面,龍獅相關的培訓較少,且大多注重理論文化知識的學習,在短時間內提高技術水平比較困難;另一方面,高校對于人才引進的條件大幅提高,大多數高校要求博士學歷,而龍獅專業性人才主體為本科,少數為研究生,很少達到博士學歷,從而阻礙了高校龍獅師資力量的補充。
(4)價值與驅動力不足
價值與驅動力是推動龍獅運動在學校開展的前提保障。龍獅運動作為中小學非體育常規教學項目,在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大綱設置上經常處于邊緣課程,大多數情況下作為選修課程進行教學。教學課時較少,學生參與度不高。2022 年5 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最新標準的頒布,將龍獅運動納入中小學體育教學課程標準中,為龍獅運動在校園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動力。
三、結語
舞龍舞獅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密切相關。在競技龍獅逐漸成為主流趨勢下,我們要把握發展方向,尊重傳統,鼓勵創新。針對民族民間龍獅運動的發展現狀及遇到的困境,找到解決措施,推動龍獅運動的科學發展與不斷繁榮,堅定龍獅文化的自信自強。
【參考文獻】
[1] 梁炳源.“十四五”時期廣西龍獅運動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文化產業,2022(35):133-135.
[2] 于佳鑫,黃月月.困境與拯救:“非遺視閾”下民族傳統體育龍獅運動傳承與發展[C]//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2022 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墻報交流摘要匯編,2022:100-101.
[3] 郭麗敏,李陽.民族傳統龍獅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困境與發展路徑研究[C]//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2022 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專題報告摘要匯編,2022:152-153.
[4] 吳海龍,唐舉,譚紅.武陵山區民間舞龍文化與市場價值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9,38(03):84-87.
[5] 樊坤,袁麗.民間傳統舞龍舞獅非遺現狀分析與傳承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01):45-47,73.
[6] 許時高,陳燕虹.中華體育傳統項目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以舞龍舞獅為例[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11):148-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