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類塑造了一個全新的物質世界,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便捷。但如果我說,技術同樣也在塑造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甚至行為方式,你是否有同樣的感受呢?
我們的思維方式正在被技術“塑造”。如近年來引發關注的“信息繭房”現象,我們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上看新聞、刷視頻,其實看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由網站內嵌的算法根據我們的喜好推薦的,換言之,我們只是看到了我們想看到的信息而已。長此以往,我們的思維只會沿著大數據指引的方向前行,而難以領略更多樣的風景。而在今年,不少人發現,大火的ChatGPT有時竟然也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讓人難辨真偽,它“取悅”人類所提供的信息反而會輕而易舉地誤導人類。
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會不自覺地被技術“塑造”。曾經刷爆網絡的《人物》雜志的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就為我們生動展示了平臺的AI智能算法是如何支配外賣騎手的行為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為了完成不同的任務而“打卡”,我們還有多少在技術“驅使”“支配”下的行為呢?
當然,被技術“塑造”的行為也有積極的一面,如現在的一些健身類APP,能輔助人們進行健康管理。如果你上傳每一餐的食物照片,平臺可以計算熱量,并向你推薦健康食譜,還能為你定制運動方案,記錄下你的健康數據,并時刻提醒你注意健康行為。這類技術工具的應用,讓很多人改變了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技術在這里“塑造”出了我們行為中“好”的一面。
客觀地說,今天的我們要想感知、體驗世界已經離不開技術。這意味著,我們每次應用技術的過程,也是和技術博弈的過程。是不假思索、任由技術的邏輯擺布,還是在應用技術的時候清晰地了解我們做事的目標、方向,讓技術幫助我們高效地達成目標,決定了我們能否掙脫技術的“塑造”。
在教育中同樣如此,如何不讓學生陷入“信息繭房”之類的技術邏輯中,而是讓技術更多地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學習,考驗的正是每一位教師的智慧。