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舜 江蘇省宜興市教師發展中心
當前,信息技術正朝著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發展,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學習也面臨知識多、知識碎、知識迭代更新快,難以建立知識間的關聯等問題。傳統的信息科技教學主要圍繞知識與技能進行模塊化組織,強調單課時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對具體知識的認知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導致學生簡單孤立地學習碎片化的知識與技能,無法學以致用。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應把對象系統化,用整體的觀念開展教學。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基于核心素養發展,按照學生的認知特征,遴選重要觀念,圍繞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條邏輯主線組織設計信息科技課程的知識體系,體現循序漸進和螺旋式發展。可見,課程內容的結構性、整體性教學要求,催生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新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要求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系統設計學習活動,探索“場景分析—原理認知—應用遷移”的教學,強調在實踐中基于單元的整體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提升理解力和聯系性思考。單元是圍繞主題進行的系統化、結構化的學習單位,是素養目標達成的載體,是根據一定主題和目標構成的知識和經驗模塊,是圍繞大概念組織的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等的集合。單元由具有內在聯系的課時組成,在進行整體設計時應該關注教材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從橫向和縱向上關注教學內容,關注學生已知和未知知識的聯系,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系統論的方法提取教材中的大概念,用“概念”聚合知識,確定引領性學習主題,對內容進行分析、組合、整合,以及系統性規劃。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部分強調:從信息科技實踐應用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學科思維水平,體現“科”與“技”并重。蘇教版信息科技新教材以單元組織教學內容,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單元與單元之間又有邏輯關聯。這種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了結構化教學思想,可以讓教師既注重課程內容與核心素養的關聯,又注重六條邏輯主線與核心素養發展的關系,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信息科技基本概念和原理,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與遷移。
①目標導向原則。目標導向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必須以科學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為導向,同時,還要有明確的、能夠統領單元學習內容和活動的總體性目標(包括素養目標和單元目標),以目標導向視角來審視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和活動,明確其學習價值和意義,進而對學習內容進行符合目標邏輯的整合與組織,對學習活動進行呼應目標的規劃安排。
②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指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要遵循把單元作為有機整體進行系統設計的原則。通過對單元學習活動進行系統性、整體性架構,做到單元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評價等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蘇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級上冊的四個單元以“網絡(互聯網)”串成了一根學習內容主線,又以數據(信息)邏輯架構了一條活動主線:認識互聯網數據(信息)傳輸的方便快捷—如何獲取(甄選)、管理(整理)、制作(優化)互聯網上的數據(信息)—如何分享(組織)互聯網數據(信息)。這樣一來,單元與單元之間、活動與活動之間就有了關聯性和層次性,形成了一個內在聯系的整體,從而讓學生真正實現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技能的應用與遷移。
為了有效落實新課標總目標,信息科技課程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體現“科”與“技”并重,并按面向核心素養教學設計的哲學觀從單元主題、單元目標、學習活動、學習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整體性考慮。
好的學習主題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維持較高的學習動機。單元學習主題的選擇可以從新課標的六條邏輯線中遴選,一般要經歷“確定主題的教學邏輯主線—探尋主題匹配的核心素養—提煉單元學習主題大概念”的過程。蘇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級上冊是以“網絡(互聯網)”為邏輯主線,并以江蘇學生比較熟悉的“大運河文化”為主要項目主題進行設計。相對應的核心素養目標主要有:①觀察、探究、理解互聯網對社會各領域的影響,體驗互聯網交互方式,感受互聯網給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的深刻改變(信息意識)。 ②在實踐應用中,熟悉網絡平臺中的技術工具、軟件系統的功能與應用(計算思維)。③根據學習需要,有效搜索所需的學習資源,探究信息科技支持學習的新方法、新模式(數字化學習與創新)。④在應用互聯網時能利用用戶標識、密碼和身份驗證等措施做好安全防護(信息社會責任)。對單元學習主題的大概念加以提煉,具體如下:①互聯網正深刻改變人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方式;②合理選擇網絡搜索工具可以高效、精準、智能地獲取有價值的互聯信息資源;③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可對數據和資源實現增值效應;④不同的數據以合理的結構呈現可以達到創新的表達效果。大概念的提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概念性理解與自主遷移中獲得對真實性、復雜性問題的解決能力。
單元目標是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呈現。“預期學習結果”是指學生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能獲得什么樣的成果,形成何種素養。威金斯把預期學習結果分為三層:第一層,學會遷移;第二層,理解意義;第三層,掌握知能。因此,在確定單元目標時,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大概念為抓手,重視對結構化的素養目標的意義理解與自主遷移。蘇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級上、七年級上兩冊的每個單元起始都對單元目標有明確的要求,其中包括內容和表現兩個部分,并通過關鍵詞描述指向:情感(關注、體會……;喜愛、主動……;態度、價值觀……)、認知(記住、認識……;理解、應用……)和技能(觀察、操作……;設計、創作、發現……)。可見,單元目標的確定,要充分關注所選單元主題承載的學科本質及學生的現實需求。
新課標“課程理念”倡導真實性學習,以真實問題或項目驅動引導學生經歷原理運用過程、計算思維過程和數字化工具應用過程。蘇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級上冊設計的“小組討論:在線生活與在學習主題活動”就是要通過真實生活中的“在線交流”“在線購物”“在線直播”等場景引導學生感受在線社會已經來臨。真實的問題情境指向核心素養以及遷移能力的培養,而素養是建立在大概念基礎之上的。大概念教學不僅在學習活動起始階段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喚起參與動機,而且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能讓學生維持較高的動機水平,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未來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專家思維。單元學習活動的設計在立足真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情境時要把握三個要素,即情境、人物、任務。情境是指揭示問題發生的時空場景,連接學生的經驗,主要包括背景、資源和條件;人物具體包括角色和對象;任務是對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的要求。例如,蘇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互聯網中數據共享——傳播中國大運河文件”的項目描述:(情境)為了更好地表現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完成“傳播中國大運河文化”項目,(人物)我們(任務)需要分析所積累的項目資源,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數字化工具和資源類型,并將有價值的信息以合理的結構呈現。
單元學習評價要遵循整合性的評價邏輯,教師要對學生在真實性問題中對大概念的理解進行表現性評價。真實性問題情境中的“任務”,其實就是表現性評價中的“表現性任務”,表現性任務對應的是本單元的素養目標,表現性評價就是用具體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量規評判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和遷移能力。蘇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級上冊的每個單元在結束時都提供了具體的學習評價量規,要求教師及時診斷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反饋單元目標的達成情況,以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信息科技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核心素養目標為暗線,以真實情境中的項目、活動、問題解決為主線,強調從單元整體出發設計教學,突出內容和過程的聯系性和整體性。在整個過程中大概念發揮了重要的聯結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各事實、經驗、概念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