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東燕 安徽省合肥市習友路小學
2022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信息科技課程成為國家課程。信息科技課程目標被明確地定義為: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因此,信息科技課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就成為所有信息科技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信息科技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素養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共同促進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教師應明確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的關聯,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對應的核心素養,以及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將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有效結合。
信息科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識,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信息科技課程目標要體現課程性質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基礎性。學科知識和技能是形成學科素養的前提和載體。②實踐性。學生能夠通過項目學習和實際操作,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③綜合性。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信息科技知識解決復雜問題,能夠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和應用。
課程理念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指導思想。課程理念決定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各個方面,對課程實施和學生的學習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信息科技課程中,課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反映數字時代正確育人方向、構建邏輯關聯的課程結構、遴選科學原理和實踐應用并重的課程內容、倡導真實性學習、強化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
學習目標的制訂要綜合核心素養學段特征、學段目標、學段內容標準三個方面的具體描述,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差異性,制訂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因此,對相同的學習內容,如果學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制訂的學習目標也應有所不同。檢測學習目標制訂的準確性,可以根據學業質量標準和模塊學業要求兩個維度進行衡量,如果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學習之后的學業表現符合兩個維度,學習目標的制訂就是準確的,反之則需要教師對學習目標進行改進優化。如右上表所示是筆者針對五年級“身邊的算法”模塊中的“算法與數字社會”內容,圍繞核心素養分解確定的教學目標。
單元整體教學是對教學內容做“結構化”的處理,單元是依據新課標要求,圍繞主題或活動等選擇學習材料,并進行結構化組織的學習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學習項目、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一個微課程。單元向上承接課程目標,向下統領單元內的課時目標、內容、活動和評價等。
大單元整體設計是基于學生立場,對學生圍繞單元學習開展的完整學習過程做的專業設計。它是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逆向設計“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做好單元設計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①研讀本學期課程的相關材料,特別是教材的邏輯與內容結構、與教材內容對應的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學生的認知準備與心理準備等,按照規定的課時,判斷本學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大單元。②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厘清本學期的大單元邏輯以及單元命名。③一個單元至少要對接一個學科核心素養,依據某個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具體的教材,按某種大任務(或觀念、項目、問題)的邏輯,將相關知識或內容結構化。④綜合考慮單元設計的要素,如名稱、課時、目標等,并以規范的格式呈現出完整的設計方案。
內容模塊單元大概念單元學習目標課時目標素養表現身邊的算法算法與數字社會通過發現在線生活中的算法,體驗算法對數字社會的影響,提升安全意識算法與個人隱私初步具備信息安全防護能力,能保護個人及他人隱私信息算法與數字生活算法對生活的指導意義,認識在線生活中算法的優勢和局限算法與知識產權了解知識產權概念,體驗算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作用算法與國家安全能自覺保障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維護國家主權
教師應盡可能把教學內容置于真實情境、問題、任務、項目之中,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知識的來源和背景,體驗到知識的用處和價值,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使其在深入探究的學習行為中主動質疑、反思、合作、交流,最終形成用信息科技的手段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選擇項目主題
項目主題應具有問題性、真實性和趣味性,既要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同時還要立足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經驗和發展需求,項目主題不易過大。此外,項目主題的選取還應具有挑戰性,要考慮主題和學習內容的關聯度。
(2)創設問題情境
信息科技課程中的“數據與編碼”“身邊的算法”“過程與控制”等內容對小學生來說是抽象的、生硬的,與學生的學習或生活經驗有一定“距離”。所以,教學要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或生活情境,讓學生從中尋找問題、發現規律。
(3)設計真實任務
真實任務是指真實性學習、真實的問題情境、真實的問題解決。信息科技課程的實施一定要突出解決的問題,而且是真實的問題,是通過信息科技手段才能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提出要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在每門學科中每學期都要拿出10%的課時來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信息科技課程的跨學科主題案例選擇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知識的融合。①注重學科整合:選擇能夠涵蓋多個學科知識的主題案例,使學生能夠在實際項目中綜合運用科學、數學、勞動等多個學科知識。②關聯生活實際: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主題,讓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科技的價值。③關注創新和未來發展:選擇涉及前沿科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主題,讓學生在項目中體驗科技的創新性,培養他們對未來科技的思考能力。④適應學生認知水平:主題案例的難度應適應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避免選擇過于復雜的主題,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和參與,并且能在參與跨學科主題學習后,有獲得感和成就感。⑤體現團隊合作能力:選擇能夠促使學生進行團隊合作的主題,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⑥關注道德和倫理:在選擇主題時,考慮學生的道德和倫理教育,確保主題案例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科技的發展和應用。
新課標指出要“堅持以評促教、以評促學,體現‘教—學—評’一致性”,同時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完善終結性評價”。通過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目標達成程度,從而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
項目成果評價是一種以實際項目為基礎的評價方法。在信息科技課程中,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項目并提交成果,這個成果可以是物化的成果,如規劃了一條旅游線路、制作的一張植物名片等。教師根據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評價,以了解學生素養目標達成情況。
課堂觀察評價是一種觀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參與度、注意力以及在完成項目學習各個環節中的表現等情況。通過課堂觀察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為了實現課堂觀察的全面性與過程性,可以借助在線問卷調查、投票系統、學習平臺等,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反饋,以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方法。
素養體現評價是一種關注學生核心素養表現的評價方法。素養評價是通過評價學生在學科知識運用、問題解決、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來評價他們的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例如,學生參與一個跨學科的項目,評價可以包括以下內容:跨學科知識的運用——評價學生在項目中是否能夠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性和創造性,包括提出新的解決方案、改進現有方案等。
熊璋教授提出,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頒布標志著信息科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了從“0”到“1”的巨大進步。面對信息科技這門全新的課程,信息科技教師需要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勇敢嘗試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改進和完善信息科技課程,使其更符合學生的需求,更貼近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