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為基礎,深入剖析老子核心思想的啟示。通過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認識到這一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在此基礎上,筆者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瑰寶《道德經》,學習老子的核心思想,其中包括“道可道,非常道”“為無為,則無不治”以及“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些思想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也為其賦予了中國獨特的智慧。本文旨在發掘馬克思主義與老子思想的共通之處,探討老子核心思想給予的啟示。通過這種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理論的融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深刻的理論指導,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繁榮。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啟示
【中圖分類號】G0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3-0004-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相結合,逐步形成與中國特定國情相符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注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繼承與創新,深入五千年文化之中汲取營養。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背景下,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煥發出新的旺盛生命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之義。
一、老子的核心思想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動蕩多變,禮崩樂壞,百家爭鳴,此時期正處于封建制被地方諸侯割據、以宗法制為主導、無數思想層出不窮的時期,許多思想在當時以及后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構建了深厚基礎。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又稱李聃,其思想主要匯集于《道德經》一書,這部著作成了道家學派的經典之一,且傳播于民間,演變出大量熟知的俗語或成語,如“上善若水、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等,對我國的哲學與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的來說,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其主張順應自然、謙遜寬容、無為而治,反對絕對化、功利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后世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是宇宙萬物的原始、無限的、抽象的根源和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法則。老子曾說:“道者萬物之奧。”[4]他從世界萬物中抽離出一種不可名狀、只能意會的世界本源——“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道”不僅創造了宇宙,也維系著宇宙的運營,是貫穿一切事物的法則。“道”是自然法則的體現,它強調順應自然,不與自然對抗,因為自然是“道”的表現之一,與道合一,意味著與宇宙和諧相處,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謙卑。總之,老子的“道”是一個超越言語和概念的哲學概念,是宇宙的根源和法則,是自然和諧的源泉,也是個人和社會和諧的指南。
(二)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體現了他對于人生、領導、社會治理和自然法則的獨特理解。在政治治理方面,老子認為最好的領導者是那些人民不會感到他們存在的領導者,他主張“為無為”,即統治者應該保持低調,不過多干預事務,反對強權政治,主張以柔克剛,以一種不費力且不強制的無為方式讓社會、讓百姓自然發展。老子提出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4],以及“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4]的辯證思維,在老子看來,“有為”與“無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總而言之,雖然老子主張“無為”,但自然無為并不是簡單的無所作為,什么也不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4],以柔和、自然、無私的態度對待事物和處理事務,是自然流露的不逆自然、不過分干涉、不強求的和諧治理狀態,自然無為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有為”過渡到“無為”,實現“無為”而無不為。
(三)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哲學強調相對觀念,他認為事物是相對的、互補的。他提出了“對立統一”和“相對互補”的思想,強調事物間的相對性。他反對絕對化、二元對立,強調事物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是老子辯證思想的集中體現,當一件事物發展到極端時,就要往對立面發展,引發相反的現象或趨勢,當遇到這種情況,老子推薦采取以弱勝強、巧妙變通的方式進行處理,以趨于和諧。老子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4]他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變幻莫測、事物發展的無常性和對立統一的哲理觀點。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句子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它不僅強調了福禍之間的相對性,還強調了事物發展的相互聯系性。
二、老子核心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在中國具體國情下發展社會主義,使馬克思主義更加貼合中國具體實際,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通過探析“道”“為無為”以及“反者道之動”的哲學內涵,再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背景,將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哲學體系結合起來,以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和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并分析其中蘊含的道理,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提供中國古代智慧,推動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以蹄疾步穩的接續發展。
(一)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道”
首先,在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道”被理解為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而變化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道”的認識也在不斷演進。古代社會對“道”的理解與現在可能有所不同,這種變化與社會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階級斗爭的變化有直接的關系。其次,“道”可以被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和總結。老子的“道”強調自然法則、無為而治,強調人應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下,這可以理解為古代社會人們對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總結和理解,也反映了古代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的特點。進一步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演變的歷史。老子的“道”中隱含了對社會制度的反思、對權力和壓迫的批判,這與歷史唯物主義強調階級斗爭、社會變革的觀點相契合。最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強調社會的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社會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社會結構、矛盾和發展方向。老子的“道”也可以被理解為古代智者對這種規律的感悟和總結,為了指導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
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老子的“道”也具有歷史性,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社會的歷史發展具有客觀規律,這與老子關于“道”的歷史性相呼應。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應該順應并利用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實現更好的社會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無產階級專政與“為無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4]指的是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該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相契合。無產階級專政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
老子的“為無為”思想也是以人為本,提倡“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3],即心懷人民,不過分干預,關注民生,符合人民意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觀能動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重以人為本、服務人民,老子的“為無為”理念強調柔性領導和智慧管理,通過不過度干預,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無產階級專政并非強制,而是集全黨智慧的領導和社會管理,追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同樣,“為無為”也主張順應自然發展的內在規律,通過不強制、不刻意的態度對待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可以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平衡。這一社會治理方式與“為無為”所倡導的非強制、不刻意干預的態度相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追求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不僅滿足要當前需求,還要考慮后代子孫的利益,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成了一個重要的社會目標。
(三)社會變革與“反者道之動”的結合
社會變革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與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有共通之處,共同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態與復雜性。老子的“有無相生”思想啟示我們,事物的發展往往呈現出一種相對的、動態的狀態,是在不停地運動,當事物發展到極端會產生相反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也指出世界是在不斷運動變化著的,社會變革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變革常常是對社會某種狀態的反動,推動事物發展到另一個極端。社會是復雜運動著的,不是簡單地線性推進或靜態存在。社會制度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是適應的、合理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可能會顯現出種種問題。
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告訴我們事物內在的矛盾和對立,當制度或者社會形態走向極端時,就會催生相反的力量,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社會變革往往伴隨著矛盾和沖突,社會變革需要有目的、有原則、有步驟地進行,不能盲目沖動,社會矛盾的對立雙方或多方需要辯證地看待問題,在沖突中尋求平衡與解決,以柔和、理性的方式應對變革,避免沖動和極端,從而推動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此外,社會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序地進行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思想暗示變革過程中要考慮事物發展的整體平衡,避免過度扭曲社會結構。這樣的可持續變革有助于社會長期穩定與繁榮,同時極端會產生相反的力量,因此需要審慎處理社會內部矛盾,以有序和平的方式推動社會變革,避免極端和沖突。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老子核心思想的啟示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認為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對中國哲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書共分為81章,分《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它以“道”為核心概念,論述了“道”的特性、作用及其與萬物的關系,又以“德”為中心概念,論述了人生處世的基本原則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原理。
《道德經》以精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展示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被譽為“萬經之王”。新時代新背景下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持著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處,如期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順利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飛躍。中國之所以完成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創新完善著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包含理論創新與實踐豐富明暗兩條主線,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導向,既是契合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需求的歷史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人民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作出的主動選擇。
首先,老子的自然無為和辯證法思想啟示要遵循自然規律、順其自然。人類已經進入了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但也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環境破壞、資源枯竭、貧富差距擴大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掠奪,以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心態。因此需要轉變觀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人應該效仿自然界的原則,以和諧的方式來進行社會實踐,不斷探索和發現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內在規律,以順應自然規律的方式來推動社會發展。
其次,老子的德行思想啟示個人行為規范和道德水平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之一。然而,由于市場經濟和商業化的影響,很多人忽視了個人修養和品德的提高,追求功利、浮躁和虛榮。老子的德行思想提倡人們要以德行為基礎來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斷提高自身內在的修養和品德,不受世俗偏見和功利心態的干擾,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同時,老子的思想還強調個人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在與社會和他人發生相互作用時,要遵循自然無為的原則來處世和生活,以良好的心態和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和環境。
總之,老子的思想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既包括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個人行為規范方面的內容。在平時生活中,應該遵循老子的思想來進行社會實踐和個人行為,不斷探索和發現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內在規律,以順應自然規律的方式來推動社會發展。
四、結語
在深入研究和結合這兩大思想流派后,筆者更加全面地認識了中國發展的多層面特征,運用傳統智慧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壯大,使之與國際社會共同進步相契合。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深度挖掘和運用老子核心思想,不僅指明了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方向,指引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邁向更加成熟、科學的階段,更是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2]湯漳平.老子[M].王朝華,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7.
[3]張尚仁.道德經解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4]鄧立光.老子新詮:無為之治及其形上理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陳培永,李茹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及其新時代傳承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05):73-77.
[8]董學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06):13-25+154.
[9]斯洪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道家思想之比較[J].廣西社會科學,2013(07):75-77.
[10]新華網.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7-01)[2021-12-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leaders/2021-07/15/c_1127658385.htm.
作者簡介:
董玲(1998.11-),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煙臺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