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玉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
“議程設置”是由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唐納德·肖(Donald Shaw)和麥克斯威爾·麥克姆斯(Maxwell Mc-Combs)提出的。社交媒體作為新媒體的代表之一,也具有議程設置功能和特點,其議程設置功能表現為受眾對熱點事件進行關注從而引起輿論關注。但是,目前社交媒體中“網絡暴力”等事件反復出現,輿論導向不明確等問題導致輿論導向失焦。筆者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和理論的分析發現,在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為刻意迎合公眾的某種需求而罔顧事件的本質屬性、過度消費其他屬性,最終會造成事件中心議題邊緣化、嚴肅問題消遣化、復雜事件片面化的議程設置失焦[1]。
社交媒體平臺最主要的收入通常都來源于廣告,因此會受到廣告主和贊助商的影響。為了吸引更多廣告商,平臺可能會優先推送用戶關注度較高的熱門話題,而不是真正關乎公共利益的議題。商業利益的驅動導致平臺的議程設置偏離了公共利益的正軌。
社交媒體平臺通常通過用戶行為和反饋數據來優化內容推送。當用戶傾向于點擊和分享具有娛樂性或爭議性的內容時,平臺為了增強用戶黏性和吸引更多用戶參與,會傾向于推送這類內容,而忽略更為專業和有深度的議題。用戶需求的偏向性使得平臺更容易傳播娛樂化和低質量內容,而忽視更重要的公共議程。
在一定時期內,媒介會對某些議題采取回避或忽略的態度,媒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會有選擇性地接收對其傳播有利的信息。而且,媒介進行議程設置時,會根據自己的利益立場和價值觀選擇報道對象,從而將“好”的信息設置在“議程”上。但是,人們在社交媒體中傳播信息并不是出于理性判斷和價值追求,而是基于個人喜好、興趣而選擇“感興趣”的議題,所以,當社交媒體中某些議題被刻意忽略時,就會產生輿論焦點失焦。
算法推薦偏差會導致用戶的視野受限,忽略更廣泛和多樣化的議題。社交媒體平臺通常采用算法來對用戶進行內容推送和排名。然而,這些算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容易陷入“過度闡釋”用戶的興趣和偏好的陷阱,將相似內容不斷推送給用戶,導致用戶的信息接收范圍變得狹窄,陷入“信息繭房”。“信息繭房”代表的是在廣泛的互聯網信息環境之中的諸多“信息壁壘”,主流意識形態作為需要廣泛傳播并且達到理性效應的信息形式,必須要避免這些壁壘造成的阻礙效應[2]。
總之,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的原因復雜多樣,需要社交媒體平臺、用戶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采取綜合的措施來完善社交媒體的議程設置,關注公共利益和社會發展。
所謂價值導向失焦是指在社交媒體上公眾會因為某個事件產生錯誤認知和觀點,并由此錯誤引導輿論。社交媒體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信息和便利,但同時也對人們的價值觀造成了一定影響。社交媒體平臺上充斥著大量情緒化、消極或帶有挑戰性言論的內容,這些內容常常能夠引起爭議和情緒化討論,從而掩蓋更為理性和深入的討論,導致社交媒體的議程難以反映真實的社會問題。社交媒體平臺在議程設置中還容易忽視用戶的隱私和安全問題,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賬號被惡意利用和網絡暴力等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平臺將更多的焦點放在了用戶活躍度和廣告收入上,一些違反公序良俗、傳播錯誤觀念的信息或者是網絡暴力等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不僅影響了網絡空間中大眾輿論的導向,而且對社會價值觀念造成了一定沖擊。
社交媒體議程設置主體失焦的主要表現是政府對社交媒體的議程設置引導不足。娛樂化內容主導和議題偏向性過強使得議程設置主體在新媒介環境中受到了沖擊,使得作為主體的政府不再是議程設置過程中絕對重要的影響因素。媒介化社會中政府作為唯一的、完全獨立于其他主體之外的部門,以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主導了“議題”選取過程,而社交媒體平臺過多地推送輕松娛樂、八卦和娛樂明星等內容,容易忽視真正的新聞、時事和社會問題。用戶在平臺上接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與娛樂相關的,導致社交媒體的議程偏離了對重要議題的關注。同時,社交媒體平臺在特定議題上還存在偏袒或過度關注的傾向。這可能是因為平臺內部的政治、商業或社會傾向影響了內容推送,用戶只能接觸到特定觀點的文章和消息,而忽視其他聲音和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體環境中,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和個人信息權利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參與到議程設置過程中。
社交媒體平臺上大量的虛假信息、謠言和不實報道泛濫。這些虛假信息通常會被快速傳播,占據用戶的時間,而真實、有價值的內容會被淹沒或忽視。部分社交媒體用戶由于媒介素養較低,對內容缺乏辨別能力,同時受到自身知識結構、個人經歷等的影響,其所接觸的內容不夠全面。這樣的結果就是這部分用戶無法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其社交媒體發布的信息內容也會有很大偏差,對公眾產生誤導。
以上三個失焦會導致公眾對事件認識偏差和不全面,偏離公共利益,淹沒真實的議題和信息,影響用戶獲取全面和有價值的內容,繼而產生錯誤的輿論導向。因此,需要國家、平臺以及公眾共同努力去避免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
社交媒體平臺議程設置失焦會導致用戶被困在“信息繭房”中。社交媒體平臺在特定議題上存在偏袒或過度關注的傾向。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平臺內部的政治、商業或社會傾向影響了內容推送,用戶只接觸到特定觀點的文章和消息,忽視了其他聲音和觀點。另外,算法推薦偏差和用戶需求偏向也使得用戶只接觸到與其偏好和觀點相符的內容,陷入“信息繭房”,缺乏對不同觀點的接觸。
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公共事件顯示,有些新聞媒體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傷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其中有的新聞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眼球而不顧事實真相,甚至為了一己之私而丑化報道對象。這些事件都有一個共同點:輿論導向都是單一方向,即片面強調報道對象的好、壞、對、錯、真等。在這方面尤其突出地表現了近年來一些新聞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求新求變”上的不足。
社交媒體平臺議程設置失焦可能削弱專業媒體和事實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使公眾對于媒體報道和事實的信任度下降,更傾向于相信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觀點和意見,容易受到偏見和虛假信息的影響。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多元傳播格局和復雜輿論場域,導致信息傳播無序和失控[3],大量的虛假信息和偏見觀點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令專業媒體的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受到了質疑,削弱了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
首先,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會導致大量娛樂、低質量和虛假信息充斥用戶的視線,使得重要的議題和深入的分析被忽視,信息被碎片化和短時記憶所替代,影響公眾對復雜問題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緊接著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虛假信息和謠言泛濫,議程設置失焦使得這些不實的內容更容易傳播,大量流量和注意力被吸引到虛假信息上,誤導公眾的認知和判斷,造成對事實的扭曲和誤解。其次,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會導致內容趨向情緒化和挑釁性,容易引發沖突和爭議。另外,用戶的言論也更容易傾向于攻擊和謾罵,缺乏理性和建設性的討論,從而會錯誤引導公眾輿論。以上影響使得公眾難以獲取準確的信息、理性地參與討論和形成全面的觀點,對社會輿論的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社交媒體平臺監管不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我國的一些公共事件中,一些社交媒體平臺對于內容的管控不到位,在平臺上發布謠言、傳播不實信息等行為比較突出。有的社交媒體平臺甚至發布與國家相關的虛假消息、制造假新聞等,也有不法分子利用這些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虛假信息、傳播不實信息、制造謠言,對民眾造成很大影響。有的賬號還通過煽動網民情緒的方式,試圖使國家和政府形象蒙上陰影。當社交媒體中出現各種問題時也是對政府部門監督工作的一種考驗與挑戰,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加大對社交媒體平臺的監管力度,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政策,明確平臺的責任和義務。監管部門可以設立機構或委員會,負責監督社交媒體平臺的運營狀況,確保平臺在處理輿論議程時不偏袒特定利益方或偏離公共利益。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幫助政府進行廣泛、精準的信息推送,確保政府輿論引導工作的順利進行,協助政府及時對社會輿論進行管控,這顯然有利于維護輿情秩序的穩定,并且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提高政府辦事效率,降低政府信息傳播成本[4]。
如何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首先,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公民的媒介素養教育和引導。政府相關部門在進行媒體活動時,需要盡量保證活動的公正、公平、公開,信息的發布和傳播都要在陽光下進行。其次,政府部門應該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約束公眾的行為。例如,針對微博用戶轉發不實信息、謠言等不良行為可以出臺相應的懲罰措施。同時,媒體要樹立責任意識,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時,需要對所發布的消息負責和對受眾負責;在報道新聞時也需要避免跟風效應或者夸大事實等情況出現。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要及時調查核實真實情況并跟進報道,盡量不使公眾因輿論導向偏差而產生恐慌情緒或輕信謠言,造成損失等情況的出現。最后,社交媒體平臺要加強對用戶的教育,培養用戶的信息素養,幫助用戶提高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和批判思維。平臺可以提供針對用戶的培訓課程,教用戶如何辨別虛假信息、如何主動尋找多樣化的信息來源,以及如何參與建設性的討論。
社交媒體環境下的信源篩選機制是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由信息提供者在發布信息時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及對用戶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的結果。內容信源篩選機制旨在幫助人們從海量社交媒體中選擇出最能反映其真實觀點、最具影響力的信息源。
筆者認為,要想完善社交媒體信源篩選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提高算法準確性。社交媒體平臺應投入更多資源研發和優化算法,通過機器學習、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提高信源篩選的準確性。算法需要考慮多個因素,如用戶的興趣愛好、閱讀偏好等,以便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高質量的內容。其次,擴大用戶的自主選擇權。社交媒體平臺應加強對用戶的教育和引導,使用戶了解信源篩選機制的原理和影響,幫助用戶主動調整和控制自己所接收的信息,推動用戶更加主動地參與內容定制,選擇可信度高的媒體來源,避免盲目信任、傳播虛假信息。最后,注重用戶隱私和數據保護。社交媒體平臺應注重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確保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這樣可以提高用戶對平臺的信任程度,減少對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的擔憂。
綜上所述,完善社交媒體信源篩選機制需要綜合考慮算法優化、用戶自主選擇權等多個方面。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可以減少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的影響,促進更加客觀、多元和建設性的輿論導向,而且可以正確引導公共輿論,為公眾提供更準確、全面和有價值的信息。
意見領袖是在特定領域內擁有一定聲望和權威性,并且在其所在群體中有較強影響力或號召力的人物。新媒體時代,網絡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意見領袖作為信息傳播主體時,應當對自己提出更高的社會責任要求,不僅需要遵守法律法規,避免因劣質信息傳播和錯誤意見態度引領對社會產生危害,還需要作為社會信息系統運行的重要一環,發揮促進社會穩定的良性引導作用[5]。
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是網絡輿論發生轉變的重要原因,公共事件中存在議程設置失焦現象會導致網絡輿論導向產生偏差。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的原因,其次分析了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導致價值導向失焦、失焦信息內容失焦、議程設置主體失焦的三種表現,再次討論了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對輿論導向的主要影響,最后提出了加強社交媒體平臺監管、加強對用戶信息素養的培養、完善社交媒體信源篩選機制、發揮意見領袖在輿論引導中的積極作用等應對措施來處理公共事件中社交媒體議程設置失焦問題,希望能夠為社會輿論引導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