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云 廣西南寧市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姚進宏 廣西教育研究院
學科素養主要關注的是學科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強調的是學生在特定學科領域內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信息科技學科素養更加關注信息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方法和技術,以及如何在實際問題中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而信息科技課程素養主要關注信息科技課程在教育中的應用,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方面,即課程素養更注重課程目標的實現和課程內容的實施,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方法和能力,以及學生在信息科技領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課程素養的提出使教學關注維度從二維轉變為三維:教什么——培養什么人、怎么教——怎樣培養人、為什么教——為誰培養人。育人的基石在于“為誰培養人”,課程素養則是“為誰培養人”的目的指向的價值所在,是教師教學的底層邏輯。從宏觀上來說,是教師掌握的學科知識從多維度的構建,讓具體的學習與學生的成長,由外化到內化再到融合統一。從微觀上來說,是教師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并通過完善教學方式與方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素養的演變從宏觀上由單一課程走向課程與素養融合,具體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出現了“學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前者是指根據學科分類來設置課程,如語文、數學、物理等,后者是指將不同學科或領域的內容綜合起來設置課程,如歷史、地理、生物等。②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出現了“活動課程”和“問題解決課程”,前者是指學生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來學習,如實驗、實習等,后者是指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如案例分析、模擬訓練等。③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出現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前者是指將不同學科或領域的內容綜合起來設置課程,如歷史、地理、生物等,后者是指根據學科分類來設置課程,如語文、數學、物理等。④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提出學科素養,出現了“跨學科課程”和“主題課程”,前者是指跨越不同學科領域的內容來設置課程,如環境、健康、科技等,后者是指以某一主題為核心來設置課程,如文化、科技、經濟等。
①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吸引力降低。這種模式使得教育變得更加個性化,但也增加了學生選擇信息的難度。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平臺與其他人交流和互動,傳統的課堂互動模式受到了挑戰。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提升,但也增加了接觸到不良信息的風險。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資源更加分散和多元化,傳統的學校和教師的作用受到了挑戰。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各種教育資源,這使得教育變得更加開放和自由,但也增加了學生選擇和篩選合適資源的風險。
隨著數字化資源的不斷膨脹,數字技能需要不斷提升,信息素養逐步轉變成為數字素養與技能,其方式有:①信息和媒體技術的了解和掌握。數字素養不僅包括對各種媒體和信息技術的基本了解,還包括對不同媒體平臺和工具的應用和掌握。了解和應用計算機、互聯網、移動設備等信息技術工具,以及掌握搜索、瀏覽、下載、存儲、編輯、傳輸等基本技能,是培養數字素養的重要基礎。②批判性思維和信息安全意識。批判性思維和信息安全意識是數字素養的核心。在學習和應用數字技術和工具時,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夠辨別真假、評估優劣、分析利弊,并能夠選擇合適的信息和媒體工具。同時,還需要具備信息安全意識,能夠保護個人信息和網絡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和網絡攻擊。③社交媒體和網絡應用的實際操作。了解和應用社交媒體和網絡應用,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互動。④數字媒體和創新能力的運用。通過數字媒體和創新能力的運用,個人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展示自己、創新創意,并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1)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的本質是因為全球信息化而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它是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國提出的。美國圖書協會1989年給出了簡單的定義,指出信息素養包括文化素養、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三個層面。在信息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信息素養的內涵更加明確,指具備信息素質和媒介素養,能夠獲取、分析、評價和創造信息,以及正確使用和評價各種媒介的能力,它包括信息素質、媒介素養、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內容。信息素養強調的是對信息的認知、評價和使用能力,以及對各種媒介的認知、理解和創造能力。
(2)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內涵及其與信息素養的關系與演變
數字素養與技能指的是具備數字化技能和知識,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和工具進行信息的獲取、處理、創造、傳播和應用的能力。它包括數字化技能、數字素養、數字安全和數字倫理等方面的內容。數字素養強調的是對數字化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以及對數字化環境的適應和應對能力。
數字素養與技能是信息素養的一種,但相對于信息素養,數字素養與技能更側重對數字化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數字素養與技能不僅包括信息素養的所有內容,而且還包括數字資源的創造和分享、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安全意識等方面的能力。數字素養與技能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掌握數字化技能,利用數字技術和工具進行信息的獲取、處理、創造、傳播和應用。而信息素養則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知、評價和使用信息,掌握信息技能,正確使用和評價各種媒介。因此,數字素養與技能和信息素養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提升關系,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關系。
信息素養與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演變是從基礎到進階、從單一到綜合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媒體素養、數據素養和數字公民權等概念也逐漸被人們提出。媒體素養涉及在數字平臺上獲取、使用和創造內容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分辨虛假信息、保護知識產權和遵循道德規范等。數據素養強調對數據的理解、分析和應用能力,以及對數據驅動決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數字公民權則關注在數字化環境中,個體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包括網絡安全、隱私保護、信息道德等方面。從信息素養到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演變,體現了社會對個體在信息社會中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質的要求的提高,也反映了數字化技術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深刻影響。
(1)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是重要體現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范圍廣泛,包括在線課程、數字教材、數字實驗、數字模擬等多種形式,其優點在于:①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②增強教學效果;③促進個性化學習;④促進教育公平;⑤促進教育創新。
(2)數據分析與處理提高效率
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課堂表現等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能夠在課堂上及時對數據進行可視化操作,解決課堂中的實際問題,讓教師能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授課。
(3)數字化交流與合作提升友好度
應用數字交流平臺能提升師生的親合度,通過在線論壇、聊天室、協作平臺等進行交流和協作,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心聲,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數字創新培養創造性思維
通過專業的應用軟件幫助學生在課程中應用數字創新方法,如思維導圖、表格、公式編輯器等,創新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1)在教學設計中利用數字信息和資源,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意識
信息意識優化單元設計是課程素養的基本體現。大單元設計能很好地把教書轉化為育人,教師利用數字信息和資源整合課本中的知識,設計大單元,提出大概念,這是通過信息意識優化教學設計的體現。
(2)在教學中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的能力
計算思維與教學融會貫通是課程素養的個性體現。計算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經過分析,把解決問題的方法一一列出,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構建多維度知識架構,運用數字資源和技能,實現差異化教學。
(3)在評價中優化、創新和變革教學活動,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的責任
多元評價是數字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課程素養的綜合體現。評價是最能體現教學活動創新的部分,是知識內化到展現的統一,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評價方式可以是學生互評、學生自評以及多元化評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