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麗婭 等
梁含月? 麥小菡? 龍小花
[摘 要]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勞動教育對青少年的高素質發展起重要作用,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應高站位認知勞動教育意義、高起點定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培養、高水平落實勞動教育的要求、高質量開拓勞動教育的渠道,并借助社會組織支持,構建新時代新效果的勞動教育模式。這對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勞動教育;實踐探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加強和改革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中國人民始終辛勤勞作、發明創造。因此,我們要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高校也要在擘畫勞動創造的藍圖上增墨添彩,營造“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氛圍,倡導莘莘學子通過勤勞來實現人生的夢想,大力弘揚勞動精神,用勞動托起中國夢[1]。
一、高站位認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緊盯“指南針”,深悟勞育內涵
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勞動鋪設通往成功和榮譽的道路。“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為勞動教育舉旗定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風物長宜放眼量,亙古亙今,日新又新,高校要堅定不移蹚出勞動教育新路,沒有一朵花從一開始就是花,要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破壁壘,挖潛能,突出培育全面發展人才這份厚實家當。2021年4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勞”里程碑式增加列入法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揚帆遠航,“五育”并舉綱舉目張。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勞動教育永遠在高等學府高質量發展的路上[2]。
(二)吹響“沖鋒號”,賡續勤勞基因
“我們的根扎在勞動人民之中。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勞是中華民族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公認的中國第一首古詩《彈歌》僅8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表達的就是熱愛勞動。耳熟能詳的《朱子家訓》開篇即: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流傳甚久甚廣的春聯“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蘊含勞動的自覺傳承和價值取向。勞動永遠不會過時,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現今勞動教育培育時代新人的作用不斷凸顯,人才都是長期勞動的結果,功不唐捐,以夢為馬,有勞動素養的大學生才能走好人生的關山路遠。
二、高起點定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培養
(一)擰亮“聚光燈”,診療思想短板
在社會和家庭教育中,勞動教育常被忽視、被淡化、被弱化成“洼地”。“請家政搞宿舍衛生”“快遞郵寄臟衣服回家洗”等反映“巨嬰”大學生現狀的新聞常見諸媒體。囿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錯誤片面認識,部分大學生自幼成長過程中不會勞動、躲避勞動成為長期難清的淤點。金剛石和石墨條化學成分都是碳元素,硬度卻天壤之別,文化知識的本領需要勞動教育的淬火才能真正完全發光。我國目前“就業難”與“招人難”矛盾并存,缺乏勞動素養的大學生卻如“明天就筑窩”的寒號鳥,不正視克服自身問題,領取一張畢業證后躺平不愿工作,啃老當鴕鳥成為“佛系青年”的大有人在。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勞動技能鍛煉,進入社會工作后必易“走麥城”。有項長達20多年的跟蹤研究結果:孩子愛勞動與不愛勞動相比有云泥之別,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
(二)緊握“方向盤”,明晰勞育定位
勞動教育是“成人”與“成才”相結合的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高校要聞令而動精心引導和栽培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實踐出真知,實干興邦。新時代勞動教育一筆一畫橫豎撇捺,刻制出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印鑒,烙在學生身上,是青春自強的胎記,多年后會終感回甘,感受到母校的勞動教育照亮了詩和遠方。高校要引導學生樹立用勞動創造價值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勞動教育之鼎,須鑄造好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三足支撐。勞動教育沒有替代品和醫治偏方,迎來一級一級的新生送走一屆一屆的畢業生,大中小學必須開展好勞動教育活動,要厚培勞動土壤,靜待人才花開。高校勞動教育的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大學生青春之歌的音符:“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3]”
(三)精耕“責任田”,致力立德樹人
高校在大學生勞動教育中,必須錨定育人這第一要務。勞動本身是對人的涵養,青年學生雖然成才不是統一的模具衡量,但實踐精神、動手能力、磨煉意志的陶土原料,都同樣需要經歷煅燒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勞動使人生涅槃,歲月在變,青春不變。2020年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這兩份綱領性文件,方向堅定,路標明確,體現了國家推動勞動教育的信心決心。大學文化特有的豐富、多元,容易也必須在智慧中藏著答案:勞動之線牽扯著夢想的風箏,青春之歌的內核是中國夢。高校要不辱使命主動擔當,盡銳出戰認真落實勞動教育要求,通過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雙輪驅動”培育人才。要在新時代找準定位,在謀篇布局上要 “金角銀邊” 明確主次緩急,在行動上要穿珠成鏈不能飛象過河,在方法上要潤物細無聲化被動為主動。真正在立德樹人中做到知責、明責、盡責,久久為功,并始終與“北京時間”對時。
三、高水平落實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要求
(一)把準“定盤星”,開好教育課程
大學教育是向社會傳遞優質人力資源的最后一棒。勞動教育打通了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的任督二脈,實干創未來,一子落而滿盤活,是“五育”中唯一直接連接生活、工作的鏈條。《意見》明確提出“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要求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指導綱要》還對《意見》提出“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的新要求進行了細化。按要求,勞動教育課程大學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大中小學每學年設勞動周,高等學校可靈活安排,讓勞動貫穿在日常,旨在勞動的效果。《指導綱要》還明確了勞動教育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2022年2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2年版)》發布,教育學學科門類下的勞動教育專業,新科及第榜上有名;同年5月,教育部批準開設勞動教育本科專業。高校勞動教育要按圖施工并爭取拉高標桿,大學生要聽口令踢正步[4]。
(二)爭當“排頭兵”,優化勞動教育
勇立潮頭敢為先,高校應積極推動勞動教育向優質化、專業化發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高校勞動教育注入活力,要摒棄不求當領隊,只求不掉隊的思想,爭取揭榜掛帥,促進勞動教育在大學校園百花爭艷。既要規定動作立柱架梁出經典,如培養專職教師、聘請兼職教師;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擼起袖子在“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等活動中勞動育人。又要自選動作可圈可點出亮點,拿出看家本領使出獨門功夫因材施教,理工科和文科要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專業實踐,如教育專業到課堂、法學專業到公堂、醫學專業到臨床;要發揮好輔導員和班主任在連接課堂內外和校內外部門間的紐帶作用;在“云上大思政課”、學生參加的黨課團課中做好引體向上,在社團、班會、寢室等練兵場日拱一卒。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才能入腦入心。如廣州醫科大學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其中的“五個一”勞動周系列活動,內容涵蓋勞模大講堂、勞動教育主題、專業技能服務、日常生活提升和勞動成果展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教育模式磁場吸引效應明顯,廣醫學子熱烈歡迎并積極參與。
(三)科學“調焦距”,評價教育成果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目前勞動教育評價還存在碎片化現象,評價也或有象征無特征,或重結果輕過程。要一直向前努力追勞動教育之光,《意見》《指導綱要》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都對勞動教育評價提出要求。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大學生勞動教育動態綜合評價體系。高校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相關評價機構、制度、指標、方法和標準等,要執行榫卯工藝標準,絕不能用“雙面膠”式評價去黏合要求和結果的“兩張皮”。要抓住健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制度這個牛鼻子,對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和公示、審核等環節進行精準滴灌,實現成果運用插柳成蔭,使評價結果硬起來。要加強督導檢查,推動勞動教育過程的反饋和改進,并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勞動教育評價應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指揮棒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統計分析。評估要細化量化評價指標,“微視頻”式全面記錄校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評價結果應是標準像而非藝術照。通過不懈努力,效果必是輕舟已過萬重山[5]。
四、高質量開拓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渠道
(一)按下“快進鍵”,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2年的第11位,順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青年,征途是星辰大海,要勇于在創新創造中擊水三千里。《意見》特別強調要“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注重選擇新型服務性勞動的內容”。高校勞動教育要守正創新,熬制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的湯劑滋養學生茁壯成長。大學生要脫去孔乙己的長衫,才能捕捉到萍水相逢的創新螢火,要積極在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中揮槳賽龍舟。當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日新月異,知識保質期越來越短,思維折舊率越來越快,能力迭代率越來越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已是時代的鏡像,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暫停鍵,沒有休止符。時序輪替,若被時代拋棄將不聞一聲再見。在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中,需錘煉創新意識和培養創造性勞動能力,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
(二)齊奏“大合唱”,匯聚教育力量
“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 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共畫同心圓,共同描繪勞動教育的絢麗畫卷,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家庭是潛移默化的自留地,雖然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家長要摒棄“掌中寶”思想,言傳身教,“勤儉家風慈母訓”,學生在家務勞動中體會事雖小不為不成,才知家長劬勞恩,一鳴驚人的綜合成功,來源于素質的厚積薄發。學校是主體責任的根據地,高校要當好“大哥大”,要在勞動教育的答題卡上詳細填寫好目標、任務、制度、方案、計劃、總結、崗位、人員等關鍵詞,勞動教育課程和實踐時間只做加法不做減法,成效要做乘法[6]。
結束語
在大學開展勞動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增強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以勞動教育為載體,能讓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大學生在實踐勞動的過程中自然能養成吃苦耐勞、不畏困難的優良品格。當然,最關鍵的是讓大學生理解和重視勞動教育的本意,讓我們的實施者——教師也能不折不扣地按照黨中央的要求貫徹執行,真正讓學生感受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義。
社會是眾志成城的主陣地,各級政府部門要支持大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新型服務性勞動;群團組織要積極當牽線紅娘并搭建活動平臺;企業要支持新形態、新方式的大學生勞動實踐。握指成拳,蹄疾步穩,多方同頻共振聚力勞動教育,高調鳴奏勞動育人大合唱。
參考文獻
[1]陳浩華.勞動實踐對促進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22(10):2.
[2]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1).
[3]李佩.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人民日報,2020-10-14(06).
[4]王堯駿,張志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何以可為與何以為之[J].中國高等教育,2023(09):22-25.
[5]新華社北京2020年10月13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20-10-14(06).
[6]劉向兵,黨印.高等勞動教育實施推進的多元與統一:基于80所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國高校研究,2022(05):54-59.
作者簡介:歐麗婭(1968— ),女,漢族,廣東河源人,廣州醫科大學,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與學生管理。
梁含月(2004— ),女,漢族,廣東梅州人,廣州醫科大學,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麥小菡(1980— ),女,漢族,廣東潮州人,廣州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與學生管理。
龍小花(1981— ),女,漢族,廣東韶關,廣州醫科大學,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與學生管理。
課題更換為:基金項目:廣州醫科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基本建設項目“新型服務性勞動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02-408-2304-04023XM)及2021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