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子 汪儒皓
[摘 要]紅色音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寶貴資源、重要載體和創新實踐,在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中具有獨特價值。提升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思想意識,充分挖掘紅色音樂思政元素,創新紅色音樂資源共享云平臺,是推進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紅色音樂;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
紅色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互交融、自覺嬗變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階段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在加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音樂思政資源,對于高校音樂專業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紅色音樂及其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
(一)紅色音樂的內涵特質
所謂紅色音樂,即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辛革命、銳意改革的百年歷程中,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汲取國外優秀音樂作品養分的音樂實踐中,創造的一種先進文化樣態。具體而言,從歷史根源看,紅色音樂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記錄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斗爭精神;從主題內容看,紅色音樂著力譜寫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百年奮斗的輝煌歷程,接力傳唱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和偉大精神;從表現形式來看,主要包括具有紅色文化特征的歌曲、舞蹈、歌舞劇、交響樂等文藝作品;從創作主旨來看,紅色音樂在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需求、增進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了教育民眾、引領風尚、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紅色音樂歷經百年的藝術傳承和文化積淀,呈現出多元統一的內涵特質。一是藝術性和思想性渾然一體。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奮斗畫卷、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浩然之歌,紅色音樂以其豐富的視聽體驗承載著鮮明的思想內容,以其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接續奮斗。二是地域性與傳承性交相映襯。紅色音樂,尤其是革命時期的紅色音樂,多來自地方音樂,因其以明快優美的旋律、親切嘹亮的音調深切表達了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加之新中國成立后一些著名的藝術家的演繹和傳承,逐步拓展了地域范圍,使其成為經典并為億萬人民久久傳唱。三是人民性與時代性同步彰顯。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紅色音樂,它們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記錄新中國成長的足跡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發人民之聲,唱時代之音。
(二)紅色音樂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
紅色音樂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音樂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同樣也是一種語言工具,它能夠以旋律的方式表達和傳遞文字語言、有聲語言、肢體語言所不能窮盡的內容,它更為直接地凸顯了創作者及同一時代受眾的內在情緒和思想情感,由此可以成為傳達情感和思想教育的特殊載體。紅色音樂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始終引領中國音樂發展的主流方向,弘揚正確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情懷、豐富的思想內涵,是最受人民群眾喜愛、傳播范圍最廣、社會影響最深的一種音樂形式。因此,紅色音樂作為一種政治語言,能夠給予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鮮明的政治導向;紅色音樂作為一種道德語言,能夠引發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強烈的情感共鳴;紅色音樂作為一種思想語言,能夠升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高度和思想覺悟。
紅色音樂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優勢資源。高校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高校各門課程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這就要求高校各門課程都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專業領域內的優勢資源,為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見效做好基礎準備。就高校音樂專業而言,紅色音樂既是其專業領域的重要學習內容,又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紅色音樂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紅色音樂富有極強的藝術和思想感染力,這不僅得益于音樂藝術本身的審美特質和表現形式,更因為其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階段的強大精神力量和中國人民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再借助流行、昂揚曲風的傳播能夠浸潤高校音樂專業師生心靈,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意識,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讓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在音樂浸染中強化思想引領和德育意識,是提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效性的重要實踐方式。
二、紅色音樂在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中的獨特價值
(一)紅色音樂獨特的美育功能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目標一致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美育教育重在落實。高校音樂專業具有顯著的美育優勢,紅色音樂既是其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其課程思政、以美育人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紅色音樂首先是音樂,它具備一般音樂作品的美育功能,即通過優美動聽的旋律將聽眾的聽覺、肢體、思維等充分調動起來,引發其對音樂節奏、韻律、聲音等方面的體驗和把握,更好領悟音樂作品的主題,實現人的認知能力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另外,音樂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強調訓練強度和操作速率對結果的影響,因此,音樂審美是完全將大學生置于放松、自然的狀態,實現其身心的協調發展。
紅色音樂同時還具有一般音樂不具備的獨特美育功能。一方面,紅色音樂內涵美的意蘊,它表達了一種剛勁雄渾、鏗鏘有力的莊嚴宏偉之美,一種積極向上、憧憬未來的安寧和諧之美,一種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悲壯之美等,形成了其特色鮮明的審美感召,給予大學生以“紅色之美”的洗禮。另一方面,紅色音樂源自現實生活,它是一種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美。紅色音樂不僅強化了人們的審美意識,更重要的是這種“美”直接觸及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意識,這些紅色音樂的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社會歷史的向前發展。因此,高校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可以在紅色音樂的學習中找尋到中華民族崢嶸歲月、悲壯動人的歷史,可以在紅色音樂的欣賞中看到英雄人物鼓舞人心、提振士氣的影子,可以在紅色音樂的傳唱中促使大學生爆發砥礪前行的力量。這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是一致的。
(二)紅色音樂獨特的形象塑造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紅色音樂具有獨特的形象塑造功能,是展現中國共產黨光輝形象的重要手段。如革命時期的紅色音樂作品以革命戰爭為背景,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點燃人民群眾救亡圖存希望、激勵其奮起抗爭斗志的英勇形象;如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紅色音樂作品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恩之情和堅定跟隨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感,這也反襯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偉大形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自立自強的嶄新形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紅色音樂作品塑造了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良好形象。
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3]。紅色音樂結合時代發展特征,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和主題主線,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直觀的形象特征和靈活的藝術手法謳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其鮮明的感染力、親和力拓展了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以其感性的思維方式激發了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高校音樂專業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提升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實效。
(三)紅色音樂獨特的情感體驗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相得益彰
音樂傳遞給受眾的,除了有形的文字歌詞、顯性的節奏旋律,還有一種無形、隱性的情感體驗。紅色音樂在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中育人功能的發揮,很重要的一個激發因素就在于其獨特的情感體驗。對于高校音樂專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在聆聽或欣賞紅色音樂的過程中,不免會想象紅色音樂所展現的音畫情景,帶動其思想的波動和情感的升華,加之學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很容易將自身融入其中,對音樂作品進行情感“解碼”,將紅色音樂內含的思想情感內化于心,完成對高校音樂專業大學生情感的“馴化”,強化其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奮斗意識。這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紅色音樂在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中的創新實踐
(一)提升音樂專業教師思想認知,實現育人與育才目標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4]。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必須正確把握技能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任務的落實,專業課教師的主體意識是關鍵。專業課教師必須能夠從思想意識層面對課程思政理念真正認可,切實回歸到教書育人的初心使命。以紅色音樂推動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音樂專業教師自我能動性的體現,同時也是對其知識體系的一種重構。因此,只有專業教師主動開發和利用紅色音樂資源,才能將其精神內核滲入教學活動,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其思想意識,最終實現高校音樂人才培養育人與育才目標的統一。
(二)充分挖掘紅色音樂思政元素,優化高校音樂專業教學體系
紅色音樂始終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歷史脈絡同步同行,以其特殊的表達方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著中國共產黨堅定的理想信念、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國人民不懈的開拓進取、中國社會巨大的滄桑變化、中國未來可期的宏偉藍圖,這就是紅色音樂唱響百年的精神內核,為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
首先,將紅色音樂納入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紅色音樂的思政元素充實和完善高校音樂專業相關教材,并在教學大綱編寫、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均有融入。其次,將紅色音樂納入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實施,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關鍵環節。高校音樂專業的課堂教學方式有別于其他理論學科,它更加強調學生切身的實踐體驗,因此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如組織學生欣賞和演繹紅色音樂,增強其共情力;如結合歷史發展或社會熱點,幫助學生挖掘紅色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和時代內涵,強化課堂教學的深度、溫度;如開展紅色音樂研學實踐,在組織學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鼓勵其進行紅色音樂的創作和展演,使其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最后,構建以紅色音樂推進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體系。評價的內容、方式和標準等要結合各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實際,既要考查學生專業水平的進展,也注重其思想政治品質的提升,更加發揮好評價體系的效能,即以評促教、以教促學的效果。
(三)多元構建紅色音樂發展平臺,打造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激發紅色音樂育人活力,構建紅色音樂發展平臺,是發揮紅色音樂育人功能、推進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抓手。結合當下科技發展現狀和大學生的時代需求,在國內高校音樂專業統一創建紅色音樂云平臺,有利于將紅色音樂相關的知識、文化等內容及時推送、升級和共享,以解決國內高校音樂專業紅色音樂資源分布不均、共享不全、傳播不快等問題,使其更為便捷、全面、高效地服務于國內高校音樂專業師生。當然,紅色音樂云平臺的創建絕非易事,它需要前期大量的資源整合、篩選和優化,需要過程中的技術維護和數據管理,還需要后期的質量監控和平臺管理等工作緊密配合,才能有效提升紅色音樂云平臺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結束語
紅色音樂云平臺的打造、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推進,要求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專業人才的技術支撐、思政教育的緊密配合等,方方面面無可或缺,才能凸顯紅色音樂的獨特價值,更好培養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服務于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
[3]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黨建,1994(Z1):3-5.
[4]代紅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新階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No.276(12):1.
作者簡介:趙金子(1981— ),女,朝鮮族,黑龍江大慶人,東北石油大學,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汪儒皓(1990— ),男,漢族,黑龍江大慶人,東北石油大學,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教學改革研究專項“中國共產黨百年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SJGSZD20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