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芳 楊 娜 黃志敏 楊 濤
(1.河北省張家口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3.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4.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多由急性期未徹底治愈或體質較差而導致病情遷延所致[1],臨床主要表現為下腹痛、白帶增多及月經不調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2]。現階段臨床多以抗生素治療,但起效慢,且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極易出現耐藥性和不良反應,長期療效欠佳[3]。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中醫學認為,盆腔炎的發生與“濕、熱、瘀、虛”等有關。中醫定向透藥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其可通過中頻電流產生電磁場,讓藥物的有效成分透過皮膚直達病灶,促使藥物吸收。本研究在抗生素治療基礎上采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33例,并與抗生素治療33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收治的66例慢性盆腔炎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3例,年齡26~36歲,平均(30.7±2.3)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3.6±1.6)個月。對照組33例,年齡25~35歲,平均(30.5±2.1)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3.5±1.3)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依據《婦產科學》[4]。中醫辨證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辨證為氣滯血瘀型。
1.2.2 納入標準 均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8歲,病程>3個月;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意識清楚,可以配合完成相關問卷填寫及調查;有性生活者;
患者對本研究內容全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嚴重感染、并發癥、臟器類疾病者;不愿參與本研究者;哺乳期或妊娠期者;合并可能對本研究結果判定產生影響的相關疾病者;納入研究前1個月內使用了與本研究疾病相關的藥物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抗生素治療。甲硝唑片(山西澳邇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0047)200 mg,每日4次口服。鹽酸左氧氟沙星片(湖北紐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486)100 mg,每日2次口服。連續治療4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藥物組成:沒藥6 g,乳香6 g,紅花10 g,桂枝10 g,皂角刺10 g,烏藥10 g,大血藤15 g,赤芍15 g,莪術15 g,三棱15 g,透骨草30 g,黃芪30 g。將上述藥物打成粉末混合并溶于10 g水中調成為糊狀。取無菌紗布,將紗布完全浸透于制備好的糊狀藥物中,讓紗布吸滿藥物后,將紗布放置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ZP-A9型,河南邁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電極板中,對合放置正電極板和負電極板。儀器通電,待電極板溫熱后,敷貼于關元、氣海和阿是穴,按觸摸液晶板中的“選擇處方”,選擇透藥導入、中溫,強度設置為“2檔”,維持5 min后,調至“4檔”繼續治療25 min。完成治療后將電極板取下,將剩余藥糊與凡士林調和,待其凝固后置于穴位敷貼紙,貼于腰俞、腰陽關、子宮(雙側),留置4~8 h。每周3次,共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 血液流變學指標 治療前后抽取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檢測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
1.4.2 炎癥因子及免疫功能 治療前后抽取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顆粒增強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G(IgG)、IgA及IgM。
1.4.3 生活質量 治療前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health survey,SF-36)評價2組患者生活質量,共8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6]。
1.4.4 不良反應 比較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頭暈、陰道干澀以及腹瀉。
1.5 療效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擬定。痊愈:治療后,患者相關體征及癥狀全部消失,且理化檢查和婦科檢查全部正常,療效指數≥95%;顯效:治療后,患者相關體征、癥狀、理化檢查和婦科檢查顯著好轉,70%≤療效指數<95%;有效:治療后,患者相關體征及癥狀緩解,理化檢查和婦科檢查有改善,30%≤療效指數<70%;無效:治療后,患者相關體征、癥狀、理化檢查、婦科檢查無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5]。

2.1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后,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均較本組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標學指標變化比較
2.2 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及免疫指標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后,2組炎癥因子IL-6、PCT、CRP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免疫指標IgG、IgA及IgM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炎癥因子IL-6、PCT、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免疫指標IgG、IgA及IgM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及免疫指標水平變化比較
2.3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治療后,2組SF-36各維度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且治療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分,
2.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7.0%(32/33),對照組總有效率75.8%(25/3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5 2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3%(1/33),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2%(5/33),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2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目前相關研究顯示,慢性盆腔炎發生的主要誘因是婦科術后、產后、經期以及流產后病原體感染,以混合感染較為常見[7],治療的主要方法有抗生素治療、物理治療等[8]。甲硝唑屬于抗厭氧菌藥物,對所有厭氧球菌、革蘭陰性厭氧桿菌和革蘭陽性厭氧芽孢桿菌均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左氧氟沙星為廣譜抗菌藥,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厭氧菌及衣原體有殺滅作用。兩藥聯用治療慢性盆腔炎可以產生協同作用,但長期應用易產生菌株耐藥性[9]。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學帶下病、婦人腹痛、熱入血室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多因產后或經后體虛勞倦,正氣未復,邪氣從胞門入侵,蓄積胞內,導致胞脈胞絡氣滯血瘀,沖任瘀阻,不通則痛。治以扶正為本,理氣活血、祛瘀止痛為主,同時兼顧祛邪[10]。本研究所用中藥方中沒藥、乳香、赤芍、紅花、莪術、三棱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皂角刺、大血藤可清熱解毒,消癰排膿;黃芪補氣生血,托毒排膿;透骨草散瘀消腫,解毒止痛;烏藥行氣止痛;桂枝溫經通脈,助陽化氣。全方諸藥合用,可達行氣、活血、止痛、解毒、排膿之效。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的中頻電流可以對中藥離子產生一種推動力的對應電場,使其通過皮膚黏膜深入滲透到機體中,加速藥物吸收[11]。此外,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的熱療作用和脈沖的良性刺激能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環和盆腔組織營養狀況,加快新陳代謝,從而加速盆腔炎癥物質吸收,進而有效治療慢性盆腔炎[12]。本研究在使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治療時選用關元固本培元,補益下焦;氣海溫陽益氣,培元補虛;阿是穴通絡止痛。同時進行藥物貼敷,能夠使藥物經皮膚腠理直接進入體內,并通過經絡傳導間接作用于病灶,以改善盆腔微循環,消除炎癥[13]。本研究所選腰俞能調經清熱,散寒除濕;腰陽關祛寒除濕,行氣止痛;子宮穴屬經外奇穴,是治療婦科疾病的經驗要穴,可清熱利濕,溫腎補元。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及生活質量SF-36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聯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能有效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
相關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局部病變有微血栓形成,導致其血液呈現出高凝狀態[14]。相關研究顯示,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血液微循環障礙,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高切)等水平上升[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促進微循環。
炎癥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機制。IL-6是一種主要的炎癥反應因子,其生物學活性十分多樣,參與慢性炎癥的發生與發展過程。CRP是反映機體炎癥的非特異性標記物。當機體出現細菌感染時,也會大量的合成并釋放PCT。慢性盆腔炎發生的主要機制就是機體防御功能受損或免疫功能減弱,以及外源性致病菌入侵[16]。IgA、IgG和IgM為臨床常用的體液免疫指標,可較好地反映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炎癥因子IL-6、PCT、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免疫指標IgG、IgA及IgM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能有效抑制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癥,提高機體免疫。
綜上所述,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能提高臨床療效,抑制炎癥反應,改善血液流變,降低不良反應,提高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