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井雍容? 張敏? 阮毅
[摘 要]河道是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壞的標桿,與周圍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近年來,河道治理問題一直未得到全面解決。特別是在農村偏遠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垃圾無法得到處理,這導致部分河道喪失自凈能力,河水水質狀況堪憂。文中以貴州省晴隆縣為例,針對農村河道污水處理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綜合整治措施。
[關鍵詞]生態環境;河道處理;整治措施
一、概述
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明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提出“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此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對鄉村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視,鄉村旅游業也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項目,是鄉村振興的一大助力。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河道處理問題被提上日程,該問題成為各級政府需著重解決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貴州素以“山美水美”著稱,如果不能將河道污水處理的問題解決,當地發展旅游業、打造美麗鄉村的想法只能落空。當前,許多農村地區對于河道污水處理問題并未重視,河道被淤泥和居民投放的垃圾堵塞,致使河道自身調節能力與凈化能力下降,若不及時加以整改,可能會使周邊環境進一步惡化。本文以調查河道污水處理問題為研究導向,對解決農村河道環境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希望在各級政府部門及當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原本被污染的河道得到清理,讓鄉村振興能夠得到實現。
二、河道處理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河道現狀
以貴州省晴隆縣為例。晴隆縣屬于喀斯特地貌,且地形復雜,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傍山而住,或者就近在河道旁建房,受附近居民各種經濟活動影響,河道水體受生活垃圾等不可分解垃圾影響較嚴重。在相對富裕的地區政府能夠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來解決河道問題,但由于晴隆屬于全國貧困地區,當地政府除用于幫助人民脫貧外,并無多余的資金投入河道污水處理。還有,居民會將生活垃圾、病死牲畜等丟入河道,這使河道排水、自凈能力下降。自凈能力下降意味著河水無法有效地去除污染物,可能導致水質惡化,使得河水不適合飲用、農業灌溉,影響生態系統的健康。河道是許多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河道自凈能力下降時,污染物和營養物質的積累可能導致水生生物的死亡、物種多樣性的減少以及生態系統的破壞。
(二)造成河道污染的原因
1.地形原因
上文提到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且屬于山地的地方非常多,在晴隆很少能見到大片平緩的地方。所以在雨季的時候,河道中的水流會變得非常湍急,尤其山區比較陡的河道,集水面積少、匯流時間短、水流速度快、挾沙能力和沖刷能力強,堆積量大,這使水流較雨水淡季時更容易攜帶泥沙。因上游居民投入的生活垃圾雨季時會隨著河水大量涌入下游。更嚴重的是山區地區地形復雜,河床容易坍塌,對當地居民的財產安全與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2.基礎設施
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教育資源落后,大多數居民都沒有河道保護的意識,政府對于保護河道的思想工作也做得不到位,沒有意識到河道保護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據了解,在農村地區,許多村寨基礎設施配套都不完善,一個村寨里有四五百戶人家,但能看見的垃圾桶少之又少,而且在這里并沒有環衛工人對這些生活垃圾進行處理,故這些垃圾只能焚燒,焚燒不了就往河道排放,這使得河道的排水負擔增大,河道的自凈能力也大大減小。
3.資金短缺
河道處理是一個長期且耗費資金較大的工程,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引入,但越是偏遠貧困地區,政府能用于建設與發展當地的資金就越少,除去其他財政支出,政府能在河道問題處理上投入的資金并不多,這些資金并不能徹底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基于財力物力都不富裕的情況,使得政府不能及時對所有的河道進行泥沙處理,有的河道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未進行清淤,導致河道多數被淤泥填滿,河道儲水、蓄水能力下降,特別是在雨季時,由于特殊的地形結構和氣候,河道極有可能堵塞,對于居住在下游的人們來說有遭遇洪澇的風險[1]。這也成為阻礙許多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河道處理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河道處理促進旅游業發展
河道處理得當可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通過河道處理、改善水質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澈、潔凈的河水可以提供更好的游泳、垂釣和水上運動體驗,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和享受水上活動;另外,通過對河岸進行景觀設計和美化,可以創造出宜人的環境,吸引游客。據統計,今年到達貴州旅游人數超過一億,這為貴州旅游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特別是在國家實現全面放開政策之后,到貴州省旅游的旅客人數達到新高。今年“五一”貴州多處旅游人數爆滿,為貴州財政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貴州旅游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得益于省政府對于各地旅游業建設的投入,還得益于國家實行的地區發展政策幫扶。優美的環境才能吸引游客,河道處理問題是解決其他環境問題的基礎。在河道處理完成之后,政府就能建立對環境保護的應急管理機制。等到處理相似類型的問題時,能夠有根據、通過實地調查、根據實際情況快速找到解決方案。問題得到解決,旅游業也能得到發展。
(二)河道處理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計劃和部署過程中,要將其與鄉村生態旅游互動融合發展,必須要保證鄉村自然生態宜居。而河道處理對鄉村生態環境有很大影響。鄉村旅游業打造的就是山美水美的名片。解決農村河道問題與“想致富,先修路”的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之前,需著重解決農村河道問題,解決掉這基礎的問題之后,就可著力打造專屬貴州晴隆的鄉村旅游之路。若鄉村旅游之路能夠長期且穩定地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只是時間問題。我們還要善于利于資源,政府與居民齊心協力,將河道污水處理好,再利用其擴散效應,將我們面臨的其他環境問題解決,努力將我們的家園建設好,讓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鄉村振興才能持久。
四、農村河道問題的整改及措施
(一)資金籌集
現階段,河道問題相對嚴重,且河道處理問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解決這個問題并打造美麗鄉村、致力于建設最美旅游景區,不僅需要不遺余力的努力與堅持,還要求資金足夠充足。政府需要籌集資金,只有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大力投入資金,可向社會上有名的企業進行募資,以幫其宣傳作為回報,這樣企業在幫助社會建設的同時,也可為自己打響名氣。同時政府應組織專業人員對河道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處理,成立專門的技術隊伍,帶領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勘查,我們只有“將力都往一處使”,河道污染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完成農村河道污水處理問題基礎上,為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目標,還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游客體驗感。在實際發展期間,強化建設交通運輸通道,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基地,如果蔬、花卉等,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將鄉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展現出來。在農業生產旅游消費相互促進的基礎上,搭建鄉村亮點項目,增強旅游娛樂效應,突出娛樂趣味性及創新性。運用商業運營機制,與酒店、交通等行業融合,提升游客流量。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打造鄉村休閑體驗、古洞探秘等模式。對青少年鄉村旅游體驗強化培養,借助多元化的項目,如采摘果蔬、花卉欣賞等,對鄉村旅游經濟模式持續優化。運用鄉村旅游資源,增加游客數量。也可以利用農村資源,將綠化、美化、生態、自然等因素融合,為老年人提供養生基地。
(三)團結民眾
河道處理問題是集體共同的事情。政府部門應該在當地進行“掃雷式”思想工作,讓每位民眾明白河道守護對于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活的重要性。可在地方對河道保護做出相應的規定,并讓居民相互監督,對于不能遵守規則的居民要給予警告。要做好每一位居民的思想工作,實行互相監督政策,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團結一致,河道處理工作才能得到解決,美麗鄉村的打造才能被落到實處。
(四)到民眾中宣傳
河道清淤面廣大,任務艱巨,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條塊結合,共同努力[2]。政府相關部門不可只關注上層政策實施,也要深入到基層對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只有了解基層情況,才能將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項基本路線不是一句空話。政府將政策真正落實,解決民眾的需求,民眾才會配合一起處理。總之,光靠政府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光靠當地群眾更不能解決問題,河道處理能不能完全解決需要政府和群眾齊心協力共同努力。
(五)明確分級責任制
按照不同地區、不同屬地、不同等級的原則來規劃管理,圍繞目標清晰、責任明晰、管理規范的原則來實行。實行分級制對于實施政策有幫助,在政策下發過程中,如果不明確責任,當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那會出現“責無可尋,任無所依”的嚴重后果。那將對接下來的政策實施有阻礙,不利于任務完成,更延長了河道處理的戰線,可能會使資金投入更多,使本就難以解決的問題難上加難。若各級部門,各司其職,將自己分內工作做好,當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像這樣的分級管理機制使任務目標更清晰,責任主體更明確,更能達到想要的預期效果,同時避免了基層問題無人負責的窘境。
(六)科學規劃
完成河道清淤工作的同時,想達到長期守護,需要做到以下“四個明確”,即管護內容明確、管護標準明確、管護人員明確、管護責任明確:管護內容明確,就是在轄范圍內,要做到清晰,明白,不糊涂。知道管護的是什么,怎么管護,不可不明白就上手,讓管護效果大大減小。管護責任明確,做到誰管護誰負責,哪個部門負責哪個地方,就仔細、認真、盡責地守護,絕不因個人原因導致河道管護達不到預期效果[3]。河道清淤問題需全民參與才能取得長期穩定的結果。
(七)因地制宜
在農村河道治理過程中,還應注意河道功能恢復周期。在河道正處于恢復周期時,要注意對河道進行觀察,切忌因忽視而引起其他影響河道恢復的后果。還需要明確河道泄洪、排洪等指標,堅持因地制宜原則。例如,對已喪失排澇功能的農村河道可根據實際需要恢復其排澇功能,防止汛期因排澇不及時而導致農作物減
產[4]。也不能全然照搬其他地區對于河道的處理方法,而要按照不同地區不同地理形態,因地制宜,做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近年來,生物治理技術日趨成熟,具備更加持久的治理效果,不會產生污染問題,如水生植物凈化、微生物凈化等、生物浮島、人工濕地等。我們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生物技術進行輔助,讓生物治理技術能實際運用到河道處理問題上來。特別是微生物凈化和人工濕地對于河道恢復有很大效果。對于采取人工濕地的地方還可根據當地地理環境進行人工濕地旅游景點設立。讓經濟同環境一起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進行。
(八)善用互聯網
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我們生活在公開、透明的世界,因此,若能夠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對于解決河道污水處理問題、發展旅游、鄉村振興是利大于弊。對河道進行污水處理是為了發展旅游業并達到鄉村振興。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步走。有幸的是我們生在互聯網時代,不僅能娛樂,還能帶來收益。通過政府的指導作用,建立以政府為導向、各單位積極配合,借助互聯網讓更多人了解到河道處理的重要性,同時利用互聯網對河道進行監督,還要讓地方政府起到指導作用,地方的公安、工商行政部門和衛生防疫行政部門應當主動聯合起來,共同推動鄉村旅游相關市場政策的合理制定。晴隆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也可趁此機會宣傳晴隆縣旅游景點,對涉及河道的相關話題進行大力宣傳。河道影響環境并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所以要讓居民充分了解保護河道的重要性。居民了解保護河道對家鄉發展帶來的好處之后,才愿意為家鄉進行宣傳[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河道治理問題關乎地區經濟發展,也直接影響到河道生態平衡及河道功能的發揮。同時,也對鄉村旅游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著積極作用。鄉村景觀設計規劃包括農村河道處理,所以對農村河道污水處理不僅對鄉村經濟全面發展帶來有力推動,也能夠助力對自然生態合理保護,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規避傳統的河道處理模式的不足,相關部門應在治理河道問題上創新治理理念,充分運用現有治理技術和治理方法,對不同地區采取因地制宜原則,綜合考慮河道實際情況,采用針對性、合理性、可持續性的方法對河道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周慧昀.采取積極措施開展中小河流農村河道治理[J].農經,2022(12):101-103.
[2]談國君.關于加強農村河道水環境整治的幾點思考[J].經濟師,2007(02):227-228.
[3]蔣建君.金壇市農村河道清淤中幾點做法[J].江蘇水利,2005(11):10.
[4]孫春亮.農村河道綜合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鄉村科技,2021,12(30):97-99.
[5]鄭金根.農村河道長效管理運行機制的探
討[J].科技與企業,2014(10):102-102.
作者簡介:劉麗(2003—),女,苗族,貴州晴隆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安全環境。
陳井雍容(2002—),女,漢族,貴州六盤水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安全環境。
張敏(2002—),女,漢族,貴州畢節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安全環境。
阮毅(1981—),男,四川儀隴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安全工程教育。
基金項目:2022年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項目名稱:關于農村河道污水處理問題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X20221066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