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丹 張德德 周 芳 張 棟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急診科,湖北 武漢 430014)
失眠一般是指因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質量下降導致白天正常社會功能受到影響的主觀體驗。長期失眠除了引起人的疲勞感、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癥狀外,在生理上還會降低人的免疫力,加劇消化系統疾病,引起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甚至能造成內分泌代謝紊亂,引起血糖、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相關研究統計指出,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且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失眠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預估到2025年,全球范圍內患有失眠的人數將超過7億[1]。目前,西醫治療失眠并未取得創新性進步,仍舊主要以鎮靜催眠藥物治療為主,副作用較大,且容易產生耐藥性。所以尋求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隨著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雖然治療失眠方法多樣,但多數研究未明確證型和診斷標準及療效標準[2],針刺療法是目前中醫適宜技術中治療失眠療效確切的[3],但有暈針、滯針,甚至操作不當時出現氣胸等不良反應。溫灸刮痧是將傳統中醫溫灸和經絡刮痧技術相結合治療疾病的中醫適宜技術。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我們采用溫灸刮痧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30例,并與艾司唑侖片治療30例對照,觀察療效及對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 和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武漢市中醫醫院睡眠專病門診診斷為心腎不交型失眠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27~78歲,平均(50.39±10.19)歲;病程3~37個月,平均(18.27±3.97)個月。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0~78歲,平均(50.20±12.18)歲;病程6~36個月,平均(18.20±3.97)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中有關失眠的診斷標準:①失眠是患者唯一的癥狀,包括難以入睡、多夢易醒、維持睡眠困難、早醒、醒后難以再睡等;②具有失眠和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觀念;③睡眠數量、質量的不滿引起明顯的痛苦或社會功能受損;④每周至少發生3次,并持續1個月以上;⑤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性失眠者。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睡眠醫學》[5]辨證為失眠心腎不交證:夜難入寐,甚則徹夜不眠,心中煩亂,頭暈耳鳴,潮熱盜汗,男子夢遺陽痿,女子月經不調,健忘,口舌生瘡,大便干結,舌尖紅,少苔,脈細。
1.2.3 納入標準 ①符合失眠的西醫診斷標準;②辨證屬于心腎不交型失眠;③PSQI≥8分;④年齡18歲以上;⑤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⑥依從性良好并能夠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效果評估、隨訪者。
1.2.4 排除標準 ①伴有如惡性腫瘤、嚴重的心腦腎疾病和精神病、顱內器質性病變等嚴重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體形過于消瘦、有出血傾向、皮膚有病變不適合刮痧、拔罐者;④伴有焦慮癥和(或)抑郁癥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艾司唑侖片(廣西大海陽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1555)2 mg,每日晚上睡前1 h口服。共治療1個月。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溫灸刮痧治療。①穴位選擇:基于氣機升降理論,主要選取心經、腎經及與二者相表里經脈上與治療失眠相關的腧穴、背俞穴等,通過溫灸刮痧作用于體表經脈與穴位,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糾正心、腎兩臟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復為“陰平陽秘”。常用穴位為百會、四神聰、安眠穴、神門、內關、太溪、三陰交、心俞、腎俞、申脈、照海。②操作過程:首先與患者充分溝通并告知患者治療目的,協助患者擺好體位、體表穴位定位,于刮痧的區域涂抹刮痧油,緩慢刮幾次緩沖刺激后正式進行溫灸刮痧治療。依據陽證用瀉法,陰證用補法的基本準則,實施的不同的手法,其中順著經絡運行方向溫灸刮痧補法,逆著經絡運行方向溫灸刮痧為瀉法;緩為補,急為瀉;輕為補,重為瀉。操作過程中,保持溫灸刮痧罐與皮膚呈45°~90°角,方向是指作用于溫灸刮痧罐的力量方向,用拉力刮痧,力度、快慢以患者耐受、出痧為度,在治療時采用輕、重、緩、急、剛、柔不同刺激量的手法。通過溫灸刮痧,以改變人體陰陽不平衡狀態,使邪去正復。每周溫灸刮痧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③注意事項:施術環境舒適,治療前選擇空氣流通、溫度適宜的診室,避風寒,注意保暖,患者以坐位為主,也可取俯臥位,充分裸露施術位置,75%酒精棉球消毒溫灸刮痧罐,選上述數個部位施術,禁止刮破皮膚。刮痧部位發熱、膚色出現紅、紫斑為正常現象。術后,常規清理溫灸刮痧罐,75%酒精浸泡30 min以上,達到徹底消毒效果。告知患者術后適當飲用溫開水,避免風寒,1 h后方可沐浴。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觀察2組睡眠質量、焦慮情緒、中醫癥狀評分:①采用PSQI[6]評估患者睡眠質量,該表共7個項目,總分為 0~21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②采用HAMA[7]評估患者焦慮情況,選取其中6個方面進行觀察,總分24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③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的相關標準[8]對2組中醫證候進行評分,心煩不寐、多夢易醒、心悸不安、頭暈耳鳴按照癥狀無、輕、中、重分別記0、2、4、6分,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腰膝酸軟、男子遺精或女子月經不調、咽干少津按照癥狀無、輕、中、重分別記0、1、2、3分。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評價臨床療效。臨床治愈:能夠安然入睡,無間斷睡眠7 h以上,夢少,無乏力;顯效:能夠安然入睡,睡眠5 h以上;有效:斷續睡眠不少于4 h;無效:睡眠情況無任何改變。

2.1 2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PSQI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HAMA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28/30),對照組總有效率70.00%(21/30),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失眠屬中醫學“不得臥”“目不瞑”范疇[13]。其病位大多在心,與脾、肝、腎三者密切相關,陽盛陰衰,陰陽失交為其總屬病機,可分為陰虛而無力納陽或者陽盛而無法入陰兩類,證型有虛實之分或虛實夾雜,或兼而有之。心腎不交型失眠是臨床失眠證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狀態下,心火下降于腎行溫煦之功,使腎水不至于偏寒,腎水上涵于心使涼潤之能,使心火不至于偏亢,心腎相交,陰平陽秘,稱為水火既濟。若思慮過度,或者心情抑郁,心火亢盛,則灼耗腎水,腎水愈虧,或房事不節,腎陰本虧,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亢,即成 “未濟”,導致上焦之心與下焦之腎不得交通,心火不得下降而腎水偏寒,腎水不得上濟而心火獨亢,產生陰陽失和,水火不濟,心腎不得交通而發生不寐[14]。治療主要以滋陰降火、交通心腎、調整陰陽為主。溫灸刮痧治療是在傳統艾灸和刮痧技術的基礎上的創新結合,艾灸在體表通過物理性的熏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艾草精油作用,作用于肌表特定穴位上,透過穴位傳導,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平調陰陽,扶正祛邪,起到調理機體的功效。基于氣機升降理論,選取百會、四神聰、安眠穴、神門、內關、太溪、三陰交、心俞、腎俞、申脈、照海穴位配伍。百會穴為頭部各經脈氣匯聚之處,是督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督脈歸屬于腦,與腦密切相關,具有醒腦安神、平調陰陽的功效,是調節腦功能要穴,同時配伍奇穴四神聰、經驗效穴安眠穴,疏調臟腑,鎮靜安神,在失眠治療過程中可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3]。心藏神,手少陰心經上的神門穴是神的門戶,有寧心安神、清心調氣的功能;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是神明出入的關鍵要道,通于陰維脈,陰維脈聯系足三陰經并會于任脈與陽明經相合,具有寧心安神、和胃止痛之功效。太溪為足少陰腎經原穴,是腎經元氣深聚的地方,腎經水液在此氣化散熱,有滋腎陰,補腎氣的作用。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會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藏血,腎精生氣血,除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功效外,還可以交通心腎,育陰除煩,有助于安神助睡眠[15]。心俞穴是足太陽經的背部腧穴,與心臟有內外相應的聯系,為心經經氣輸注于背部之處,散發心室之熱,可調理心經之氣,養心安神;腎俞穴是腎臟的寒濕水氣外輸膀胱經的部位,亦位于足太陽膀胱經,具有補腎壯火、調和氣血、疏通經脈的功效,溫灸刮拭心俞、腎俞二穴,從氣血物質運行規律看,心臟產生高溫濕熱之氣,散發熱量循膀胱經向上傳輸,冷降后循膀胱經下行;腎臟產生寒濕水氣,大部分水濕之氣冷降歸于地部,小部分水濕之氣吸熱后循膀胱經上行,使得心腎二臟的氣血物質得到迅速交通。申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為陽蹺脈脈氣所發,具有通陽達表、宣暢陽蹺之功; 照海為足少陰腎經穴,為陰蹺脈脈氣所發,具有補腎益精、通調陰蹺之功。膀胱與腎相表里,溫灸刮拭申脈、照海,使得表里經相互通,陰陽氣相呼應,共奏調節陰陽、交通蹺脈、主司眼瞼開闔,從而起到調節睡眠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PSQI、HAMA和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溫灸刮痧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的臨床療效優于西藥治療。其原因可能是失眠癥的發病機制與神經系統、神經遞質、炎癥因子、生物鐘基因密切相關,而針灸可通過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16]、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同時影響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活動,從而治療失眠[17]。刮痧除調節神經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外,還可增加睡眠相關因子的釋放,如增加5-羥色胺、多巴胺等單胺類神經遞質的釋放和減少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等細胞因子的分泌[18-21],從而達到改善睡眠質量的效果。且刮痧治療已發展成為一種適宜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在中醫腧穴理論的指導下,借用特制的刮痧器,并使用相應的手法,在體表反復進行刮動、摩擦,可同時對多個腧穴進行有效刺激,具有點、線、面結合的治療特點,可調理氣血,改善失眠[22]。因此,在經脈上行溫灸刮痧療法是對傳統中醫灸法和刮痧治療的變革和創新,集經脈、腧穴、藥物、艾灸、刮痧于一體,通過調暢機體氣機升降,達到交通心腎安神的治療目的,從而共奏安眠之效。
綜上所述,溫灸刮痧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的效果優于口服艾司唑侖片治療,且不會出現藥物成癮及不良反應,在臨床推廣使用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