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法總論是高校法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基于知識層面,該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與民法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形成民法知識架構體系。基于能力層面,該課程需要學生利用民法基本理論實現對各種民事糾紛現象的客觀判斷,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大量的實踐探索活動中,對民法有關知識進行深度分析,提高其對復雜案件的獨立處理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大膽質疑、敢于創新的學習品質,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法律職業規范意識,成為一個明法篤行、德法兼修的新時代法治人才。但目前高校的民法總論課程教學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表現在課程設置、專業教師以及教學方式三個層面;需結合以上問題,在基于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展開創新的基礎上,制訂出針對性的優化措施,以保障民法總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民法總論;課程教學;教學創新;創新探索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民法可以稱為“萬法之母”,在本科階段的法學專業教育中,其課程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在民法總論課程教學上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民法思維能力,改善實踐能力,是課程教學的核心所在。2014年,黨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我國的民法典編纂“兩步走”目標。2016年,黨中央正式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草案)》,代表著我國民法典編纂程序進入到立法程序,第一步完成。2020年5月,民法典正式出臺,自此,民法典編纂“兩步走”目標徹底完成。因此,高校在教學工作上也需要跟上我國法律體系的改革發展趨勢,針對民法總論有關課程進行深入系統化研究[1]。
一、民法總論課程教學現狀
(一)民法總論課程設置不一,課時總體偏少
現階段,高校民法總論課程設置形式共分為兩種。首先,單獨設置民法總論課程,52課時到60課時不等;其次,直接把民法總論課程放置在民法學中進行融合講解。高校民法學課程總課時在120課時左右,共分上下兩個學期進行分別教學。對于前者,課時設置相對較少,但是課程教學過程十分穩定。對于后者,受困于民法學的龐大法條體系,加上授課教師的研究偏好有所不同,民法總論的實際課時授課量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目標,學生的民法總論學習基礎較為薄弱。
(二)專業教師能力匱乏,難以駕馭深奧的民法理論
從立法技術來看,民法總則的設立代表著潘多克頓體系的進一步繼受,是通過提取公因式來對我國現行民事法律制度進行抽象化處理,也會對教師提出教學能力的全新要求。但結合實際,現行高校的法學專業教師能力匱乏問題普遍存在,尤其是以民法學課程教師尤為突出,致使學生民法思維能力的培養嚴重受限。
(三)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缺乏應有的重視
民法總論作為理論性較強的法律學課程,教材中的司法判例以及學生可接觸到的民法案例相對較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對理論法條知識的解釋,教案使用數量有所不足。加上教學模式十分單一,教師在課堂中對理論知識一講到底,學生也只能在課堂被動接受,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有所不足。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明顯忽視了民法總則是有著較強實踐性要求的綜合性學科,無法從根源上改善學生的實踐能力[2]。
二、民法總論課程教學創新實踐路徑
(一)教學內容創新
一是實現課程思政在民法總論理論課、實踐課、第二課堂社會服務課的全面覆蓋。在課堂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教師需善于發揮理論知識的德育功能,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建設目標進教材、進頭腦、進課堂,以優化學生基于思想這一層面上的法治素養,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覆蓋民法總論教學全程;同時,將培養卓越法治人才、德法兼修新時代法律人才作為核心目標,持續推進專業教學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法律教育以及與民法有關的社會公益教育,讓學生可以從中感悟到民法總論中展現出來的法治精神;并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穿于民法總論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其職業道德及責任感。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借助高校法學院和本地司法實踐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利用兩者之間的優勢進行互動,持續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改革。尤其是以第二課堂和社會服務教育為主,需要將重點放置在弘揚和傳播我國現行法律體系的價值以及傳播社會正能量上,讓學生可以自主完成內在價值體系的塑造,讓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和民法專業育人工作可以協同并進,攜手同行。
二是實現民法總論課程與民法前沿理論的有機結合。為實現課程教學內容廣度和深度的橫向、縱向延伸,可利用高校法學院課程群組織任務清單,形成專門制度,定期開展與民法有關的社會問題、前沿學術問題討論、科研。其中包括國內外民法前沿學術理論研究、社會熱點事件討論、典型案例分析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在民法研究上的學術視野,提升學生學術研究素養,讓學生可以形成問題的深度分析能力、創新思考能力[3]。
三是需要持續擴大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加強實踐教育,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模擬法庭、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下鄉宣傳法律知識等多種實踐活動,強化民法實踐教育體系的建立健全;在高校法律專業建立“共享陽光法律服務”創新創業工作實驗室,讓學生依托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大型賽事活動,實現民法理論知識和民法實踐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提前步入社會、職業崗位奠定基礎。
(二)教學方法創新
一是自學輔導教學法,其教學過程為:學生自學—學生討論—教師啟發—總結—練習—鞏固。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及學習需求,由教師為其提供必要學習資料,并布置與民法總論有關的新問題、新案例,讓學生進行自學。教師適當對學生予以點撥和啟發,總結課程及知識點規律,隨后再組織學生進行練習和鞏固。
二是小組合作學習法,其教學模式為:學生準備提前搜集閱讀資料—撰寫提綱—制作課件—學生在課堂中講解—由教師進行補充—教師點評、學生自評、組間互評。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10人以內,教師確定本節課程的學習主題或是研討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自由組團,自主收集閱讀材料,撰寫本節課程的提綱,由學生進行小組講課,最終對本課程有關知識點進行共同評議。
三是研討沙龍模式。研討沙龍可讓學生自愿報名,每期的沙龍組織活動由民法總論師資隊伍中的青年教師或專業研究生作為主持人,安排班級中的特定學生作為沙龍的評議人和主講人。該教學法的使用目標在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進一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目前,研討沙龍模式可利用以下幾種方法開展:第一,專業演講沙龍。由教師確定主題或學生自主確定主題,學生針對確定的主題進行課堂演講或表演,旨在鍛煉學生的法學表達能力和司法實踐辯論技巧。案例研討沙龍。結合課程熱點問題、社會案例展開研討,利用真實案例優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第二,文獻閱讀沙龍。由教師指導學生針對民法總論的經典文獻進行自主閱讀或翻譯,與同學交流讀后感,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培養跨學科型人才。第三,論文寫作沙龍。確定好民法總論學習主題之后,由學生自主撰寫論文。沙龍中,學生對自己的論文進行介紹,并談談寫作過程中獲得的感受,由教師予以點撥和評價,并適當傳授寫作技巧[4]。
(三)教學評價創新
在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創新上,需要實現課程管理和課程考核的全程融會貫通,將重點放置在形成性評價上,達成以評促教和以評促學目標。一般情況下,民法總論的課程評價標準可設置為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主要以個人理想、社會服務和國家發展這類與課程思政相關的素養目標有關。二級指標以民法總論有關理論知識的理解、知識運用能力、分析能力等能力目標作為核心。可以在高校法學院建立健全民法智慧樹平臺,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習慣、互動、效果、進度、考試等進行伴隨式數據挖掘,并進行全程動態評價;同時,還可以利用雨課堂,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掃碼簽到,課堂中隨機點名,在出現問題時,學生可通過該軟件發送彈幕,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討論、測試等情況進行動態化實時評價;還可以利用小組學習法、案例討論法、法庭模擬法、社會服務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并針對學生在整個過程的表現進行個人評價和教師評價,構建出以學生互評、自評為核心,教師評價作為輔助的全面評價體系。除此之外,對于教學過程、方法、內容、課程評價等,也可以建立匿名通道,讓學生進行匿名線上評價。教師可以結合民法總論的課程需求、學生學習需求,結合學生的課程學習參與度、反饋和知識學習完成度等,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重塑,最終形成融合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及數據信息綜合性評價的三維立體評價體系。
三、民法總論課程教學創新的優化措施
(一)積極采取措施,確保民法總論課程的課時量
高校民法總論的課程改革需要突破課程體系桎梏,在目前已有民法總論課程的基礎條件下,與物權法、知識產權法、侵權法、婚姻家庭法等課程分離,要求民法總論部分教學課時不少于60課時。尤其是我國正處于民法典使用適應現行法律體系的重要轉型之際,可以通過安排與民法總論有關的專題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公益服務等,保障課程設置的課時量,適應新時期民法總論及法學人才的培養需求。
(二)優化師資配置,多渠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外部引進。引進更多與法學有關的高學歷、高水平、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具的專業人才,形成高校民商法教研專業團隊,改善在課程教學上的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并利用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等不同形式,讓高校法學專業的師資力量更為充實。2.內部發展,通過定向培養老中青專業教師,以訪問學者、攻讀學位、交流學習等不同形式,鼓勵和引導高校青年教師強化在民法總論上的科學研究。3.財政傾斜。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教師參與到各種與民法有關的學術研究會議中,改善高校教師在教學上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并了解現行民法總則的全新立法動態,以便于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5]。
(三)多種教學方法交叉運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高校民法總論課程教學目標應放置在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上,將立德樹人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雖然現行民法總論中諸如法律行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導致傳統的實踐教學常常存在忽視實踐教學活動重要性的問題。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及進步,我國正在努力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這些較為抽象的司法,也開始受到全球多個發達國家在立法及討論上的認可。我國現行司法實踐中,這些案例也在持續增多。因此,在民法總論課程教學中,為優化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需加強對辯論式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的合理運用,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切實改善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四)理論闡釋應結合最新立法動態,多方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正如任何法條出臺的背后,都有其產生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在我國民法典適應法律體系、應用于司法實踐的發展進程中,教師講解的民法總論需要將重點放置在立法新動向上。因此,教師在對民法總論理論知識進行解釋時,應在對照民法通則、我國最新民法典規定的條件下,針對修正規定的立法意旨進行深度探析,并為學生講解其法理基礎。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民法典編撰的焦點問題中去,并鼓勵和引導學生針對民法典中的焦點問題撰寫心得、論文等,以改善學生的民法思維辨析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法總論的課程教學需要構建出將立德樹人作為導向的浸潤式課程思政教學環境,為培養出德法兼修的高水平現代法治人才夯實基礎。教師需在了解民法總論課程教學現狀的條件下,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三個維度進行全面創新,并適當增加民法總論課時量,加強師資優化配置,實現不同教學方法的交叉融合運用,以理論闡釋我國最新的立法發展動態,推動民法總論在課程教學質量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文姣.民法總論法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建議[N].山西科技報,2023-03-28(A06).
[2]宋穎.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民法總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文教資料,2023(04):83-88.
[3]程亞麗.法教義學方法下民法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以民法典見義勇為制度的教學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22,36(04):126-129.
[4]林春艷.法條研習教學法在中職民法基本理論與實務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2.
[5]徐淑嫻.OBE模式下的民法總論課程教學模式改
革[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3):150-151.
[6]閆弘宇,古麗努爾·麥麥提江.論“民法總論”教學的“遷·變·萬·話”:兼論法學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關照[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7(01):87-92.
作者簡介:鄭凱華(1995— ),男,漢族,廣西南寧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