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灝羽 王文敏
[摘 要]文章通過對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關于圖書館著作權侵權的案例進行分析,分類歸納圖書館侵權案件的類型,了解圖書館所涉著作權侵權案件的特點,從圖書館自身行為模式出發,結合國家立法考量,探究圖書館頻繁陷入著作權糾紛的根源。為了應對圖書館在著作權侵權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就需要在立法層面上擴大對圖書館的保護范圍、在司法層面上完善體系,再輔以圖書館自身加強法律意識和規范行動,共同構建完善的防范侵權體系。
[關鍵詞]圖書館;數字化;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
近年來,隨著政府的鼓勵和扶持,數字產業蓬勃發展。“十一五”時期,國家提出積極發展數字出版的政策,到了“十四五”,又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還在不斷加強推動數字版權的發展和版權業態的融合。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的數字閱讀用戶數量也逐年攀升。據統計,從2018至2022年,中國的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呈現增長態勢,從4.3億人上升至5.3億人,并且還在繼續增長。
2022年5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云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數字資源服務規模也在擴大,隨之而來的不僅有機遇,也有風險和挑戰,圖書館在自身館藏作品數字化、為用戶上傳數字化作品提供平臺、與數據庫服務商進行合作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潛在的法律風險。本文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關于圖書館著作權侵權的判決文書出發,結合理論進行探究,分析圖書館在著作權侵權領域的現狀,找出問題所在,剖析問題根源,提出解決策略,以此推動我國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平穩向好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圖書館提供數字化服務多以三種方式進行:與數據庫服務商進行合作、讀者上傳數字作品以及館藏作品數字化。根據實踐情況來看,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圖書館都未能有效避免著作權侵權風險,仍頻繁陷于著作權侵權糾紛之中。
(一)與數據庫服務商進行合作引發的侵權糾紛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著作權”“侵權行為”為關鍵詞,設置當事人為“圖書館”,案件類型為“民事案件”,檢索到判決書625份。對這些判決書進行深入探究,其中大部分案例涉及的均是圖書館與第三方服務商進行數據庫合作引發的侵權糾紛。
從判決書呈現的內容來看,圖書館和數據庫服務商通常作為共同被告,案件焦點除了判定圖書館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外,還有如何對圖書館和數據庫服務商之間的侵權責任進行劃分。通過案例分析發現,圖書館與數據庫服務商之間的合作可以歸納為以下兩種方式:一、跳轉鏈接,即圖書館網站并不直接提供文獻資源,而僅為用戶提供獲得作品的通道,即在圖書館的網頁上提供站點鏈接,用戶點擊鏈接之后會跳轉至服務商的網站,跳轉后用戶才能搜索、獲取閱讀內容,這是圖書館侵犯著作權的主要行為模式;二、利用鏡像技術,將數據庫服務商提供的電子圖書拷貝到圖書館本地服務器上,用戶在圖書館網站進行閱讀,在這種模式下,圖書館訂購的電子數據庫雖然存儲于本地端口,但圖書館無法對電子數據庫進行修改或刪除,數據庫的更新完全由數據庫服務商進行。
在“跳轉鏈接”模式下,雖然表面上圖書館并沒有為用戶提供書籍,只是為用戶搜索書籍信息提供了一個渠道,但實質上這種方式卻仍然能夠起到擴大作品傳播范圍的作用,與數據庫服務商共同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可以成立的抗辯理由是基于“通知—刪除”規則,因為圖書館及時刪除了涉案圖書的鏈接,所以不具有主觀過錯,得以享有侵權責任的豁免權。
而關于“鏡像技術”模式,圖書館在其中的作用更為明顯,其侵權行為的表現也更加突出。由于作品的傳播完全基于圖書館本地服務器,用戶的操作完全在圖書館提供的系統上進行,即使電子書籍本身是由數據庫服務商提供,圖書館也無權對數據庫服務商提供的內容進行修改,但對服務器上提供的作品仍然負有更大的監督義務。
總的來說,無論是哪種合作方式,侵犯的均是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且圖書館通常是被動卷入侵權之訴。由于合同具有相對性,只要法院認定圖書館與第三方有共同提供數字資源的行為,且有意思聯絡,并造成了權利人的損失,就很容易判定其為共同侵權。圖書館與第三方之間的合同約定僅具有內部效力,并不能令圖書館免去侵權責任,僅能免除賠償責任。
(二)讀者上傳作品引發的侵權糾紛
這類侵權糾紛在檢索到的裁判文書中占比較大,雖然大部分案件為同一被告,但仍有必要對此行為進行進一步探究。在此種服務形式中,公共圖書館只是為他人的信息分享提供技術便利和平臺支持,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屬于第1195條中的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圖書館平臺上傳作品的多為圖書館的讀者用戶,若上傳作品的讀者并不享有該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那么該讀者是直接侵權人;若圖書館在知道或應該知道存在侵權作品的情況下,沒有及時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侵權產品的繼續傳播,就會構成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間接侵權[1],不能通過適用“通知—刪除”規則免除責任。由于上傳作品的讀者很難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因此,采取此種模式進行數字化作品傳播的圖書館頻繁陷于侵權糾紛之中。有的法院認為,即使上傳作品的用戶系通過合法途徑購買電子書并予以上傳,但基于網絡的無邊性,該電子書也存在被不特定公眾通過網絡獲取的可能,仍然不能改變侵害相應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實質[2]。
(三)館藏作品數字化引發的侵權糾紛
雖然我國著作權法并沒有對數字化進行具體定義,但目前理論上的通說觀點認為,館藏作品數字化的行為是復制行為,基于這種解釋,對現有作品的數字化權即復制權應當歸屬于原著作權人。對于圖書館來說,如果超過了合理使用的限度對館藏作品進行數字化,就存在侵犯權利人復制權的風險。如果圖書館未經授權將數字化作品向讀者開放或進行館際互借等行為,還有可能構成對原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
二、現有法律法規梳理
目前我國立法關于圖書館復制權的規定存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24條,其規定圖書館為了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復制其藏品。傳統的復制是指紙質材料到紙質材料的復制,而對復制對象作出這樣的限定是出于保護瀕危文獻的考慮,若圖書館不復制,則沒有權利人可以行使復制權,文獻作品可能歸于消滅。但是數字化是紙質材料到電子材料的復制,其目的與傳統復制不一,是為了順應目前信息化趨勢,方便大眾通過多元渠道進行閱讀。因此,此條規定具有滯后性。
關于圖書館提供數字化作品的相關規定見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7條第2款,此款規定有三個條件:第一,圖書館向讀者提供的數字作品必須具有合法來源和嚴格的限制;第二,向讀者提供作品的場所有限制,必須在其館舍內;第三,須為無償提供。在目前讀者對于多樣化數字作品的需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法律對于圖書館提供數字化作品的限制過高。解讀此條法律可得,圖書館能夠提供的數字化作品很少,讀者無法獲得除了其收藏和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進行復制的作品之外的作品,也無法在圖書館館舍之外獲取到以上作品的資源,資源數量少、資源獲取方式也十分不便,這樣的數字化對于讀者而言似乎作用不大。
三、圖書館著作權侵權的解決策略
(一)完善法律規定
參考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以下簡稱DMCA),其規定圖書館可以以保存目的與館藏互借的目的進行復制,此范圍大于我國圖書館合理使用的范圍。DMCA第1023、1204條中還規定了免責條款,圖書館在未被允許的情況下使用他人作品,侵犯作者權利時,若其實施相關行為時未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他人權利屬于違法行為,或侵犯作者權利的圖書館屬于公益性圖書館的,那么不用支付侵權賠償金。俄羅斯規定圖書館可以對有科研或者教育價值的文獻進行數字化復制;德國立法規定圖書館可以在非營利的情況下,不經過著作權人同意提供館藏數字復制品給有學習和研究需求的讀者,以上立法在數字化范圍上都有相應的擴大[3]。
我國目前采取的是封閉性的立法模式,雖然較為具體明確,但是不能靈活應對目前數字化閱讀需求快速擴大的現狀。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適當擴大圖書館合理使用的范圍。可以先從館際之間的交流開始,擴大提供的數字化作品的數量,允許圖書館將別館藏品進行數字化,尤其是位于偏遠地區、缺乏數字化技術的圖書館,這樣可以加強對于珍稀藏品的保護。由此出發,再逐步擴大到其他作品的數字化及其傳播上,尤其是在圖書館從事某些公益性的服務和活動時,可以賦予圖書館一定權利,讓其在對作品進行數字化的時候無需獲得著作權人的同意和授權,亦無需支付報酬。擴大作品的數字化范圍后,也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圖書館對于作品的傳播,如規定對于同一作品的數字化版本的借閱,不得超過其紙質版藏品的數量,只有在上一借閱人在平臺上歸還作品之后,下一讀者才能進行借閱,這樣可以避免圖書館權利過度擴張,侵害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二)完善司法體系
立法具有滯后性,在尚未出臺有關法律對圖書館著作權侵權行為進行進一步規定前,就需要司法機關出手,及時給予指引。
圖書館可以請求相關部門給予批復,或請求法院作出明確的司法解釋。同樣是著作權侵權,出版社出版抄襲作品的有關規定具有參考意義,值得借鑒。依據國家版權局《關于出版社出版抄襲制品應承擔何種責任的答復》和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的規定,出版社出版抄襲制品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被明確為過錯責任原則,出版社沒有過錯時,不承擔賠償責任。當出版社出版他人非合法授權出版的作品時,此人侵犯了權利人的合法權利,但是只有與出版社的出版行為一起,才會造成損害事實。但司法解釋并不認為出版社構成共同侵權,而是根據出版社的主觀過錯判斷其侵權責任,如果出版社對該義務給予了合理的注意,并且能夠證明自己已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則不承擔賠償責任[4]。
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通過頒布指導性案例,對圖書館著作權領域的典型問題進行提煉,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裁判標準,規范法律解釋,從而實現司法統一,也為后續的立法工作指明方向[5]。
(三)圖書館自身的應對策略
1.采取技術保護措施
圖書館在進行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加強技術保護措施的運用,通過采用數據加密技術、用戶訪問控制技術、防拷貝技術等技術保護措施防止侵權行為。但在運用技術保護措施的同時,還應協調版權保護和保障用戶合理使用之間的關系,否則將會給讀者獲取文獻資源造成阻礙,易構成技術措施濫用。
2.完善合同條款
圖書館與數據庫服務商簽訂合同時,要注意明確一些關鍵因素,如授權作品的名稱、授權權限和授權期限等,避免因合同約定不清引起爭議,在合同到期時也要及時續約或者解除,避免因此產生額外糾紛。圖書館還可以要求在合同中增加條款確定違約責任,若因服務商數據庫中存在侵權作品導致圖書館承擔侵權責任的,圖書館有權向其追償。
3.加大審查力度
圖書館在與數據庫服務商合作時,要注意審查對方的合法授權文件,有條件的圖書館最好對其進行實質審查,既要保證其采購的數字作品來源于合法渠道,還要確保所采購的具體作品本身合法;不僅需要審查供應商獲取數字資源的合法授權文件,而且當供應商不是從原作品作者處獲得授權時,還要核實向該供應商授權的相對方是否有原作品作者的授權。這樣,圖書館才能在作為共同被告被起訴的情況下,有效證明自己因無過錯而不構成侵權。
結束語
202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規司會同國家圖書館組織,召開了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化保護和利用工作座談會,就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和服務過程中的著作權爭議問題、防范侵權的注意事項等發表意見,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對于圖書館這樣的公益性主體,在保護其數字化發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基于數據庫合作引發的共同侵權問題,還是基于館藏作品數字化引發的侵權糾紛,都應該采取較為寬容的態度,給予圖書館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樣才能實現讀者、圖書館、國家共贏的局面。圖書館自身也應當采取措施,保護自身免受侵權之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國家將會加大圖書館防范侵權的力度,圖書館數字化發展也將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張博文.論圖書館數字化服務中的著作權侵權責任[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2(11):52-59.
[2]金雪梅.圖書館的著作權侵權責任探析:從判例看無過錯行為立法保護的必要性[J].新世紀圖書館,2021(3):5-11.
[3]朝木日力格.公共數字圖書館著作權限制制度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1.
[4]張健,陳琳.圖書館著作權侵權分析及應對策略:基于近十年圖書館著作權糾紛的實證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1(10):47-53.
[5]巫慧.三十年來我國圖書館著作權侵權案件分析及應對策略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30(6):22-32.
作者簡介:管灝羽(2004— ),女,漢族,江西于都人,華南師范大學,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法學。
指導老師:王文敏(1989— ),女,漢族,福建南平人,華南師范大學,研究員,博士。
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