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冬微
(作者單位: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新聞媒體提出了“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和“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新要求,比較以往“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表述,體現了更鮮明的結果導向。從“能力”到“效能”,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邁向縱深、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站上高位的建構??萍紙D書具有傳播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在提升國際綜合影響力方面,科技圖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代表著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理論和實踐的高度。
融媒體時代,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信息技術的運用,科技圖書在內容編輯、裝幀設計和發行方式等方面突破了傳統出版的局限性,以數字出版方式出版的科技圖書占比逐漸增加,傳播速度和廣度彌補和延伸了傳統出版的覆蓋領域。隨著融媒體技術的普及與圖書編輯思維的轉化,國內科技圖書出版社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上發揮專業出版領域優勢,逐步搭建起內容數字化、知識關聯化、使用便捷化、功能多元化的知識服務平臺,為科研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空間[1];同時,也為科技圖書的讀者獲取專業知識和信息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科技領域不斷取得創新,科技圖書的出版數量逐年增加,并且種類多樣,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一方面,專業領域的科技圖書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大眾領域的科普類科技圖書逐漸增多。一是因為我國科技處于國際水平的領域逐漸增多,這不但強化了我國科技自信、文化自信,也豐富了科技圖書出版資源,科技圖書出版過程中能夠做到博采眾長,吸納不同的理論觀點,圖書內容更加全面客觀[2]。二是隨著人們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涵蓋了對科技圖書的需求,人們在關注科學發展的同時,會相應地查詢相關理論知識,增加了科技圖書的需求;同時,隨著我國科幻影視劇的增多,人們對科學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釋放了科普類圖書的閱讀需求。三是媒體融合發展之下,科技圖書的出版形式已經不局限于紙質圖書,數字出版便攜化的知識獲取方式和閱讀平臺,也為科技圖書提供了更多的讀者。在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下,科技圖書出版社不斷拓展科技圖書的種類和出版平臺,使科技圖書的品種愈加豐富、形式更靈活多樣,并且出現適合不同年齡和知識層次的科技圖書出版物。
首先,缺乏科學的產業結構。雖然我國的科技圖書總量有所增加,但是有些專業領域的科技類圖書卻在總量增加的大環境下出版數量日益降低,科技領域各類圖書出版比例不協調。出版產業結構不合理成為阻礙我國科技圖書發展的一大障礙。一方面,出版社要從宏觀層面進行調整,掌握行業出版動態,規劃出版計劃;同時,出版社要適當引進需要的專業編輯,調整科技圖書編輯的專業構成,從人員結構上完善出版社的人力儲備。另一方面,科技圖書編輯可從具體選題入手,利用大數據做好圖書出版前的調查統計,挖掘科技圖書出版內容與出版形式,提高選題質量,填補領域空白。
其次,出版方式單一。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圖書出版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限于科技出版內容特性,科技圖書出版社在出版過程中還是會選擇傳統紙質出版,存在路徑依賴,對融媒體出版方式不夠重視以致轉型緩慢。一方面,科技圖書具有邏輯層次的語言與互聯網通俗有趣的語言風格不同,導致其很難轉化出版方式;另一方面,傳統出版模式嚴謹的出版環節和工序,能夠給予科技圖書一種程序上的可信度,一直是科技圖書理想的出版方式,追求時效的互聯網出版模式給人可信度不高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圖書的融媒出版模式進展緩慢。
再次,科技圖書內容與讀者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在當今知識技術迭代更新,發展日新月異,讀者關注的新技術層出不窮,傳統的出版模式工序煩瑣,很難及時跟上科技的發展速度,致使一些科技圖書出版即落后且脫離應用的現象??萍紙D書編輯急需突破傳統的出版模式,運用融媒體的出版理念,解決出版及時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傳統出版理念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科技圖書編輯的理念,既然跟不上新技術的發展速度,一些科技圖書出版社轉而專注基礎學科選題,使出版社適應融媒體的過程更加緩慢。
圖書編輯的綜合素質能力包含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職業素質[3],編輯人員具備很高的素質能力,才能策劃出鼓舞人、塑造人、引導人、武裝人的好作品。做好科技圖書出版工作,圖書編輯不但需要具備素質能力,還需要自身專業的理論知識。在融媒體時代,科技圖書編輯要與時俱進,突破傳統出版的思維定式,運用融媒出版技術,將煩瑣的出版流程輕量化,精簡重復的工作內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選題策劃等創意內容。
2.1.1 專業技術,傳承圖書編輯的“工匠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需求,各行各業以“工匠精神”為行業指導,找準定位,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萍紙D書編輯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對圖書編輯加工的過程中及時、準確地甄別與修正科技領域的專有名詞,保證文章內容的實效性與準確性??萍紙D書編輯在擅長的、熟悉的領域發揮專業優勢,不斷提升圖書編輯質量,更好地服務于行業發展。融媒體時代,“工匠精神”又賦予了科技圖書編輯新的內涵,科技圖書編輯既要深耕專業領域,又要關注行業歷史,了解現存動態,判斷發展趨勢。同時,科技圖書編輯要具有較強的使命感、責任感等精神屬性,根據出版社的規劃和需要,主動補充、學習新領域的知識,加強知識積累,確保能夠在編輯崗位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進而提升科技圖書編輯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2.1.2 數字出版,圖書編輯運用新技術的能力
科技圖書編輯要具有數字編輯能力。科技圖書編輯要能夠運用技術轉化成果,熟練使用編輯、校對、出版過程中的各類軟件,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首先,科技圖書編輯需能夠熟練運用出版相關的計算機軟件,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圖書內容表現得更加充分,直接反應作者和編者的意圖。其次,科技圖書編輯還需要了解現代出版流程,能夠統籌安排編輯信息加工、資料采集、出版發行的時間節點,以及工作進度、銷售情況、讀者反饋等一系列相關工作,總結經驗,掌握現代化的出版流程。再次,科技圖書編輯也需要對新技術保持敏感性。2022 年,ChatGPT 橫空出世,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自然》雜志于2023 年1 月24 日宣布,將人工智能工具列為作者的論文,不能在雜志上發表?!蹲匀弧贩Q,作者身份意味著對作品負有責任,而人工智能工具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也就是說,未來的科技圖書編輯不但要具有發現選題的能力,還需要具有甄別作者使用軟件創作作品的能力,將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呈現出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4],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和目標任務。在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融媒體時代,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元宇宙、ChatGPT 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層出不窮,媒體行業的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融媒體的發展過程是出版行業不斷加持新技術的過程,也是圖書出版從業者不斷地學習和適應新時代的過程。
2.2.1 大數據思維,使用工具能力
在科技圖書出版過程中,選題和出版過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理論性和前瞻性,大數據為科技圖書編輯準確判斷選題價值提供了可能。傳統出版模式下,科技圖書編輯策劃選題時,首先會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充分掌握出版資源;其次會訪問專家和作者,參加相關學術會議或在特定的目標群體開展問卷調查[5],為策劃選題提供參考依據;再次會走訪所在城市的書店,了解各類圖書的銷售情況,以判斷讀者需求。但是,這些方式不但浪費人力、效率低,而且由于獲取的信息有限、缺乏時效性和全面性,科技圖書編輯的選題仍與實際存在一定偏差。大數據思維是一種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比對,科技圖書編輯可方便、快捷地了解與自身出版方向相關的行業或產業的發展情況及存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其他相關出版機構的圖書品種、數量和市場占有率,讀者認可度和關注率,當前互聯網上與本專業相關的搜索熱點等,從而較為便利地獲取市場潛在需求和發展趨勢[6]。
2.2.2 開放性思維,拓寬視野
2023 年,全國“兩會”報告中提到的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是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可看作融合的手段和目標。一是要求媒體及出版單位要進一步改進機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新思維、新方法講好中國故事;二是表明身處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各類出版單位,要重視內容生產,從內容層面做好輿論引導,同時以優質原創內容及相關配套機制的建設,為自身轉型發展贏得新優勢。國際傳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高質量、高水平的國際傳播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萍紙D書的內容有未來的探索,有古往今來的科技發展史、有物理實驗、有電學數據,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智慧結晶,科技圖書是科學的導航燈。在融媒體時代打造特色科技圖書,科技圖書出版社需重視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大力支持媒體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科技圖書編輯要具有開放性思維,在策劃選題時充分考慮圖書的國際影響力,展示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先進性和引領作用,體現科技自信、文化自信。
2.2.3 創新性思維,結合融媒能力
融媒體時代,圖書出版已經不限于紙質書形式,從電子書、聽書到VR,甚至通過圖書品牌授權成為游戲與影視劇等。數字化的融入,不僅能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新體驗,同時也顛覆了傳統出版的流程、表現形態和產品形式。因此,在融媒體大環境下,編輯要具有創新和資源整合的能力。一是通過與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斷豐富擴展融媒體圖書綜合解決方案里的項目與內容,進一步助力出版社從版權模式到用戶模式,文字出版到語音出版的互聯網式轉型發展;二是利用數字化出版的內容創作、成本和社群優勢,解決編輯技能、數字化版權、平臺和經營模式等問題,促進出版轉型,是未來出版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2.2.4 全局化思維,實踐運用能力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7]。1988 年9 月,鄧小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8]的論斷??萍寂c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改造自然的能力??萍紙D書編輯要具有全局思維,不但在圖書出版過程中運用科學技術,還要思考將圖書所承載的科技內容與實際相結合。首先,科技圖書編輯要加強技術融合。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發展數字出版產業,擁抱智媒技術,以智能算法作為邏輯基礎,通過技術搭建數字場景,實現科技圖書場景的多元化。其次,要推進科技出版產業與實踐融合??萍紙D書出版如果僅是閉門造車,勢必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因此科技圖書不僅要與內部融合,同時還要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形成虛實共生的“圖書+科技”融合發展態勢,尋求“破圈發展”,深度推進融合創新,加速體驗感、參與感和交互感的新型科技業態的創意生產與精準供給。再次,推動內容生產與融合創新。在宏觀上要建立科技圖書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搭建完整協同的全媒體矩陣;微觀上要利用媒體深度融合,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精準的出版物,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閱讀需要,不斷繁榮與發展科技生產力與創造力,擴大科技、科普內容有效與精準供給,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政府工作報告高度重視媒體融合工作,將融合發展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傳播方式多樣化、傳播途徑便捷化、傳播工具現代化,科技圖書出版領域在內容生產方面逐漸以互聯網思維結合出版規律,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趨勢下,科技圖書編輯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做好科技圖書的出版,加強科技出版領域的智庫建設,推動科技出版產業的規范化、體系化與法治化進程,推動中國科技出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實現科技出版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