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愛華 倪家寶 陳 云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中醫院耳鼻咽喉科,江蘇 南京 211300)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于個體接觸變應原后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釋放出由IgE介導的炎癥介質、活性細胞及細胞因子等共同參與鼻黏膜炎性反應性疾病,其病情加重時可引起咽炎、鼻竇炎、支氣管哮喘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西醫治療AR主要采用遠離變應原、免疫療法、藥物治療等方法,雖可迅速控制炎性反應,控制患者病情,但易復發[2]。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成為臨床治療疾病的新途徑,研究顯示中藥湯劑已在AR患者中廣泛應用[3]。AR屬中醫學“鼻鼽”范疇,病變在鼻,病位在肺,與脾密切相關,AR由于肺脾兩虛、正氣不足、風邪入侵所致,以健脾補肺、補氣固表、祛風通竅為治療原則[4]。補中益氣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具有補中益氣、升陽通竅、健脾固表的功效,主要治療慢性胃腸炎、慢性氣管炎、子宮脫垂等疾病[5]。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補中益氣湯與布地奈德噴鼻劑聯合治療AR患者60例,并與布地奈德噴鼻劑治療60例對照,觀察臨床療效及對輔助性T細胞(Th)1/Th2免疫平衡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診的120例AR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22~65歲,平均(43.28±11.13)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1.75±0.46)年。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20~63歲,平均(42.68±10.43)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1.64±0.38)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AR相關診斷標準。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耳鼻咽喉科學》[7]中“鼻鼽”肺氣虛寒型辨證標準:主癥:鼻竅奇癢,頻繁噴嚏,大量流清涕,鼻塞不通,嗅覺減退。次癥:惡風怕冷,易感冒,遇冷風易發作,反復不愈,面色發白,或有自汗,音低氣短,懶言倦怠。脈虛弱,舌淡紅,苔薄白。
1.2.3 納入標準 均符合以上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1.2.4 排除標準 合并急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及哮喘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伴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器質性或功能不全者;近4周內有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者;伴有精神性疾病或全身傳染性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或湯劑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布地奈德鼻噴霧劑(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4)治療,每側鼻孔噴2噴,每日2次。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后,可酌情減至每側鼻孔噴1噴。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補中益氣湯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 g,黨參、辛夷、白術、炙甘草各15 g,陳皮、當歸、生姜、山藥各10 g,柴胡、升麻各6 g。痰稀咳喘者加杏仁、半夏各10 g;頸項疼痛、惡風出汗者加葛根30 g、桂枝10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 鼻部癥狀評分 分別于治療前后評價2組患者的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癥狀,分為正常、輕度(癥狀輕微但可接受)、中度(癥狀明顯但可忍受)、重度(癥狀難以忍受),根據上述癥狀的嚴重程度記為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
1.4.2 生活質量評分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鼻結膜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RQLQ)[8]對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包括鼻部癥狀(4項)、眼部癥狀(4項)、非鼻/眼癥狀(7項)、實際問題(3項)、睡眠(3項)、日常活動(3項)、情感(4項)7個方面,共28項內容,每項分值范圍為0~6分,總得分為0~168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4.3 Th1/Th2免疫平衡 2組治療前后均清晨空腹采集肘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干擾素γ(INF-γ)、白細胞介素2(IL-2)、IL-4、IL-8水平,操作由專人嚴格依據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4 不良反應情況 統計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包括頭痛、鼻出血、鼻腔干燥、乏力、惡心嘔吐等。
1.5 療效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或好轉,鼻黏膜水腫、充血得到控制或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鼻黏膜水腫、充血明顯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出現惡化[9]。

2.1 2組治療前后鼻部癥狀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各項鼻部癥狀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鼻部癥狀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治療前后RQLQ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RQLQ各項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RQLQ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Th1/Th2免疫平衡比較 2組治療后INF-γ、IL-2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高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IL-4、IL-8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Th1/Th2免疫平衡比較
2.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56/60),對照組總有效率80.00%(48/60),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5 2組不良反應比較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AR是臨床常見的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原因主要與遺傳、環境、免疫系統紊亂有關[10]。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AR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趨勢,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干擾[11]。目前治療AR的藥物主要為糖皮質激素類、H1受體拮抗劑等,其中布地奈德噴鼻劑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雖能迅速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減輕炎性反應,但停藥后易復發,應用有局限性[12]。因此,臨床應積極探尋更加高效的治療方法。
中醫學認為,AR以脾肺氣虛、衛表不固、風邪侵襲為主要病機,由于脾虛失于運化,氣血生化無源,肺久病而致虛損,風寒侵襲,聚于鼻竅,正邪相沖,津液外泄則引發疾病,故治療應以補氣固表,健脾補肺,祛風通竅為主[13]。補中益氣湯中黃芪為君藥,升陽益氣,補中固表。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辛夷疏通鼻竅,固表散寒;炙甘草溫和補中,補脾益氣,以上共為臣藥,助黃芪益氣固表之功效。當歸補血滋陰,與黃芪、黨參共同發揮補氣養血之效;陳皮理氣寬中,健脾燥濕;山藥生津益肺,補腎寧心;生姜益肺散寒,發汗解表,以上共為佐藥,發揮斂肺滋陰、補肺溫陽之效。升麻升陽散寒,發汗解表;柴胡益肺平喘,升陽補氣,二者共為使藥,發揮健脾益氣之效,炙甘草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升陽溫肺之功效[14-15]。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辛夷可加快鼻腔黏膜分泌物吸收,具有抗過敏、抗多巴胺的功效[16];白術中的揮發油、內脂及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腫瘤作用[17];生姜中脂溶性姜酚類物質可鎮痛、抗炎,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輕機體損傷程度[18]。
本研究結果表明,2組治療后鼻塞、鼻癢、噴嚏、流涕評分及RQLQ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補中益氣湯聯合布地奈德噴鼻劑治療AR患者,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療效顯著。
AR病理基礎以Th1/Th2免疫反應失衡(Th1分泌細胞因子降低,Th2分泌細胞因子升高)為主。其中IFN-γ、IL-2均是Th1型細胞分泌因子,其可激發機體的抗感染能力,抑制細胞內免疫反應,其水平下降可釋放炎性因子,加速AR的病情發展。Th2型細胞主要分泌IL-4、IL-8等細胞因子,IL-4是IgE的特異性誘導劑,促進IgE產生,其水平升高可促進大量炎性因子釋放及炎性浸潤,從而加重AR患者鼻部癥狀;IL-8是促炎性細胞因子,趨化并激活中性粒細胞,并與特異性受體結合,引發炎癥及變態反應,加重鼻黏膜損傷[19-20]。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酮、多糖等活性物質能恢復機體免疫力,且提高抗自由基能力,降低鼻黏膜受損程度,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21];黨參可通過改善淋巴細胞功能,調節炎性因子釋放,從而減輕機體炎性反應[22];升麻中三萜皂苷類化合物可消炎鎮痛,調節免疫系統功能,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目的[23]。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INF-γ、IL-2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高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IL-4、IL-8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補中益氣湯聯合布地奈德噴鼻劑治療AR患者能調節Th1/Th2免疫平衡。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者聯合應用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湯聯合布地奈德噴鼻劑治療AR,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且能調節Th1/Th2免疫平衡,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