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宇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在國家體制和統一改革格局下建立的縣級新型傳媒單位,是在整合縣域內報刊、廣播電視臺、新聞網站、新媒體等多種形態傳播媒介基礎上,形成的多功能新型信息傳播平臺。從新聞的生產到分發,從基礎設備的使用到維護,從媒體市場的管理到運營,縣級融媒體中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存在于諸多方面。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我國傳媒事業的發展,各級各類媒體對于人才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往那些技能單一的媒體工作者已經難以滿足當下媒體發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集具多項媒介技能于一身的復合型媒體人才[1]。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絕大多數縣級融媒體中心或多或少都存在人才不足的問題,人才隊伍落后于現實需要,使得縣級融媒體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對基層媒體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人才是所有行業發展的基礎和重中之重,縣級融媒體中心要發展,就要建立一支素質硬、能力強、專業高的人才隊伍。
腦能想、腿能走、耳能聽、手能寫,這是新聞人最基本的素養。所以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新聞從業者而言,不論時代如何更迭,技術如何變遷,立足于新聞本位,具備最基本的新聞專業素養,是最基礎、最關鍵的要求,同樣也是適用于任何傳媒機構。
在新聞采訪工作方面,傳統的新聞采訪工作,大多需要記者實地走訪調查,通過采訪詢問來獲得信息素材。但在現如今的媒介環境下,新聞采訪的流程發生了改變。過去對新聞采訪影響極大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對新媒體的新聞采訪影響已大大降低,如今的新聞采訪變得更加靈活和自由,繼而新聞記者則需要了解并掌握更加現代化的采訪方式與技巧。
在新聞寫作方面,新的媒介技術的融入可以增加新聞呈現的多樣性,提升新聞的觀感。比如,新聞采編主體可以通過對新型媒介技術的使用,來增加新聞的豐富性以及增強受眾的多元體驗,這是傳統媒體時代難以做到的。但相應的,這也要求新聞工作者掌握更全面的媒介技能。
在新聞編輯方面,編輯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傳統媒體時代,單個新聞作品的呈現方式比較簡單,采用單一的文字、圖文組合或者單一的視頻,但是在如今媒介技術加持下,文字、圖片、視頻三者同步出現已是常態,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擁有整理并融合多個新聞元素的能力[2]。
在新聞評論方面,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模式已經發生變化。受眾既關注有深度的新聞評論,也青睞短、平、快且“接地氣”的新聞評論。因此,如何用簡短易懂的話語采寫出有溫度、有態度、有深度的新聞評論也是縣級融媒體新聞工作者所需要具備的技能。
具備新媒體思維是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內容生產傳播中,要時刻秉持適應時代、適應當今受眾的思路,不斷地以新媒體的思維創新新聞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
技術是新聞生產傳播的重要支撐。在數據驅動的當下,數據素養是縣級融媒體新聞工作者所需要具備的,尤其是大數據技術,其與新聞業的深度結合促進了數據新聞的發展[3]。數據素養是指具有數據意識和數據敏感性,能夠有效且恰當地獲取、分析、處理、利用和展現數據的能力。在新聞生產傳播領域,數據素養指的是通過對數據的發現、分析與挖掘從而找到有價值的新聞。
視覺素養也是需要被強調的。現如今,對受眾感官的觸動尤其是對視覺的沖擊已是新聞生產傳播中需要考慮的一個元素。當前,人們身處視覺時代,各種視覺文化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確實,視覺上的觸動更加能夠吸引受眾。正如法國哲學家讓·拉特利爾所言:“不能低估圖像文化,尤其是動態圖像文化,由于它們通過圖像作用于情感,從而已經并將繼續對表述與價值系統施加深遠影響。”在實際工作當中,縣級融媒體工作者應當具備一定的視覺素養,首先要有挖掘視覺素材的意識;其次在素材的采集中要有判斷視覺符號合理性與真實性的能力;再次對于視覺符號所具有的深層含義,也要有足夠的解讀能力;最后,要對視覺元素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夠進一步地加工、編排視覺符號。
作為融媒體工作者,融合思維、互聯網思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網感也是應當具備的。網感指的是一個人對互聯網規則的熟悉度與敏感度。良好的網感要求新聞工作者在互聯網語境下,對種種社會熱點事件有敏銳的洞察能力與捕捉能力,對有用的內容和市場的風向有充足的判斷能力。可見,網感是一種媒介能力,即對互聯網生態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要求融媒體工作者既要了解互聯網的傳播規律,又要對社會生態進行深刻的洞察,善于抓住網絡中出現或潛在的熱點事件。但需要注意的是,縣級融媒體作為主流輿論陣地,在話題的選擇與內容制作上一定是正向的,堅決杜絕低俗化、媚俗化等制作傾向。因此,縣級融媒體工作者既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又要有宏觀視野;既要提高時效性,又要有內容創作的質量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8 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這一重要講話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發展方向。同年9 月,中央宣傳部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召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并提出“要努力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成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信息樞紐,要做好整合媒體機構、建好采編中心、統一技術平臺、加強隊伍建設工作”。
在當今時代,網絡應用迅猛發展,新興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傳播和遍及各處的信息,不僅使傳播格局發生了變化,而且也使社會的組織運作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縣級融媒體既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也承擔著引導輿論、維護社會和諧的職責。在此基礎上,融媒體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培養全局思維,從宏觀層面去理解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將國家層面的戰略決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做好政務新聞服務與傳播,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國家的戰略規劃,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需要大量人才支撐,故而需要提供合適的政策去保障人才的各項權益。合理政策的制定,要從具體實際出發。截至2022 年4 月底,我國的縣級行政區共2 843 個,包括977 個市轄區、394 個縣級市、1 301 個縣、117個自治縣、49 個旗、3 個自治旗、1 個特區、1 個林區。除市轄區和縣級市外,我國有1 472 個縣級行政區。面對地域的廣泛性和復雜性,要在堅持統一原則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地域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故合理的政策應強調因地制宜。合理政策的制定,就是要探討什么樣的政策才能留得住人[4],即如何不斷提高人才與政策的適配性,只有兩者的適配性高了,才能最大化挖掘人才的潛力。總而言之,合理政策的制定就要求各地從具體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地方社會情況、地方經濟情況、地方發展前景等多元因素,因地制宜地進行相關政策的制定,并創建一套能夠滿足當地需求的縣級融媒體發展模式。
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的核心是深化改革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在以往縣級融媒體的具體實踐中,相關人員的薪酬分配多數不與個人具體開展的工作掛鉤,導致工作者逐漸喪失工作熱情,從而降低了單位開展工作的效率。要想打破這種局面,就需更改這種“大鍋飯”的工作模式,破除“干多干少一個樣”的觀念。應從具體的薪酬制度著手,通過“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的分配模式,根據實際的工作內容分配薪酬,從而激發相關人員的工作熱情,調動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縣級融媒體也應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完善人才晉升機制,拓寬人才晉升渠道,保證人才有公平、公正的晉升空間。
縣級融媒體的各項工作以當地縣域為中心,面向當地百姓,服務當地居民,故在經濟收益層面存在一定局限,有限的收益導致其在人才選擇層面靈活性不大,難以吸引外部融媒體人才。因此,各地縣級融媒體應當立足于本地的優秀人才,放眼于本地相關行業的優秀工作者、優秀畢業生,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潛力,走本土化人才發展道路。選擇本地工作者有諸多好處:第一、其對本地具有強烈歸屬感,比外來人員更加易留,穩定性更高;第二、其在本地生活多年,對當地的人文風情、風俗習慣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新聞信息的采編播發;第三、與外來人員相比,本地人才適應本地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和顧慮較少。綜上所述,縣級融媒體中心在人員招聘上,可以以本地人才為主,匯聚本地優秀媒體人。
如上文所說,挖掘當地人才潛力是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途徑之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放棄招攬外部人才,因為單從本地尋找融媒體人才,由于地區局限性、人員局限性等因素,仍難以支撐融媒體發展,難以處理所有融媒體工作,故依舊需要一定數量的外部人才。招攬外部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拓寬人才引進的渠道[5]。首先,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當加強行業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加強專業人才的流動性,進而通過有吸引力的政策留住人才。其次,應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高校可以滿足融媒體中心人才的輸送需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從高校實習任務出發,在學生實習過程中發現高素質人才,提前掌握其基本信息并給予其優先留下工作的機會。再次,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通過特聘等方式,獲得業內專家在工作上的專業支持與指導。在此基礎之上,各縣級融媒體還需要想辦法解決外部人才的現實問題,諸如生活問題、住房問題等,從而消除其后顧之憂。
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人才引領驅動”。人才是所有行業發展的基礎和重中之重,素質硬、能力強、專業水平高的人才隊伍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保障。既要做好當下的人才工作,也要著眼于未來培養和儲備縣級融媒體人才。縣級融媒體人才的儲備,既離不開高校,也離不開社會。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高校應當合理地調整課程設置,加強應用型、融合型人才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嵌入互聯網思維,不斷優化辦學思路。同時,傳媒行業作為傳播社會信息的窗口,是一個與社會打交道的行業,因此一個合格的傳媒人應當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在與社會不斷的交流中汲取經驗,獲得能力。其次,高校應當加強與社會媒體的合作,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充分發揮自身和他者的優勢,聯動建立高校實習基地,給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加符合實際的實踐操作平臺[6]。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基層的主流輿論陣地,傳遞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反映人民的心聲。因此對如何建設好縣級融媒體中心這個問題的探討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無論什么行業,人才都是根本,因此探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其人才建設是重中之重。在人才隊伍的建設過程中,既要有宏觀格局的構建,又要有中觀政策的支持,更離不開縣級融媒體中心自身的重視,以及各級各方的合力。自2018 年我國提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這一重大政治任務后,我國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如火如荼,也獲得了切實發展,但總體上我國全面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時間不長,還處于探索階段,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問題與困境。本文針對此過程中的相關困境提出一些拙見,目的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貢獻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