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玲,劉加貴,李 艷
(日照市東港區水利局,山東 日照 276800)
日照市東港區是日照市駐地區、主城區,現轄9 個鎮街,總人口63 萬,陸域面積867 km2,境內共有水庫65 座,其中大型水庫1 座,中型水庫1 座,小型水庫63 座,在農業灌溉、農村飲水、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小型水庫普遍存在工程建設標準低、運行維護力量不足、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暢等問題。為提升小型水庫運行管理水平,2020 年9 月山東省水利廳印發《全省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工作推進方案的通知》,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開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工作,為基層推進小型水庫標準化管理提供了方向。小型水庫數量多,工程基礎參差不齊,實現標準化管理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016 年來,東港區累計投資17 億元對所有病險水庫進行加固,對區級以上河道進行全面整治,對220 余處汪塘和門前河進行綜合治理,共實施了1 200 余個水利工程項目。但由于缺乏專業隊伍,無管護標準和要求,設備設施老化嚴重。政府投資興建的水利工程因得不到及時養護未到設計使用年限就已損壞,需翻修重建。
因機構改革和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區水利局行政事業人員編制由74 個縮減為38 個,并且42名在編人員中,水利專業技術人員僅有5 人,45歲以上人員占總數的71.4%,專業技術人員占比低,整體年齡偏大,出現人員斷層現象。鎮(街道)不再設置水利站,水利工程無專門管理機構,僅有1~2 名水利助理兼職落實轄區內所有水利相關事宜。人員配置和工作任務量嚴重不匹配,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計劃制定、督導檢查、評估考核等工作應接不暇,專業技術人員難以適應現行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需求。
東港區沒有專門的小型水庫管理單位,小型水庫管護主體為鎮(街道)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因缺乏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員、鎮村財政困難等因素,主體責任履行困難,區水利監管部門工作開展被動,日常排查和上級檢查發現的問題整改依靠臨時招聘工人,標準低、效率低,影響小型水庫實現標準化管理。
小型水庫大多是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工程管理范圍內普遍存在莊稼樹木,大部分水庫存在管理短板,缺少管理房、巡壩路等,工程面貌差,管理難度大。小型水庫專項管護資金少,區級財政負擔重,每年投入的管護資金僅緊能保障重要緊急維修養護工作,輕微水毀問題因修復不及時變成安全運行隱患。鎮(街道)聘用的河湖管理員工作積極性不高,農忙時節,隊伍召集難度大,管護質量大打折扣。
2.1.1 落實管理責任
以創建水利部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為契機,東港區成立了區(縣)正科級河湖管理保護中心,為水利工程管護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通過改革將小(1)型水庫上劃至區河湖管護保護中心管理,小(2)型水庫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分離,把管理權上提一級歸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明晰了小型水庫運行、管理、巡查、安全和防汛等主體責任。在夯實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多方調研,區政府出臺《東港區“區劃+流域”專業化河湖管理保護工作方案》,將全區63 座小型水庫劃分為西、中、南3 個管理區域,委托區屬國有企業負責管護。文件暢通了管護費用落實渠道,明確了管護內容和管護要求,制定了考核機制,建立起小型水庫長效管理機制。
2.1.2 引進管護隊伍
管護企業制定了內部管理考核制度,在每個管理區配備1 處辦公場所和3 名專職管理員,組建起69 人的專業化養護隊伍,配置發電車、巡邏車、垃圾清理車、割草機、打撈船、清理工具等,配齊必要勞保用品和防汛物資等。組織管護隊伍開展崗前培訓和日常培訓,參與應急演練和防汛演練,管護隊伍履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1.3 落實管護經費
按照山東省水利廳、省財政廳等四部門要求,每座小(1)型水庫每年落實各級財政資金6萬元,每座小(2)型水庫每年3 萬元,省、市、區分別承擔1/3 的標準,足額落實小型水庫管護經費,管護資金由區級財政兜底解決。小型水庫管護資金的40%按季度撥付,用于水庫巡查、保潔和草皮養護等;60%實行區級統籌,用于工程維修養護。管護公司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水庫年度維修養護計劃,經所在鎮(街道)審核后報區河湖管理保護中心備案批準,工程實施完成后根據審計結果撥付資金至管護企業。
2.1.4 建立督考機制
將小型水庫管護納入河長制大盤子,按照目標、問題、結果導向考核原則,制定《東港區河湖專業化管護(鎮(街道)、河湖長聯系部門、管護企業)考核細則》。對鎮(街道)的考核通過分數量化、全區排名的形式,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壓實鎮(街道)管護主體責任。對管護企業的考核注重管護成效把控,考核結果與管護經費掛鉤,并影響鎮(街道)的考核排名,督促管護企業提升服務品質。為保障考核結果的公平公正,引入技術服務第三方對管護情況進行持續跟蹤評估。
2.1.5 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為規范化、針對性管理小型水庫,管護企業按照《山東省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制度及操作規程標準范本》《水利工程標識牌設置指南》要求,結合每座水庫的特點,制作了巡視檢查制度、維修養護制度、水雨工情監測制度、調度運用制度、防汛值班值守制度、防汛物資管理制度、險情報告制度和放水洞工作閘門操作規程。
2.1.6 健全管理檔案
按照“一庫一檔”要求,東港區在水庫管理用房和區水利局設置了專用檔案柜,檔案內容包括工程技術檔案、除險加固檔案、日常管理檔案、維修養護檔案、工作考核檔案,分類盒裝、字跡清晰、據實可查,為開展小型水庫維修養護、防汛搶險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2.2.1 落實注冊登記制度
根據水利部《水庫大壩注冊登記辦法》要求,東港區境內63 座小型水庫已按照申報、審核、發證程序完成了注冊登記工作。新建小型水庫或水庫信息發生變化時,由水庫管理責任主體向區水利局提報注冊登記申報表(或變更注冊申報表)并附支撐材料(包括初設批復、竣工驗收鑒定書、下閘蓄水驗收鑒定書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資料審核和逐級上報工作。
2.2.2 落實安全鑒定制度
根據水利部《水庫大壩安全鑒定辦法》要求,東港區境內63 座小型水庫已在規定期間內按要求完成了安全鑒定工作,達到安全鑒定年限(或者工程發生重大事故、出現影響安全的異常現象)后,水庫管理責任主體委托有資質的評價單位開展安全鑒定工作,區水利局對大壩安全鑒定意見進行審定(壩高30 m 以上小型水庫的大壩安全鑒定意見由市水利局審定),鑒定審定部門審定并印發大壩安全鑒定報告書
2.2.3 落實責任制
本著“責權明確、確保實效、盡量統一”的原則,東港區將大壩安全“三個責任人”和防汛“三個責任人”合并管理。鎮(街道)對每座小型水庫確定一名領導干部為政府責任人(行政責任人),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水利助理為小型水庫主管部門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其中小(1)型水庫的政府責任人(行政責任人)由區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擔任。每年汛前根據責任人調整情況,完成責任人公布和媒體公示工作,同時在大壩醒目位置對“三個責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聯系電話進行公示,督促“三個責任人”履職盡責。
2.2.4 完成工程劃界
根據《山東省河湖管理范圍和水利工程管理與保護范圍劃界確權工作技術指南(試行)》要求,東港區依法劃定了63 座小型水庫管理范圍與保護范圍,劃定成果由區政府公告,并按照劃定成果完成了界樁埋設工作。
2.2.5 配備防汛物資
水庫管理責任主體建立防汛物資臺賬,在水庫防汛倉庫配備必要、足量的編織袋、土工布、砂石、樁木、救生衣、鐵鍬、便捷式工作燈,及時銷毀過期或不正常的防汛物料和設施。
2.2.6 編制應急預案
東港區聘請技術服務第三方編制了63 座小型水庫小型大壩安全管理(防汛)應急預案,解決了預案編制不規范,針對性、科操作性不強問題。預案編制完成后由水庫管理責任主體審查報區水利工程防汛指揮部審批備案。水庫特性指標、應急組織體系發生變化后,水庫管理責任主體及時組織修訂,按要求履行審批和備案程序。
2.3.1 補齊工程管理短板
東港區完成了境內三類壩除險加固工作,并對二類壩存在的問題完成了整改。針對管理短板問題,按照省小型水庫標準化管理要求,結合東港區實際,委托專業設計單位,清單式列出短板問題,編制了小型水庫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連續2 年投資500 余萬元,徹底清理管理范圍內的樹木2 136 棵、違章建筑3 處75 m2。小型水庫實現了“九統一”,即統一配備管理房、大壩照明設施、視頻監控、雨水情自動測報設備、特征水位觀測線、壩后巡查路、管理標志標牌、管理制度規程、防汛值班物資。補齊了小型水管理短板,提升了小型水庫管理面貌。
2.3.2 及時做好搶修
對小型水庫日常養護標準范圍內的項目,由養護企業負責日常修復;對超過養護標準定額范圍且投資額度較大的,東港區政府印發《東港區應急搶修水毀水利工程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水庫水毀工程的實施主體、資金保障和實施程序,納入區級年度財政預算,形成小型水庫養護管理工作閉環,保障小型水庫管理及時高效。
2.4.1 開展工程巡查養護
1)水庫保潔。管護隊伍保障水庫管理范圍內無垃圾;各類公告類、名稱類、警示類、指引類標識牌設置規范整潔、無傾斜、無變形,無臟污、粘貼廣告等。
2)水庫養護。管護隊伍及時對啟閉設施、排水溝、溢洪道等日常運行設施進行維修養護;及時處理輕微水毀問題,嚴重水毀問題及時發現、上報,按要求做好應急處理措施。
3)水庫巡查。汛期時每天至少巡查一次、非汛期每周至少巡查一次,密切觀測水位并做好巡查記錄;及時發現并上報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2.4.2 執行調度運用
東港區聘請技術服務第三方編制63 座小型水庫小型調度運用方案,預案編制完成后由水庫管理責任主體審查報區水利局審查批準。汛期嚴格按照方案和操作規程執行調度運用。
東港區在實現小型水庫標準化管理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小型水庫運行管理和工程面貌有了大幅提升,但是標準化管理是一項系統復雜的運行體系,隨著標準的提升和變化,仍需不斷完善運行管理機制,保持工程長效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