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中 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倡導“將創新理念融入自身學習、生活”“結合自身實際合理規劃、管理學習”“增強自我判斷意識和責任感”,另有十余次要求“學生自覺……”??梢?,在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教學的重要追求。同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觀點,這與今天的課程標準高度一致。由此筆者認為,在學習、應用和研究新課標、新教材的過程中,將“生命自覺”理念融入信息科技教學可成為一條有效的探索實踐路徑。而2023年版江蘇省小學三年級信息科技教材(以下簡稱“蘇教版三年級信息科技新教材”)分上下兩冊,各設置了四個單元,每冊還安排了一項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因此,筆者嘗試用八“自”來細化推進,具體如下。
“生命自覺”建立在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進而擴展視野、辨析世界的基礎上,為此,蘇教版三年級信息科技新教材用三個單元作了充分詮釋。
數字時代的學習、購物、訂票等眾多需求都可在網上進行,這也賦予了大眾學習者、工作者和娛樂者等多種數字身份。為此,在“我的數字身份”單元教學中教師可著重開展好兩項活動幫助學生明確數字身份的價值意義和使用規則。
一是認識數字身份。當前,數字身份的應用越來越廣,驗證登錄的方式也越來越多,除傳統的密碼登錄外,還有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等。對于這些充滿“科技范”的應用,不必要求小學生深究科技原理,但應引導其認識基本的信息采集、識別、判斷流程,使其對自己的數字身份是如何進入實際應用的有初步了解。
二是遵守數字規則。在全民皆“網民”的時代,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應重點做到“為人”和“為己”。“為人”即當好一名擁有正能量的數字社會小公民,嚴格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等規章制度,主動維護網絡安全,誠實友好進行網絡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為己”即要科學保護自己的數字身份,樹立網絡安全意識,不隨意泄露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電話以及照片等重要信息,對重點應用平臺要設置復雜的登錄密碼,并妥善保存。在教學中,對數字規則的傳授要避免說教,注重趣味性、現實性、創新性,可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回放、課堂辯論等形式讓有關數字世界的知識與技能入腦入心,成為學生真正的“生命自覺”。
“在線學習與生活”“在線信息獲取”兩單元的知識屬于信息科技常識性內容,在教學中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微項目、微課題等形式開展收集整理、展示反饋、討論提升系列活動。例如,圍繞“在線學習與生活”的教學,可設計“說說快遞的‘快’”主題活動,發動學生廣泛收集、調研有關快遞的寄出、運輸、送達流程等資料,使其對“日行千里”“次日達”等與“快”相關的實時數據、技術支撐、交通選擇、制度保障等有深切的認識。通過具身參與,學生對物品自網絡下單經跨越山河進入小區快遞箱的“時空游歷”有了感性的認識與理性的思考,如何讓快遞“更快更安全來到手中”成為他們自發形成的新課題,也成為學習信息科技的新動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數字設備正組成一個巨大的網絡,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決各種問題,提供各種便利。因此,在“用好數字設備”單元的教學中可按照“感知—了解—選用”的步驟讓學生了解各類數字設備。
“感知”的重點是對各個不同場景中存在的數字設備建立感性認識,如教室里的投影、展臺給學習帶來的幫助,家庭中的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給生活帶來的舒適,車站的實時數據、在線選座給出行帶來的便捷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字設備的魅力。
“了解”環節可采用學生交流、教師解析、資源展示等方式對日常應用的數字設備原理進行基礎知識介紹,并指出數字設備正在朝著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從專業角度讓學生認識數字設備的應用前景。
“選用”指在教學中要強調各類數字設備的本質是工具,應用目的是提高效率,要做到按需使用、規范使用,并著力提高使用的技能技巧,實現理想的效果。其間,教師應從確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高度對使用數字設備的頻率、時長等作明確的要求或提示,并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堅決避免上網成癮、視力驟降等情況出現。
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提出了要“提升自主可控意識”,而蘇教版三年級信息科技新教材將“自主可控技術”列為一個單元,這既是遵循課標的要求,又是現實的需求。對該單元的教學,教師可采用“三步走”方式。
第一步是了解有關“自主可控技術”的內涵。突出“具有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持續迭代發展、國家有效管控”等關鍵特征,幫助學生樹立國家觀、科技觀、創新觀,形成對“自主可控”的具象化認知。
第二步是了解我國的“自主可控技術”。當前,我國在很多領域已擁有了自主可控技術,這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結晶,這些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使得我國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為今天的小學生、未來的接班人應深感自豪、胸懷理想。
第三步是展望“自主可控技術”的發展。在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的自主可控技術正不斷取得新成就,但少數國家設置的科技壁壘正在影響全球的進步與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必須依托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少年強則國強,科技興則國興,今天的青少年責無旁貸。
“創作數字作品”單元是對學生學習成效、信息素養的綜合檢閱,小學階段一般要求學生能用海報、電子報、電腦繪畫、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主題作品,具體視學段、年級而定。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確定好數字作品的主題是首要環節,然后進行作品的設計,并根據需要獲取數字資源,選擇合適的軟件進行創作、優化,同時,要做到內容原創、形式新穎、構思巧妙、創意獨特,具有想象力和個性表現力等。例如,“我眼中的家鄉古街”主題數字作品創作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宜興的歷史文化遺存,將一條條古街以及家鄉古樹、古橋、古窯等特色人文資源,用信息科技的方式展現在大家眼前,讓全體學生了解家鄉、喜愛家鄉,更主動做家鄉代言人。
“在線協作學習”單元是對個體色彩相對鮮明的數字創作的提升。在協作學習啟動前要做好相關提醒,公布必要的規章制度,明確在線協作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形式。然后,組織學生圍繞協作學習的常態流程并結合學習主題開展制訂規劃、選擇平臺、在線學習、分享成果等活動。例如,在“神舟飛船大家庭”協作學習活動中,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六號”,新型熱控、返回技術等方面大量的技術創新及背后一批批航天人的科技夢是鮮活的課程資源,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做好分工,運用相關平臺收集整理資料,確定展示內容與形式,如充滿原生態氣息的神舟飛船電腦繪畫組圖、直觀呈現宇航員生活的演示文稿、影音效果俱佳的自制微電影等。學生用協作學習的力量展示了自己對“神舟飛船大家庭”的理解。
“自由自在”是針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信息科技相關章節的學習形式和狀態而言,有別于“自由散漫”。
21世紀的人們已可以自由地運用各種即時通信工具進行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立體化交流。因此,在“在線溝通交流”單元設置了多樣化的溝通與交流、即時的交流與分享、文明規范的互動交流等內容予以細化推進。
“做時間的主人”是蘇教版三年級信息科技新教材安排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旨在引導學生科學合理規劃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該項目可分四個環節開展活動:一是收集數據,運用在線或紙質的方式了解學生平時和節假日的時間安排情況;二是分析數據,掌握學生在學習、娛樂、鍛煉等方面的時長和分配比例,分析其合理性;三是制作表達,每位學生設計制作一張個性化的海報,表達自己對時間安排的理解與認識;四是分享展評,通過現場展示、在線展示等形式將各自的時間安排表廣而告之,選出最佳創意、最佳視覺、最佳分配等獎項,并將時間分配科學合理的優秀作品作重點宣傳。
對青少年“生命自覺”的培養途徑是廣闊開放的,筆者僅結合蘇教版三年級信息科技新教材呈現了個人的實踐與思考。由教“天地人事”而達“生命自覺”之育,是一個涵蘊、轉化的過程,當代中國教育對人的生命關懷,最終須聚焦到個體“生命自覺”之形成。期待通過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探索,讓學生能在復雜變化的世界中,因生命自覺的強大而把握自己的命運,過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