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娟
摘要:節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之一。如今的很多幼兒在溺愛、慣養中長大,作為啟蒙教育的幼兒園應該培養幼兒的節儉意識,怎樣將節儉意識植入幼兒心中,成為了當今教育界廣泛研究的問題。本文將會就如何培養幼兒的節儉意識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幼兒園、節儉、習慣、教育
“成由勤儉敗由奢”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其實是一種價值理念,給孩子體驗“少”或者“無”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創造的快樂,鍛煉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節儉不等于吝嗇,更不是刻意使生活貧乏。作為幼兒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將節儉意識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能更好的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也能夠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與幼兒教育共同開展,不僅能夠提高幼兒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成人反復督促、幼兒不懈努力,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也同樣如此。在幼兒園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到處都有"勤"和"儉"的體現,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的契機,及時教育。從小事入手,不斷鞏固幼兒的良好行為,使勤儉節約逐漸成為幼兒自覺的行為習慣。學齡前的孩子理解能力還不強,我們教師應該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如兒歌、故事、游戲等,從正面引導幼兒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
例如教育幼兒節約糧食,教師可以通過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學習,借助相關圖片向幼兒介紹詩中所描寫的情景,讓孩子感受農民勞作的艱辛,知道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從而達到教育幼兒愛惜糧食的目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游戲引入課堂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學習動力。通過幼兒最感興趣的游戲也能養成其節儉的好習慣。如體育游戲“螞蟻搬豆”、生活游戲“給娃娃穿衣服”等。
教育幼兒節約用水,在洗手的時候,我們可以配上兒歌《洗手歌》:"擰開龍頭沖沖沖,擦擦肥皂搓一搓。搓搓手心和手背,換只小手再搓搓。沖沖沖,沖手心,沖沖沖,沖手背。關上龍頭甩三下,擦干手心和手背,小手洗得真干凈。"幼兒一邊念兒歌,一邊洗手。兒歌念完了手也洗好了,不但控制了幼兒洗手的時間,還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幼兒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教師對幼兒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幼兒,他們會模仿教師的行為。因此教師必須要為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為了給幼兒樹立樸素節儉的意識,教師不僅要注意自己的穿著,樸素大方,也要要求幼兒穿著簡單樸素。只要干凈整潔就好。不必刻意追求品牌或者華麗好看。幼兒都喜歡聽兒歌、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通過古代關于節儉的著名的故事、或者廣為傳頌的兒歌來感染幼兒、強化他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授課,可以趁機提問幼兒知不知道電是如何來的、然后告訴他們電的來之不易,每個人都要節約用電。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讓幼兒感受停電之后在黑暗做事的不方便,所以我們要隨手關燈,節約用電。告訴孩子現在很多貧困地區都缺水、缺電。那些孩子不能在明亮的燈光下學習、他們沒有純凈的水可以喝、沒有很多的漂亮衣服穿,也沒有用不完的學習用品,所以他們十分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因此我們更要節約一切資源,珍惜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
三、家園共育,培養幼兒節儉意識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李吉林認為:幼兒教育決不能離開家庭教育獨立存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成為教育的契機。通過家園共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越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越能打動孩子,因為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的是輕松愉快的氛圍,這些教育"契機"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他們會更容易接受。例如"世界勤儉日"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小視頻,討論勤儉節約的話題;在飯桌上也可以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剩飯,節約糧食;飯前便后洗手有沒有關閉水龍頭,睡覺前和出門時有沒有自覺關燈;都可以成為家長教育孩子的契機。
家長利用周末帶孩子出去看看保潔人員、去超市或者工廠看看他們是如何辛苦工作的,讓孩子明白賺來的每一分錢都是需要付出很多辛苦和汗水的,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適時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從而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
在當今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有條件追求更美、更好的生活,但節儉的優良美德當永存心中。教師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教育,將其落實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并督促幼兒堅持貫徹,從而逐步養成其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李鎖靈.培養青少年的節約意識刻不容緩[ 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Z1、.
[2]吳純.將節約意識融入每一個細微的工作之中[ J ].高校后勤研究。2016,4,.
[3]劉惜."半碗飯"的節約意識[ J ].數學大世界、幼兒教育適用。。2015,
項目編號:本文系2023年平頂山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幼兒園廉潔教育的大班繪畫教學實踐研究》2023—GHSY—3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